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光祉

高光祉(生卒年不詳),字淑恬,寧晉縣曹伍疃村人(古唐城)。安慶府江防、 同知(代理知府)、大同知府,榆林道副守備。

基本介紹

  • :淑恬
  • 所處時代:清朝
  • 民族族群:漢
  • 主要成就:保衛榆林古城團結一心,英勇抗敵
  • 本名:高光祉
  • 籍貫:寧晉縣曹伍疃村(古唐城)
高光祉義保米脂城,康熙敕封 御碑嘉獎,

高光祉義保米脂城

高去奢之子,康熙十四年(1675)任陝西省榆林兵備道副使,與總兵許占魁一起堅守孤城三個月,擊退了叛軍的圍攻,獲康熙皇帝旌獎銘碑“兩守孤城、千秋忠勇”。康熙十五年(1676),畢力克圖要屠米脂縣城,高光祉以身家性命擔保,避免了對米脂城的大屠殺。米脂父老建生祠 “循良祠”,俗稱“高公祠”,春秋致祭,以感念高光祉護救米脂城的恩德。
民國本《米脂縣誌・秩官・名宦》記載:高光祉,字淑恬。直隸寧晉人也。祖推,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進士。官太常寺少卿。父去奢,崇禎十年(1637)進士,官大理寺左寺丞。光祉以父蔭授河南府通判。升安慶府同知、大同府知府。康熙初年(1662)任榆林中路道。見屬吏視如子弟,諄諄戒諭,以寬和為治。
清康熙十年(1671),榆林城堡同知譚吉璁(cang)(浙江嘉興縣人)重修《延綏鎮志》,總裁為延綏鎮總兵許占魁(陝西蒲城人)和榆林兵備副使高光祉(直隸寧晉縣人)。許占魁在重修序中概括其事說:“兵火之後,典籍散失,榆林兵備副使高淑恬多方購募,僅得其一,最後又得巡撫都御史劉敏寬所著《圖說》一卷,而其書始完,然中多殘缺而無倫次,高公手自修葺,而同志者少。余於康熙九年(1670)秋,蒞鎮任事,高公間為余言,余謝不敏。高公曰:聞將軍之風久矣,將軍善書,昔在紫荊關求文字者屢滿,今上特召將軍簡鎮延綏,賜以弓矢,將軍賦詩以紀盛都,人為之傳誦,何多讓焉?余唯唯否否。適城堡同知譚君舟石從中秘來,余曰此史才也,其可藉之以觀成乎!遂相與搜輯,末期而卒業焉,刪其舊蕪者十之三,集其新英者十之二,鎮志復為完書矣。”清康熙十二年(1673),高光祉與許占魁編纂完成《延綏鎮志》六卷。志書首序文為高光祉所撰。清康熙十一年(1672),總兵許占魁、副使高光祉、城堡同知譚吉璁cong)重修榆林鐘樓,有記。此樓造型奇特,國內罕見。
康熙十三年(1674),吳三桂擁兵叛清。十四年(1675)四月,清定邊副將朱龍與懷遠西川(今子洲縣)鹽民周世民(周四兒)、神木副將孫崇雄回響吳三桂反清。朱龍連克西路靖邊、懷遠(橫山)等城堡,周世民攻占緩德。五月,朱龍、周世民帶兵圍攻榆林城。總兵許占魁、兵備道副使高光祉、城堡同知譚吉璁等文官武將,率領全城軍民,登城晝夜輪班防守。叛軍多次攻城均被擊退。朱龍、周四兒圍攻榆林城三個月,城池固若金湯。叛軍隨後撤兵東進,接連攻陷東路神木諸城堡。康熙十五年(1676)六月,清軍大將畢力克圖派楊宗道等率兵增援榆林,朱龍放棄綏德,棄城北逃,在波羅堡北的沙家澗被寧夏總兵陳福擒獲斬首。榆林總兵許占魁率兵進剿神木孫崇雄、周世民。周世民戰死,孫崇雄被斬於榆林。朱龍之亂方告平息。史載“朱龍起事,榆林城堡同知譚吉璁,與延鎮副使高光祉,總兵許占魁,率軍民堅守榆林,城獨完。”叛軍圍攻三個月而未克。總兵許占魁在上奏朝廷的奏疏中說:“榆林一城獨存,餉道隔絕,百姓日食槺秕。臣斥貲購米,計口授食。及大兵既至,道臣高光祉籌措糧需,將士奮勇擊賊,剋期奏凱,危城得安。皆由文武同心,兵民合力。其在城各官勞績,祈敕部核議,為固守孤城者勸。”康熙帝聞奏大喜,“上諭之,俱命優敘。”追賜旌獎“兩守孤城,千秋忠勇”八個大字,爰刻石碑。這就是現存於榆林榆陽橋旁的御碑亭之碑。

康熙敕封 御碑嘉獎

“兩守孤城、千秋忠勇”,“兩”指的是文臣和武將。這塊碑是康熙皇帝對榆林的文臣武將在朱龍叛亂中,為保衛榆林古城團結一心,英勇抗敵的高度讚揚。也是對榆林古城重要軍事戰略地位的高度評價。當初,畢力克圖攻下被朱龍、周四兒占領的綏德城後,就有人向這位平逆將軍獻上大軍北上屠米脂城的餿主意,畢力克圖也聲稱要北上殺盡米米脂人。作為榆林中路道兵備道副使的高光祉,得知這一訊息後,即刻微服私訪米脂城,發現米脂人沒有反叛跡象,火速趕到軍門,以身家性命擔保,消除了畢力克圖的屠城之念。光緒版《米脂縣誌》記載:“淑恬聞信,輕起易服,到米脂,見城內市廛(chan)安堵如故。夜登文屏山,竊聽闔城皆讀書聲,慨然曰:此良民也,安用屠為?遂趨謁將軍轅門,力陳米脂民無反狀。將軍韙其言,縣城賴以保全。”
高光祉
康熙御賜“兩守孤城,千秋忠勇”
感恩不盡的米脂父老,為這位大恩大德的高光祉,在城內北街興建生祠一座祀之,名曰“循良祠”,俗稱“高公祠”,春秋致祭,報答高光祉護救米脂的恩典。《乾隆朝實錄》:“大學士朱軾、榆林道高光祉、孝感縣知縣郜炳元、蒙陰縣知縣崔葑、雲南都司馬宏儒、善化縣舉人李文炤入祀各本地鄉賢祠。”
民國《寧晉縣誌》卷一載:“大理高去奢墓、子參政光祉墓,俱在縣北十五里曹伍疃。”
此牌匾書寫於清朝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距今已有349年的歷史。
這塊牌匾長約1.8米、寬約1米,中間書寫的“苦節可風”四個大字遒勁有力,牌匾的左側書有“大清康熙二年仲春月穀旦文學朱學亨髮妻陳氏”字樣,右側有“江南安慶府江防特授山西大同府知府高光祉為”的落款。
參考文獻
1.《清實錄·乾隆朝實錄》
2.清《榆林府志》
3.《陝西延綏鎮志(白話本)
4.《米脂縣誌》校注
5.民國十八年《寧晉縣誌》
6.安徽省懷寧縣廣電局官網《懷寧發現一塊康熙年間牌匾距今349年
歷史》
7.曹伍疃《高氏家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