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世定, 1940年生,第八代殼子棍傳人。臉上有麻點,與人比棍時,棍法準、快、靈、狠(西北方言“吔子麻”),敢下手,乾脆麻利,人稱“麻世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高世定
- 別名:麻世定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40年
人物經歷,人物評價,
人物經歷
棍法來由大約在清乾隆年間,一年夏天晚上先祖高五太爺在地里看莊稼(在田地里建個小屋看守)深夜發現一散發中年男子身穿囚衣,因傷病和飢餓,體力不支,躺倒在地邊。病人自言是少林寺和尚,因參加反清活動在秦州(天水市)被捕,逃出大獄到此地。高五太爺頓起憐憫之心,便背回村里麥場的小閣樓上醫治養傷。大約一月能下地走動,高家子弟每日早晚在麥場練習祖傳武術,和尚在樓上看得清楚。不久和尚已痊癒,為報高家答救命之恩,便提出你們棍法練的不好,主動教高家一套少林棍法。
師傅授藝
棍中有許多槍法、鞭法,根據實戰中的對方距離,遠用單頭棍,近身用雙頭棍擊打,四尺短棍能當棍使又能變鞭桿用。其後和尚離高家屲三個月,又回來住了一月,檢驗高家子弟的棍法,並傳授了一些口訣,雙頭棍要點。此後再無和尚蹤跡。後來高家人曾路過少林寺打聽和尚訊息,少林寺言無有此人!至今殼子棍在高家屲高家人世代務農之餘堅持不懈練棍,從清乾隆年間傳至今二百多年;傳十代人,第七代高全德(二叔)、高治安(父)。
道具
殼子棍的殼是外殼之意,是模子(母子),也就是每個棍法的大形、大體練法,每個殼子是一個短小棍法,沒有連貫起來的套路。有人把殼字說成磕碰之意,硬磕碰對棍只是一部分,不是殼子棍的全部。初學者先慢慢練習每個殼子動作,不用力、到位,其後拿重棍練習,熟練後,開始兩人按棍法對棍練習,最後兩人自由撥棍(對打比棍),每棍要準、狠、快、靈,兩手來回變動把位,變化中以步法帶動身法,以身法帶動手法,以手法帶動棍法,靈變的情況下瞬間能發出驚彈力(爆發力)到棍頭。
殼子棍的表演樸實無華,沒有什麼精彩動作,是一種實戰棍法。這幾年來觀摩棍法的西安、北京體院的老師,觀後說:“按套路動作比賽打分,殼子棍給不了高分”,可是來人要撥棍比試的話,沒有幾人能占上風。殼子棍傳人清末時期,曾在四川與天水市甘谷縣一練武世家子弟比棍,比棍贏了對方,各地練棍者也經常路過來交流,所以殼子棍法在隴西、南地區享有盛譽。
殼子棍
殼子棍從源流來說,其形式和內容十分别致,與其它西北棍法明顯不同,雖傳說是少林寺棍法,但與少林寺棍法也不一樣。當年傳授高家棍法的和尚,有可能曾是走南闖北的一位棍法高手,吸收了各地的棍法長處,總結經驗傳下了單式殼子棍,棍法內容多、方法精、新式獨特、實戰性強。說自己是少林和尚出身,有可能是為了掩人耳目,也有一種可能是經過高家前幾代人的練悟,才發展到現如今的棍法。它是一種綜合棍法,獨門的實戰棍法。有提、扣、扎、壓、擺、纏、劈、撒、點、掃、撅等十幾種棍法,有活把、死把、單頭、雙頭棍法並加有槍法、鞭法,根據實戰中的對方距離,遠用單頭棍,近身用雙頭棍。
地理資料
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西川鄉高家屲(高堡村)離秦安縣城西四公里山路的西山山脈,在山頂的山凹中,高家屲的屲字正好反應出它的地理位置。村子邊道路是絲綢之路和古蜀道的附道,離主道有十里路。此地是黃土高原上的山地,氣候乾旱,土地貧瘠,農作物靠雨水,經常歉收,生活困難。
50年代前村人農閒時走四川、陝西當腳夫或做點小買賣,體力好者肩挑120--150斤重擔徒步。村民絕大多數沒有文化,為了防身,世輩務農之餘,堅持不懈練習棍法,二百年來一直以口傳身教的方式在家族中傳授,從來沒有人用文字記錄,也沒有人研究棍法的來龍去脈,棍法只憑世代口頭傳播經驗和心得,是獨門的實戰棍法。每代人只出幾個棍法高手,62歲高世定是高家第八代殼子棍代表人物,第七代是高世定的父親高治安二叔高全德。
現有總計66個殼子棍法:2 1雙頭。45個單頭,108個打法。
外人傳說有108個殼子棍法,其中36個雙頭棍法,72個單頭棍法。
二百年來外姓人只有少數人練習殼子棍,有的只會一大部分棍法,在秦安縣練習精通殼子棍技法在世的老人只有王永福、劉馬娃等幾人。
天水市師範學院的體育教授蔡智忠先生(馬明達教授的通備拳學生),於2002年出書《殼子棍研究》,介紹了80%的內容。這是第一本殼子棍文字記載。第十代人高增伯、高增軒有文化,是老師出身,有可能出一本介紹全面的殼子棍書籍。
現高家屲村里人均年收入不足二、三百元,至今還有人能堅持練習棍法,實屬不易。高世定家裡經濟一般。筆者拜訪時問高先生是否願意對外傳授殼子棍,先生答應有機會可以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