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力士碑

高力士碑

高力士碑藏於蒲城縣博物館內。六螭首,碑身長方形,通高4米,寬1.5米,中厚0.25米,碑陰為線雕纏枝卷葉牡丹圖案。該碑立於唐代宗大曆十二年(公元777年)五月十一日,距今已一千二百餘年。碑文共30行,行55字,圭額篆題“大唐故開府儀同三司賜揚州大都督高公神道碑。”李陽冰篆,碑文為張少悌書。記述了高力士的生平經歷及身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高力士碑
  • 出土地點:陝西蒲城泰陵
  • 館藏地點:蒲城縣博物館內
  • 所屬年代:唐
  • 通高:4米
  • :1.5米
簡介,碑文概述,後人看法,

簡介

高力士碑藏於蒲城縣博物館內。六螭首,碑身長方形,通高4米,寬1.5米,中厚0.25米,碑陰為線雕纏枝卷葉牡丹圖案。該碑立於唐代宗大曆十二年(公元777年)五月十一日,距今已一千二百餘年。碑文共30行,行55字,圭額篆題“大唐故開府儀同三司賜揚州大都督高公神道碑。”李陽冰篆,碑文為張少悌書。記述了高力士的生平經歷及身世。
據清乾隆時錢大昕《潛研堂金石文》所載:“唐內監高力士墓碑石刻中斷,每行只存二十餘字”。說明此碑早在二百多年前已經殘缺不全。由於未窺全豹,遂成為文物考古界一個難解之謎。後經多方尋覓,於一九八一年在唐玄宗(李隆基)泰陵附近,發現該碑下半部分,並於一九八二年接對完好,正式展出。高力士碑的出土,為我們研究唐代歷史,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關注。新華社為此發了專電,日本京都大學教授佐伯道之先生,特將此碑全文譯為日文。
高力士碑刻於唐代宗大曆十二年(777),李陽冰篆額,張少悌書丹。碑額題“大唐故開府儀同三司揚州大都督高公神道碑”。碑主高力士為玄宗寵臣,碑文敘述了他的身世、品質、政績及其遭遇,評價較為公正,糾正了傳說中的失誤及史書記載的不足。據碑文,高力士是廣東番州人,原名馮元一,入宮後受到武則天的寵愛,賜名高力士。他 聰明機智,有文武之才,協助唐玄宗平定韋後之亂,因功封大將軍。晚年遭流放,玄宗去世後他悲哀絕食七日而亡,後遵玄宗遺詔,陪葬泰陵。該碑高405厘米、寬142厘米,碑文30行,約1600餘字。現藏蒲城碑林。

碑文概述

碑文首先寫高力士的身世:“公本姓馮諱元一。則天聖后賜姓高,改名力士,廣管潘州(今廣東省高州縣)人也。其先祖馮盎,五嶺之望族。皇唐初,督都廣、韶等一十八州,封耿國公。公童齡入侍玉階,則天聖后知必成器,賜以佳名,教以美藝”。這一段說高力士出身名門望族,幼年入宮,受到武則天的愛憐。這與唐史記載高力士系嶺南討擊使李千里所進、被太監高延福收為養子故而姓高一說,不相吻合,有待於進一步考證。
其次,記敘高力士的經歷:“武后故,韋氏窺大寶,已成禍梯。公實勇進,提劍而起。扶皇運之中興,佐大人之利見。自是之後,恩遇特崇,公卿宰臣,因以決事。公中立而不倚,得君而不驕,順而不諛,諫而不犯。故近無閒言,遠無橫議”。這一段說武后死後,唐中宗之妻韋皇后,勾結武三思操縱朝政,欲效武則天臨朝稱帝。高力士以其內監首領的特殊地位,在協助唐玄宗李隆基平定韋後之亂中,立下了汗馬功勞,取得了玄宗的極大信任。唐玄宗曾對人說:“力士當值,我寢乃安”。他雖然地位顯赫,深得君寵,但卻仍勤謹行事,不驕不諛,這與唐史說他“平生無顯顯大過”,可互為印證。《新唐書》卷270高力士傳中還有如下記載:“玄宗從容謂力士曰:‘朕不出長安近十年,天下無事,欲將政事付李林甫,邊事付安祿山可乎?’,力士對曰‘天子出巡,古之制也。天下大柄,不可與人,彼若勢成,誰敢複議’。又說‘臣常至內閣,見奏事者言,雲南數喪師。北兵(安祿山部)強悍,陛下何以制之,臣恐禍成不可禁也’,玄宗不悅,力士自是不敢深言天下大事”。這說明高力士非但不是李、楊同黨,而且還敢於揭露他們,只是皇上不聽。後安祿山叛亂,玄宗後悔莫及,痛謂力士曰:“悔初不聽卿言,致有今日之禍!”
碑文最後寫高力士晚年:“及後出流巫州,然忠臣之心,常在宮室。後聞二帝(玄宗、肅宗)升遐,絕漿七日,銜哀而死,終於朗州龍興寺,年七十有九。士民聞之,皆為流涕,主上恩深,賜揚州大督都,遺詔陪葬泰陵,沒而不朽”。
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唐肅宗皇后張良娣私下詔旨,將高力士強行從玄宗居處拖出,流放巫州,這時他已七十七歲了。全唐詩卷732有他在巫州寫的一首五言詩“感巫州薺菜”:
兩京作斤賣,五溪無人采。
夷夏雖有殊,氣味終不改。
這是借題抒情,表明自己無論在京為官或是在外作囚,環境雖殊而志趣不改。兩年後他遇赦而還,見玄宗遺詔命他死後陪葬泰陵,痛哭失聲,絕食而死。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中,他做到了一個忠臣應該做到的事。玄宗朝文臣武將何止千百,而遺詔只令他一人陪葬,說明唐玄宗對他的看重與信賴,是無人可比的。
高力士因平定韋後之亂有功,天寶七年(公元748年)即被封為大將軍,太子呼兄,附馬呼爺。他對當時的黑暗政治負有一定的責任,但他卻無專權禍國、顛倒善惡、謀圖廢立之大惡,也是歷史事實。近年來對高力士的評價出現了新的觀點,這通墓碑的文字資料,將是一個有力的物證。
元代張志公《金粟山高公墓》詩云:
暮雲昏鴉古今情,地老天荒意未平。
從龍文武幾人在,丹心事主唯高公。
倚立深宮數十年,何必桃李向誰妍。
忠臣不合巫州死,金粟山下有墓田。
清代陝西巡撫畢沅《泰陵》詩曰:
鼎湖龍去墜遺弓,地久天長誓不終。
占得泰陵一抔土,到頭恩眷讓高公。
高力士卒於唐代宗寶應元年(762),碑石立於大曆十二年(777)。

後人看法

一個人在死後15年尚能被樹碑立傳,不僅說明唐王朝依舊將他當作有功之臣看待的,也說明時人對他持有公正的評價。關於傳說高力士曾因李白“清平樂”一詩,向楊貴妃進饞言,致使李白被逐一事,新舊唐書均無記載,此乃無稽之談,不足為信。要知道一般封建士子是最重氣節的。倘使李白果真為高力士所害,作為李白族叔的李陽冰恐怕不會那樣畢恭畢敬地去為一個小人篆寫碑額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