基本介紹
人物經歷,主要貢獻,獲獎記錄,
人物經歷
1997年-2001年在美國哈佛醫學院博士後,講師。2001年起任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基礎醫學研究生病理生理學系教授。
主要貢獻
利用液質聯用技術鑑定人尿蛋白質組。在嚴格的質量控制下,鑑定的蛋白總數在當時世界領先。最先建立了人尿糖蛋白質組的研究方法,建立了人尿糖蛋白質組資料庫,解決了白蛋白的高豐度抑制問題,提出了可以將翻譯後修飾的富集方法套用於高豐度蛋白的去除。由於在尿蛋白質組領域的貢獻,獲邀參加編寫Wiley-VCH出版的《Renal and Urinary Proteomics: Methods and Protocols》。在尿蛋白質組的八個章節中貢獻了關於色譜分離質譜鑑定尿蛋白質組和尿糖蛋白質組兩個重要章節。提出利用黑箱的思想,通過比較血尿蛋白質組研究腎臟處理蛋白的功能。提出人尿蛋白質組的個體差異和穩定尿蛋白質組在生物標誌物研究上的重要性。在分泌蛋白質組學研究方法上,提出了富集指數方法,不僅可用於區分分泌蛋白,而且對區分兩種複雜蛋白混合物的蛋白組成提出了重要的思想方法。最近還在利用蛋白質組學方法在器官水平上研究肝臟分泌功能做出重要成績。在蛋白質組學研究方法上,開發了微波輔助酶解的方法提高了蛋白質組學研究的效率和靈敏度。在質譜數據的質量控制上,將經驗保留時間的方法用於多肽鑑定,提高了鑑定的靈敏度和可靠性,提出了單一參數的思想簡化蛋白質組學鑑定的複雜性提高了效率。在分泌蛋白質組學的研究上,提出了富集指數的方法。通過研究肝臟分泌蛋白質組第一次在實驗的基礎上提出了更多高可信的肝臟分泌蛋白質。在蛋白質相互作用的研究上,提出了高效研究結構域結合特性的方法,提出了PDZ蛋白相互作用預測的新方法,並且在領域中第一次把預測的結果放在全蛋白質組資料庫中驗證。最近發現了全新的結合SH2結構域的非磷酸化多肽,其結合強度超過了美國獲得專利的非磷酸化多肽的10倍。以PDZK1為例提出了接頭蛋白的研究方法,為研究其他接頭蛋白奠定了基礎。課題組較全面地涉及蛋白質組學相關的其他領域,蛋白質組數據質量控制的生物信息學,蛋白質組學樣品的處理方法,蛋白質相互作用研究方法,蛋白質相互作用預測等研究方向。在上述的各個方面都有文章發表在蛋白質組學專業最有影響的雜誌《Molecular & Cellular Proteomics》,共6篇。在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舉行的國際學術會議上共有12名學生獲得14個旅行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