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鮎高原鰍(高原土鮎魚)

擬鮎高原鰍

高原土鮎魚一般指本詞條

擬鮎高原鰍(學名:Triplophysa siluroides)是鰍科、高原鰍屬魚類。體粗壯,前端寬闊,稍平扁,後端近圓形,尾柄細圓;頭大,平扁,背面觀呈三角形;口大,下位,弧形;唇無乳突,下頜匙狀;須3對;眼小;體無鱗;側線平直;體背側黃褐色,腹部淺黃,體背及體側具黑褐色的圈紋和雲斑,各鰭均具斑點。

擬鮎高原鰍屬於分布於海拔較高的高原河流魚類,附屬湖泊上游的河口地區數量較多,主要分布於甘肅省靖遠到青海省貴德一帶的黃河上游乾支流及附屬湖泊。常喜潛伏於幹流、大支流等水深湍急的礫石底質的河段,也棲息於沖積淤泥、多水草的緩流和靜水水體,營底棲生活。為肉食性魚類,成魚以捕食魚類為主,幼魚食水生昆蟲幼蟲。7~8月份產卵。

擬鮎高原鰍為中國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僅野外種群);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魚類》,評估級別為易危;列入甘肅、青海省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評估級別為易危。

注意:非法捕殺受國家保護的野生動物,將受到刑法制裁。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自然繁殖,人工繁殖,保護現狀,保護級別,種群現狀,瀕危原因,保護措施,

形態特徵

擬鮎高原鰍體粗壯,為鰍科魚類中最大的種,常見個體體長150~480毫米左右,最大個體體長482毫米,重1.5千克。前端寬闊,稍平扁,後端近圓形,尾柄細圓。頭大,平扁,背面觀呈三角形。口大,下位,弧形。唇無乳突,下頜匙狀。須3對,吻須2對較短,口角須1對長。眼小。體無鱗,體表皮膚散布有短條狀和乳突狀的皮質突起。側線平直。背鰭位於體中部,與腹鰭相對;胸鰭平展;尾鰭內凹,上葉稍長。
體背側黃褐色,腹部淺黃,體背及體側具黑褐色的圈紋和雲斑,各鰭均具斑點。

棲息環境

擬鮎高原鰍常喜潛伏於幹流、大支流等水深湍急的礫石底質的河段,也棲息於沖積淤泥、多水草的緩流和靜水水體,營底棲生活。能夠適應於青藏高原特殊的高寒環境。

生活習性

擬鮎高原鰍為肉食性魚類,成魚以捕食魚類為主,幼魚食水生昆蟲幼蟲。

分布範圍

擬鮎高原鰍屬分布於海拔較高的高原河流魚類,附屬湖泊上游的河口地區數量較多,主要分布於中國甘肅省靖遠到青海省貴德一帶的黃河上游乾支流及附屬湖泊。
擬鮎高原鰍
似鮎高原鰍分布圖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擬鮎高原鰍於每年7~8月份產卵。

人工繁殖

  • 親魚來源:親魚來源於大渡河黑馬魚類增殖站,選擇2齡以上的雄魚,3齡以上的雌魚,魚體健壯,無傷病,無畸形的擬鮎高原鰍作為親本。繁殖前3個月將親本放於室外親魚培育池中進行強化培育。
  • 親魚培育:親魚培育池為水泥池,池深為1.0米,水深為0.5~0.6米,半徑為2.5米,圓形培育池,池底坡降為3%,進水口管沿著馴養池壁傾斜45°放置,水流速度為0.08~0.12米/秒,魚池中央安裝有圓盤增氧管和排污管。養殖用水為黑馬溝山泉水,不含泥沙,水溫春季為13.5~16.5℃,夏季為15.5~19.50℃,pH值為7.3±0.5,溶解氧為8.7~10.2毫克/升以上。選擇雌魚3齡以上,體質量不低於0.15千克/尾,雄性2齡以上,體質量不低於0.06千克/尾的親魚進行強化親魚培育,放養量為450~550尾/池,投餵蛋白質含量為42%的微顆粒沉底料和全長規格為30~40毫米的餌料魚,每天投餵3次,分別在8:30、12:00和19:30。每天定時清除殘餘餌料和糞便,並每隔一段時間檢查親魚性腺發育狀況。
  • 人工催產與孵化:每年的4—5月是擬鮎高原鰍產卵繁殖時期,選擇性成熟的雌魚注射混合催產劑後按雌雄比為1∶2放入玻璃鋼魚池,同一批次催產的魚按照雌雄分別放入不同魚池。雌魚採用兩次胸鰭基部注射法,第1次注射催產藥物劑量為:400~600IU/千克HCG+4~6微克/千克LRH-A2,第2次注射量為總量的600~800IU/千克HCG+6~8微克/千克LRH-A2;雄魚減半注射或者不注射。在水溫為15.0~16.5℃時,兩次注射間隔12小時,第二針注射後效應時間約為24小時,期間要每隔4~5小時檢查1次。授精方式採用人工乾法授精,授精時將雌魚腹部水分擦乾,用毛巾包裹雌魚,採用頭高尾低的姿勢,輕壓腹部將卵擠入清潔的白瓷碗中;隨即擠出雄魚精液,先將精液與生理鹽水混勻後加入到魚卵中,並用羽毛攪拌,隨後及時地將受精卵均勻地倒入網片上。孵化方式採用格線片侵入水中,在水溫22℃,靜水充氧的環境下進行孵化。在平均水溫22℃的條件下,受精卵經過3天左右開始出膜,出膜體長平均0.85毫米。
  • 出膜暫養階段:在水溫22℃的靜水充氧條件下,暫養30小時左右。此階段幼苗生長的能源來自其自身的卵黃囊,幼苗大部分集中在氧氣頭處和暫養盆邊緣。通過鏡檢發現其肛門處有胎糞或大部分幼苗平游在暫養盆水面中上層的時候,就可以進行開口餌料的投餵馴養。當大部分幼苗達到平游階段的時候,需要及時地投餵開口餌料來補充幼苗生長發育所需的外源能量。採用篩絹網過濾後的熟雞蛋黃微粒作為開口餌料進行投喂,每隔4小時投餵1次,每次投餵前需要對殘餘餌料進行清理。此階段進行開口投餵2天后就可以結束,轉外塘肥水培育。
  • 外塘肥水培養階段:外塘肥水應在魚苗出膜前10天進行,當魚苗開始投餵餌料後2~3天后,就可以進行轉外塘肥水培育。轉塘前,需要檢測水質,並在培育池中生物餌料達到高峰時,及時將魚苗下塘。下塘選擇在天氣晴朗的上午進行。下塘後,觀察魚苗活動情況及水體顏色變化。此階段幼苗依靠外塘培育池中的生物餌料為食,主要是枝角類和輪蟲。
  • 人工餌料投餵階段:當魚苗下塘約20~25天后,體長平均在1.5厘米左右時候就可以進行人工餌料的轉食。此階段需要分為4個階段進行,第一個階段採用在外塘邊掛餌料台,餌料台內投放經過鹽水消毒後的水蚯蚓,持續時間2周左右;第二階段,進行轉清水池進行流水培育,此時幼苗平均體長達到了2.5~3.0厘米,體型基本和成魚一致。投入微顆粒沉性飼料S3,每天投餵3次,7:00、12:00和19:00,於次日早上投餵前清理殘餘餌料;第三階段,進行流水培育,此時幼苗平均體長達到了5.5~6.0厘米,餌料投入微顆粒沉性飼料S5,每天投餵2次,早上7點和晚上7點,於次日早上投餵前清理殘餘餌料;第四階段,進行流水培育,此時幼苗平均體長達到了7.5~8.0厘米,餌料投入鱘魚沉性飼料,每天投餵2次,7:00和19:00,於每周早上投餵前清理殘餘餌料。
  • 日常管理過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項:一是在篩選雄魚時需要注意不要過度用力擠壓其性腺,由於擬鮎高原鰍雄魚的精液量非常少,如果過度擠壓查看其性腺會影響受精過程;二是在採取雄魚精液後,需要用生理鹽水進行短暫保存,並進行該精液的活力檢測,合格後用生理鹽水與魚卵進行混合均勻後在進行激活,均勻鋪在網片上;三是在孵化過程中,需要保持水溫在22℃左右,溫度相差不超過1℃,中途換水所用的水溫也需要保持在22℃;四是在幼苗出膜後,需要保持水溫在22℃,開口時間要及時投喂,要避免幼苗過度飢餓造成不可逆點。
擬鮎高原鰍(高原土鮎魚)
人工繁殖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為中國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僅野外種群);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 魚類》,評估級別為易危;列入甘肅、青海省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評估級別為易危(VU),評估依據:A2cde。
注意:非法捕殺受國家保護的野生動物,將受到刑法制裁。

種群現狀

擬鮎高原鰍曾為產地的經濟魚類。由於高原魚類生長十分緩慢,而在黃河上游一帶優質魚類甚少,擬鮎高原鰍不僅個體大,而且肌肉豐腴、肉味佳,故被視為經濟食用魚類而大量捕撈,結果導致資源大幅度下降,導致其僅在人煙較稀少的高原地區,仍保持一定數量。

瀕危原因

由於人為活動、生境變化、分布的局限性及生長緩慢等原因,造成其野外的種群數量急劇下降。

保護措施

研究人員於2015年收集野生擬鮎高原鰍經過在外塘馴養和人工培育,於2016年在黑馬珍惜魚類增殖站開展了人工繁殖和苗種培育並取得成功。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