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印第安人

高原印第安人

高原印第安人Plateau Indian居住於東邊的洛磯山脈與西邊的喀斯開山脈間之高原地區的北美洲印第安人部落的任何一個族群之成員。在語言學上屬於薩利什(Salish)、庫特內(Kutenai)、薩哈普廷(Sahaptin)及克拉馬特-莫多克(Klamath-Modoc, 或稱盧圖阿米〔Lutuami〕)等4個主要的語系,不過其中以薩利什語及薩哈普廷語的使用居多。包括休斯瓦普族(Shuswap)、李利歐葉特族(Lilliooet)、北部高原地區族群之湯普生族(Thompson)、歐卡納根族(Okanagon)、萊克族(Lake)、韋納奇族(Wenatchee)、山波依爾族(Sanpoil)、尼斯佩林族(Nespelim)、史波坎族(Spokan)、卡利斯佩爾族(Kalispel,含潘德.迪歐瑞勒族〔Pend d'Oreille〕)、科達倫(Coeur d'Alene)以及內陸高原地區族群之弗拉塞德族(Flathead)等部落。此外並有內茲佩爾塞族(Nez Perce)、卡由塞-莫拉拉族(Cayuse-Molala)以及屬於中部高原地區薩哈普廷語系的其他次級分支部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高原印第安人
  • 外文名:Plateau Indian
  • 概述:高原印第安人Plateau Ind
  • 正文:一般而論,高原地區印第安
高原印第安人
Plateau Indian
一般而論,高原地區印第安人為季節性遷移的民族,冬天居住於水道邊的永久性村落中,夏天則在高地的獵場營地中度過。當地冬季嚴寒,氣溫最冷低達-34℃(-30℉);而夏季酷熱,氣溫最高可達38℃(100℉)。但本區域內漁撈(大部分是鮭魚)、狩獵及採集之機會卻極為豐富。高原地區印第安人冬季時居住於用泥土構築的小屋內,夏季則居住於架設在露營地以草蓆覆蓋的圓錐型帳篷之中。除了基本單位均為村落外,其他習俗則各有所差異。湯普生族印第安人以非正式的村落集會做決策,經全體居民同意而通過。山波依爾族具有一個由酋長、副酋長以及一個包括全體成年人(除未婚年輕人之外)組成之部族會議的較正式架構。內茲佩爾塞族亦擁有一個類似的架構,但卻有一位世襲的酋長;弗拉塞德族則擁有一位強有力的大酋長,與臣屬於其下的小隊首領。每年捕獲第一尾鮭魚以及根菜類或漿果首度收成時,都會舉行初次收穫的祭祀儀典。惡作劇的妖精或變形的怪物,諸如土狼及松鴉等角色,為神話中的主要要素。高原地區印第安人的藝術平凡而乏善可陳,主要由顯示超自然力量及宇宙各種現象的象形文字所構成。
由西北來的皮貨商和東部進入的捕獸者,揭開了舊有文化以及傳統終結的序幕。其中的易洛魁族基督教徒並將基督教文化傳播於該地區。然而,皮貨商除傳入現代化新式工具和武器外,也帶來印第安人無法抵抗的各種疾病。馬匹於18世紀初時,由鄰近的平原地區印第安人引進,引進後比平原地區印第安人使用得更廣泛。早在19世紀中葉,白種人便由東部的一位傳教士暨醫生惠特曼(Marcus Whitman)所率領的第一列篷車隊伍進入西北部地區,而大舉入侵。在1850與60年代時,曾湧入大批的移民與淘金者,結果與印第安人部落間爆發了一連串的戰爭。其中最著名的是1877年的內茲佩爾塞族戰爭。到19世紀結束時,印第安人部族已被局限居住在狹小的保留區之內,而大部分舊有文化與傳統的經濟生活方式,目前都不再盛行。20世紀高原地區印第安人的文化為原住民民族與白種人各種文化要素的混合體。若干部族的成員,在繼續從事季節性漁獵之同時,業已成為牧場主人或僱工,而其他則已轉業為農人。這些印第安人雖仍保留部分的宗教與族群特徵,但已採用現代化的技術與物質文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