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下(漢語辭彙)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高下,漢語辭彙

拼音:gāo xià。

釋義:上和下;高和低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高下
  • 拼音:gāo xià
  • 釋義:上和下;高和低等
拼音,引證詳解,

拼音

gāo xià。

引證詳解

  1. 上和下;高和低。
    ①《老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
    ②《國語·楚語上》:“地有高下,天有晦明。”
    ③宋 葉夢得 《懷西山》詩:“ 西山 十畝強,高下略不齊。”
    ④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下:“若拘定枝枝節節都有高下大小一樣,便非造化妙手矣。”
  2. 指聲音的高低。
    ①三國 魏 王弼 《略例·明爻通變》:“同聲相應,高下不必均也;同氣相求,體質不必齊也。”
    ②《全唐詩》卷八六二載《靈響詞》之一:“此響非俗響,心知是靈仙。不曾離耳里,高下如秋蟬。”
    ③明 沉德符 《敝帚軒剩語·李近樓琵琶》:“老稚高下,各各曲盡,又不雜一男音。”
  3. 高處和低處。
    ①《荀子·儒效》:“相高下,視墝肥,序五種,君子不如農人。” 楊倞 註:“高下,原隰也。”
    ②《淮南子·修務訓》:“於是 神農 乃始教民播種五穀,相土地,宜燥濕肥墝高下。” 高誘 註:“高,陵也;下,隰也。”
    ③唐 杜甫 《謁文公上方》詩:“野寺隱喬木,山僧高下居。”
  4. 參差起伏。
    ①唐 李涉 《從秦城回再題武關》詩:“遠別 秦 城萬里游,亂山高下出 商州 。”
    ②宋 王安石 《即事》詩:“縱橫一川水,高下數家村。”
  5. 古代繪製地圖時標明地形高低的一種方法。
    ①《晉書·裴秀傳》:“製圖之體有六焉。一曰分率,所以辨廣輪之度也。二曰準望,所以正彼此之體也。三曰道里,所以定所由之數也。四曰高下。五曰方邪。六曰迂直。此三者各因地而制宜,所以校夷險之異也。”
    ②宋 沉、沈括 《夢溪補筆談·雜誌》:“予嘗為《守令圖》,雖以二寸折百里為分率,又立準望、牙融、傍驗、高下、方斜、迂直七法,以取鳥飛之數。”
  6. 猶反覆。
    ①《隋書·刑法志》:“ 素 ( 楊素 )又稟性高下,公卿股慄,不敢措言。”
    ②唐 許渾 《下第貽友人》詩:“人心高下月中桂,客思往來波上萍。”
  7. 指高度。
    ①《西遊記》第七三回:“那箱兒有八寸高下,一尺長短,四寸寬窄。”
    ②清 李漁 《閒情偶寄·詞曲上·結構》:“生平所著之書,雖無裨於人心世道,若止論等身,幾與 曹交 食粟之軀等其高下。”
    葉聖陶 《登雁塔》:“原地頗有高下,可是坡度極平緩,車行不感顛簸。”
  8. 猶差別。
    郭沫若 《斷斷集·旋乾轉坤論》:“女子的體魄,無論在生誕比率與年齡上,都表現著有比男子更強韌的抵抗力。獨於智慧型,自有歷史以來,總表示著有大相懸異的高下。”
  9. 好壞;優劣得失。
    ①《呂氏春秋·任地》:“操事則苦,不知高下,民乃逾處。”
    ②《史記·陳丞相世家》:“大王一日得 楚 之亡卒,未知其高下,而即與同載,反使監護軍長者!”
    ③宋 蘇籀 《欒城先生遺言》:“然酷嗜圖畫,能第其高下。”
    ④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史書佔畢一》:“舉其人,而史之得失、文之高下瞭然矣。”
    ⑤清 劉鶚 《<老殘遊記>敘》:“其間人品之高下,以其哭泣之多寡為衡。”亦指勝負。
    ⑥《明成化說唱詞話叢刊·花關索出身傳前集》:“二個將軍爭高下,一番一復用來吞。”
  10. 多和少。
    ①《管子·版法》:“凡將立事,正彼天植,風雨無違,遠近高下,各得其嗣。” 尹知章 註:“高下,猶多少也。謂君之賦稅,因其遠近之別,以多少之差,輕重合宜,故可嗣之。”
    ②《宋史·王次翁傳》:“視民產高下以為所輸多寡之數,約期受輸,不擾而集。”
    ③清 史致諤 《同治元年十二月初十日稟左宗棠》:“現在本地書捐者輒引 滬 上富紳絜量高下,以為口實,捐務益形棘手。”
  11. 貴和賤。
    ①唐 韓愈 《順宗實錄二》:“其論價之高下者,率用百錢物買人直數千錢物。”
    ②魯迅 《墳·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生命的價值和生命價值的高下,現在可以不論。”
  12. 褒貶,抬高和貶低
    ①馬總 《意林》卷一引《文子》:“不布施以求德,不高下以相傾,此古人之德也。”
    ②宋 劉炎 《邇言》:“士大夫以此高下人物,更相矜傲,更相景慕,亦可悲矣。”
  13. 輕和重。
    魏書·孫紹傳》:“但天性疏脫,言乍高下,時人輕之,不見採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