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戰役背景,詳細內容,1942年時段,1943年時段,會戰背景,會戰兵力,德軍兵力,蘇軍兵力,會戰概述,第一階段,第二階段,會戰過程,德軍計畫,雙方軍力部署,進入戰備狀態,激烈對戰,蘇軍反攻階段,德軍的抵抗,最後階段,會戰結果,德軍失敗,雙方得失,會戰人物,大致介紹,功績,會戰評價,會戰結果,作戰地理,積極影響,
簡介
1942年7月25日到1943年10月9日,德蘇兩軍在
高加索地區實施會戰。此役,蘇軍殲滅德軍40萬人,解放了大片被占領土,徹底粉碎了德國“消滅蘇軍、奪取最富饒的產糧區和石油產地以及打入近東和
中東地區”的戰略企圖。
戰役背景
1941年6月22日德軍閃擊蘇聯後,經過一年多的作戰,
希特勒又把目光聚焦在以生產糧食和石油為主的高加索地區。德國最高統帥部於1942年7月23日發布第45號訓令,實施代號“鼠麴草”的作戰計畫,企圖圍殲部署在羅斯托夫以南及其東南的蘇軍,攻占北高加索。成功後再以1個集團軍群從西面迂迴高加索山主脈,奪取新羅西斯克、圖阿普謝;另以1個集團軍集群從東面進行迂迴,攻占格羅尼、巴庫;爾後前出到提比里西、庫塔伊西、蘇呼米等地域,與部署在蘇土邊境的26個土耳其師建立直接聯繫,並為入侵近東和中東創造條件。
蘇軍的任務是阻止德軍,在頑強的防禦戰鬥中疲憊德軍,並為轉入戰略進攻準備條件。
詳細內容
1942年時段
蘇德戰爭中,交戰雙方於1942年7月25日到1943年10月9日在
高加索地區實施的一系列攻防戰役。7月28日,蘇軍最高統帥部將南方面軍併入北高加索方面軍。8月至12月,蘇軍組織了五次防禦戰役,將德軍阻止於奧爾忠尼啟則接近地,迫其轉入防禦。
1943年時段
1943年1月1日,蘇軍
外高加索方面軍和重建的南方面軍在3個空軍集團軍的支援下,向季霍列茨克與克拉斯諾達爾、莫茲多克、阿爾馬維爾等多方向發起進攻。2月,蘇軍發起克拉斯諾達爾進攻戰役,收復該城。5月初,蘇軍進攻塔曼半島,受阻於德軍“蔚藍色防線”。9月,蘇軍發起新羅西斯克——塔曼戰役,突破德軍“蔚藍色防線”,攻占新羅西斯克。10月9日,蘇軍收復塔曼半島,戰役遂告結束。此役,蘇軍殲滅德軍近40萬人。
會戰背景
德軍統帥部命令“A”集團軍群(管轄第1和第4裝甲集團軍和第17集團軍、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第4航空隊部分兵力,一共16.7萬人、坦克1130輛、火炮及迫擊炮4540門、飛機近1000架,司令是W.利斯特元帥)實施了代號為“鼠麴草”的行動計畫。當面蘇軍為南方面軍(司令為RY.馬利諾夫斯基中將)與北高加索方面軍(司令是蘇聯元帥SM.布瓊尼)的部分兵力,一共11.2萬人及坦克121輛以及火炮及其迫擊炮2160門、飛機130架。蘇軍先後投入交戰的還有外高加索方面軍和黑海艦隊、亞速海及裏海區艦隊。當面蘇軍南方面軍被迫向南和東南撤退,高加索腹地面臨嚴重威脅。
會戰兵力
德軍兵力
為奪占盛產糧食和石油的高加索並進而侵入中近東地區,德軍統帥部命令“A”集團軍群(轄第1和第4裝甲集團軍、第17集團軍、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第4航空隊部分兵力,共16.7萬人、坦克1130輛、火炮和迫擊炮4540門、飛機近1000架,司令為W.利斯特元帥)實施代號為“鼠麴草”的行動計畫。
蘇軍兵力
當面蘇軍為南方面軍(司令為RY.馬利諾夫斯基中將)和北高加索方面軍(司令為蘇聯元帥SM.布瓊尼)部分兵力,共11.2萬人、坦克121輛、火炮和迫擊炮2160門、飛機130架。蘇軍先後投入交戰的還有外高加索方面軍、黑海艦隊、亞速海和裏海區艦隊。
會戰概述
第一階段
德軍進攻,蘇軍防禦。1942年7月25日,德軍從
頓河下游各登入場向
薩利斯克、
斯塔夫羅波爾、
克拉斯諾達爾等方向發起進攻。蘇軍南方面軍被迫向南和東南撤退,高加索腹地面臨嚴重威脅。28日,蘇軍最高統帥部將南方面軍併入北高加索方面軍。北高加索方面軍向高加索山脈主脈西北部且戰且退,牽制並消耗德軍,為外高加索方面軍沿捷列克河、高加索山脈主脈各山口組織防禦贏得時間。8~12月,蘇軍先後實施了阿爾馬維爾—邁科普、新羅西斯克、莫茲多克—馬爾戈別克、圖阿普謝、納爾奇克—奧爾忠尼啟則五次防禦戰役,將德軍阻止於奧爾忠尼啟則接近地。德軍損失10萬餘人,被迫轉入防禦。
第二階段
蘇軍進攻,德軍敗退。1943年1月1日,蘇軍外高加索方面軍(司令為I.V.秋列涅夫大將)和重建後的南方面軍(司令為A.I.葉廖緬科上將)在3個空軍集團軍支援下,向季霍列茨克及克拉斯諾達爾以及莫茲多克、阿爾馬維爾等方向發起進攻。德軍為免遭合圍,由莫茲多克地域向西北撤退。蘇軍實施追擊,迫使德軍退至庫班河下游和塔曼半島。2月9日,蘇軍發起克拉斯諾達爾進攻戰役,12日解放該市;5月初進至塔曼半島,在德軍“蔚藍色防線”受阻。同時,雙方展開庫班空戰,德軍損失飛機1100餘架。9月9日,蘇軍發起
新羅西斯克—塔曼戰役,10月9日收復塔曼半島。在這一階段,德軍損失28.1萬人和坦克1358輛及飛機2000架以及火炮和迫擊炮7000餘門;蘇軍向前推進800公里,解放20萬平方公里國土。
會戰過程
德軍計畫
根據1942年夏季戰局的總計畫,德軍統帥部於1942年年中期制定了代號為“鼠麴草”的攻占高加索計畫(德國武裝力量最高統帥部1942年7月23日第45號訓令)。德軍的企圖是合圍殲滅羅斯托夫以南及其東南的蘇軍,攻占北高加索。爾後擬以1個軍隊集群從西面迂迴高加索山主脈,奪取新羅西斯克、圖阿普謝;另以1個軍隊集群從東面進行迂迴,攻占格羅尼、巴庫。在實施迂迴機動的同時,翻越高加索山主脈中部各山口,前出到提比里西;庫塔伊西、蘇呼米等地域。
雙方軍力部署
德軍前出外高加索後指望癱瘓黑海艦隊各基地,從而確保黑海制海權,同已在蘇土邊境展開26個師的土耳其軍隊取得直接聯繫,並為入侵近東和中東創造前提。執行這些任務的是“A”集團軍群(司令官為利斯特元帥),轄坦克第1、第4集團軍,第17集團軍,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第4航空隊一部,總計16.7萬人、坦克1130輛、火炮和迫擊炮4540門、飛機近1000架。與德軍集團對峙的是南方面軍以及北高加索方面軍一部,下轄諸兵種合成第51(司令為6—7月和9月為庫茲涅佐夫上校,7月和10月—1943年2月為特魯法諾夫少將,1942年7—9月和10月為科洛米耶茨少將,1943年2—7月為扎哈羅夫中將,1943年8月為克列伊澤爾中將)、第37(司令為為科茲洛夫少將,1943年5—7月為科羅捷耶夫中將,7—8月為菲拉托夫少將,8月為雷若夫少將,8月為沙羅欣中將)、第12(司令為格列奇科少將,1943年4—5月為什列明中將,5—10月為丹尼洛夫少將,10月27日晉升為中將),第18(司令為卡姆科夫中將,年10月—1943年1月為格列奇科少將,1943年1—2月為雷若夫少將,2—3月為科羅捷耶夫少將,3月為列謝利澤中將,10月9日晉升為上將)、第56集團軍(司令為雷若夫少將,1943年1為格列奇科少將,4月28日晉升為中將),空軍第4集團軍(司令從戰役開始至9月和1943年5月為韋爾希寧空軍少將,1943年3月17日晉升為空軍中將,10月24日晉升為空軍上將;1942年9月—1943年5月為瑙緬科空軍少將),總計11.2萬人、坦克121輛、火炮和迫擊炮2160門、飛機130架。南方面軍的人員為德軍的2/3,火炮和迫擊炮為1/2,坦克為1/9弱,飛機幾乎為1/8。蘇軍的任務是阻止德軍,在頑強的防禦戰鬥中疲憊德軍,並為轉入堅決進攻準備條件。
進入戰備狀態
1942年7月25日,德軍開始從頓河下游各登入場向薩利斯克,斯塔夫羅波爾、克拉斯諾達爾等方向進攻。南方面軍(司令為馬利諾夫斯基中將)在德軍優勢兵力猛攻下被迫向南面和東南退卻。德軍兩晝夜前進達80公里。北高加索情況極其緊張。德軍坦克和摩托化兵進至頓河左岸草原、薩利斯克草原和克拉斯諾達爾邊疆區遼闊草原,構成了德軍突向高加索腹地的嚴重威脅。為了集中力量和改進軍隊領導,最高統帥部大本營於1942年7月28日將南方面軍和北高加索方面軍合編為北高加索方面軍(司令為蘇聯元帥布瓊尼),黑海艦隊(司令為海軍中將奧克佳布里斯基)和亞速海區艦隊(司令為海軍少將
戈爾什科夫)在作戰上隸屬該方面軍。北高加索方面軍的任務是恢復頓河南岸態勢。外高加索方面軍(司令為秋列涅夫大將)奉命完成防禦準備,沿捷列克河、烏魯赫河及高加索山主脈各山口占領各道防禦地區,並在格羅茲尼、馬哈奇卡拉方向建立多地帶防禦。在此方向行動的第9(司令為帕爾霍緬科少將,9月—1943年2月和1943年3—5月為科羅捷耶夫少將,1943年2—3月為格拉戈列夫少將,6—10月為格列奇金少將,1943年10月9日晉升為中將)、44集團軍(司令為赫里亞謝夫少將,8—10月為彼得羅夫少將,10—11月為梅利尼克少將,11月為霍緬科少將)合編為外高加索方面軍北集群(司令為馬斯連尼科夫中將)。1942年9月1日起,為了便於指揮和改善軍隊供應,北高加索方面軍改稱黑海集群(司令為切列維琴科上將),編入外高加索方面軍。蘇軍最高統帥部為給軍隊補充後備兵員和物質技術器材而採取了堅決措施。同時,高加索各邊疆區、州、共和國的黨和蘇維埃機關加強了組建民兵和游擊隊,生產武器和技術兵器以及構築防禦地區的工作。
激烈對戰
1942年7月底,德軍被迫將坦克第4集團軍調往史達林格勒方向,因而大大削弱了北高加索集團。但是德軍兵力仍占很大優勢。1942年8—12月,蘇軍在航空兵支援下實施了頑強酌防禦交戰。在此期間實施了
阿爾馬維爾—邁科普戰役、
新羅西斯克戰役、
莫茲多克—馬爾戈別克戰役、圖阿普謝戰役、納爾奇克—奧爾忠尼啟則戰役。在奧爾忠尼啟則方向,蘇軍疲憊並消耗了德軍,將德軍阻止於奧爾忠尼啟則接近地,爾後在1942年11月6—12日以有力反突擊重創德軍主要突擊集團坦克第1集團軍,迫其轉入防禦。德軍曾企圖經由高加索山主脈中部各山口突入外高加索。德軍奪取了數個山口,但由於蘇軍統帥部及時採取措施和防禦軍隊頑強奮戰,德軍前出各山口南坡的威脅終被消除。至11月底,德軍在這裡也轉入了防禦。德軍在高加索山主脈西部即圖阿普謝方向翻越該山的企圖亦未得逞。激烈戰鬥在這裡一直延續到1942年12月月中,在激戰中德軍曾三次力圖突破蘇軍防禦。德軍遭受重大損失後停止了進攻,並轉入防禦。這樣,在高加索會戰的防禦階段,蘇軍在複雜情況下被迫暫時放棄了北高加索許多地區。但終於消耗了德軍(德軍損失10萬人以上),並贏得了準備進攻以堅決粉碎德軍的時間。
蘇軍反攻階段
高加索會戰的進攻階段開始於1943年1月1日。根據蘇軍統帥部的決定,南方面軍(1943年1月1日以史達林格勒方面軍為基礎組成,司令為葉廖緬科上將)在發展史達林格勒反攻的勝利時,以主力向羅斯托夫實施了突擊,另以一部兵力向季霍列茨克實施了突擊。外高加索方面軍黑海集群受領任務向克拉斯諾達爾、季霍列茨克進攻,而北集群則向莫茲多克、普羅赫拉德內、阿爾馬維爾進攻。可見,兩方面軍應在空軍第8(司令為赫留金空軍少將,1943年3月17日晉升為空軍中將)、第4、第5集團軍(司令為戈留諾夫空軍中將)的航空兵支援下以及黑海艦隊積極配合下協同孤立北高加索之德軍主力,爾後加以殲滅。德軍統帥部力圖使其軍隊免遭合圍,自1月1日起開始倉卒將軍隊由莫茲多克地域撤往西北方向。在此條件下,外高加索方面軍北集群於1月3日開始向納爾奇克—斯塔夫羅波爾方向追擊退卻德軍,1月24日前解放了莫茲多克、礦水城、皮亞季戈爾斯克、斯塔夫羅波爾、阿爾馬維爾等北高加索城市(1943年1月24日起,北集群改編為北高加索方面軍,司令為馬斯連尼科夫中將)。同時,南方面軍向羅斯托夫、季霍列茨克兩方向順利前進,在薩利斯克地域與外高加索方面軍右翼會合。黑海集群先於1月11日在輔助方向,復於1月16日在主要方向轉入了進攻,1月29日解放了邁科普。2月9日,黑海集群在北高加索方面軍編成內(2月5日起)開始了克拉斯諾達爾戰役,在這次戰役中克拉斯諾達爾於2月12日解放。蘇軍的進攻是在春季泥濘、缺少道路、補給線長的艱苦條件下實施的。雖有各種困難,進攻仍極迅猛順利,得到了敵占區游擊隊和當地居民的積極支援。德軍不顧有生力量和技術兵器的重大損失,進行猛烈抵抗,將被擊潰的兵團和部隊殘部逐步撤向庫班河下游和塔曼半島。2月3日夜間及2月5—9日,黑海艦隊輸送登入兵(1.5萬餘人,附火炮和坦克)先後在新羅西斯克西南和梅斯哈科地域上陸,登入兵奪占一個不大的登入場,這一登入場後來在解放新羅西斯克時起了巨大作用。
德軍的抵抗
在爾後進攻過程中,北高加索方面軍各集團軍至5月初進至塔曼半島,遭到德軍在既設防禦地區即所謂“蔚蘭色防線”的頑強抵抗。德軍在這裡建立了堅固的縱深梯次配置的防禦,由亞速海至新羅西斯克,從東面掩護塔曼半島。防守這一地區的是第17集團軍(16個師),由第4航空隊的航空兵進行支援。在以往戰鬥中被削弱了的北高加索方面軍企圖在1943年春季突破“蔚蘭色防線”,但未成功。此時,庫班進行了一場最大空中交戰,蘇軍航空兵取得了勝利。共出動飛機3.5萬架次,擊毀德機1100餘架。
最後階段
1943年夏,蘇軍在蘇德戰場中央方向和西南方向展開了新的強大進攻,這一進攻有利於在北高加索重新發動進攻。北高加索方面軍奉命肅清德軍塔曼集團。為達此目的,計畫從陸地和海上對新羅西斯克實施突然突擊,攻占該市後向上巴坎斯基發展進攻,以便對防守“蔚蘭色防線”的集團構成從南面進行包圍的威脅。9月10日,開始了新羅西斯克—塔曼戰役,結果德軍“蔚蘭色防線”被突破,新羅西斯克於9月16日解放。德軍統帥部竭力保障其軍隊撤向克里木,企圖在各中間地區組織抵抗,但未得逞。
會戰結果
德軍失敗
北高加索方面軍(司令自1942年5月13日起為彼得羅夫上將)與航空兵、黑海艦隊和亞速海區艦隊密切協同徹底粉碎了德軍塔曼集團,並於1942年10月9日全部肅清了德軍在高加索最後一個基地塔曼半島的德軍。
雙方得失
德軍損失28.1萬人、坦克1358輛、飛機2000架、火炮和迫擊炮7000餘門;蘇軍向前推進800公里,解放20萬平方公里國土。
會戰人物
大致介紹
馬利諾夫斯基(1898.11.23~1967.3.31)蘇聯元帥(1944),軍事家。生於敖德薩。1914年入伍,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1916年2月隨俄國遠征軍赴法作戰。1919年回國後參加紅軍。蘇俄內戰和外國武裝干涉時期,在東方面軍對白衛軍作戰。1920年初級軍官學校畢業後,先後任機槍排長、機槍隊長、副營長和營長。1926年加入聯共(布)。1930年伏龍芝軍事學院畢業後,曾任騎兵團參謀長、騎兵第3軍參謀長。1937~1938年作為國際縱隊成員參加西班牙內戰。1939年起在伏龍芝軍事學院任教。蘇德戰爭期間,曾任步兵軍長,集團軍司令,沃羅涅日方面軍副司令,南方面軍、西南方面軍、烏克蘭第3方面軍、烏克蘭第2方面軍司令,率部參加邊境交戰,史達林格勒會戰、頓巴斯戰役、第聶伯河會戰、第聶伯河右岸烏克蘭戰役、雅西-基什尼奧夫戰役、德布勒森戰役、布達佩斯戰役、維也納戰役等重大作戰行動,表現出卓越的指揮才能。1945年7月起任外貝加爾方面軍司令。
功績
蘇日戰爭中,率部遂行主要突擊任務,正確選擇主要突擊方向,使用坦克集團軍於方面軍第一梯隊,周密組織協同,保證了進攻的高速度。因指揮有方獲蘇聯英雄稱號。戰後任外貝加爾-阿穆爾軍區司令、遠東部隊總司令、遠東軍區司令、國防部第一副部長兼陸軍總司令。1957年10月~1967年3月任國防部長,為加強蘇聯武裝力量建設做出貢獻。獲列寧勳章5枚。著有《警惕地保衛和平》、《勝利的偉大意義》和《俄國士兵》。
會戰評價
會戰結果
高加索會戰以具有重大政治和軍事戰略意義的歷史性勝利而告結束。在進攻階段,蘇軍且戰且進達800公里,解放約20萬平方公里國土。德軍消滅蘇軍、奪取最富饒的產糧區和石油產地以及打入近東和中東地區的計畫徹底破產。蘇軍在高加索各共和國、邊疆區、州的黨組織和全體居民以及全體蘇聯人民積極支援下捍衛了高加索各族人民的領土完整和民族獨立,重創德軍的精銳軍隊和航空兵。高加索會戰中,僅在蘇軍實施進攻戰役期間,德軍就損失官兵28.1萬人、坦克1358輛、飛機2000架,火炮和迫擊炮7000餘門、汽車2.2萬輛,以及其他許多武器物資。高加索會戰是在直接影響高加索局勢的史達林格勒會戰密切配合下進行的,而高加索戰事對史達林格勒會戰的進程和結局也產生了極為有利的影響。這種遙相策應的重大戰略行動由大本營統籌安排,對粉碎德軍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作戰地理
在高加索會戰中,陸軍必須在平原、山前地帶和山地等迥然不同的地形條件下行動;在大小水障礙地區、濱海地帶、隘路、山林地區、高山山口實施戰鬥行動,並與航空兵、艦隊和游擊隊密切協同。這一切使蘇軍取得了多方面的戰鬥經驗,如:組織實施防禦和進攻戰役,特別是高山地區和海濱地帶的防禦和進攻戰役;組織實施登入戰役,根據戰區特點組織工程保障、物質技術保障和軍隊指揮。蘇軍後來在克里木、黑海北岸和西岸以及喀爾巴阡山地區粉碎德軍的戰役都運用了這次取得的經驗。
根據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1944年5月1日命令,頒發了“保衛高加索”獎章,約有60萬人被授予這種獎章。許多部隊和兵團獲得“阿納帕”、“庫班”、“新羅西斯克”、“塔曼”、“捷姆留克”榮譽稱號。新羅西斯克市於1973年5月被授予“英雄城市”的榮譽稱號。
積極影響
此次會戰對
史達林格勒會戰的進程和結局產生了積極影響。會戰中,蘇軍取得了平原、山地、濱海等不同地形條件下組織防禦和進攻戰役的豐富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