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自然·生態:唯物史觀的重要維度

體驗·自然·生態:唯物史觀的重要維度

《體驗·自然·生態:唯物史觀的重要維度》內容為:與其他關注從生產消費、政治哲學層面理解體驗,從環境把握生態學的著作不同,《體驗·自然·生態:唯物史觀的重要維度》中,作者指出生命的體驗是與身體的感受直接相關的,體驗不僅作為一種心理學意義上的狀態和活動機制被全景式描述,它還是心靈的精神存在,20世紀60年代後進入了純粹文化和個人存在的領域。從尼采、梅洛·龐蒂到海德格爾、福柯,不斷完善對身體現代遭遇的思考,自我並不是一個穩定的主體,個人在社會中的生存不過是身體被擴大再生產的過程,身體和擁有身體的自我都是社會的構建物。然而,人是自然之子,自然具有先天和後天生髮的價值,自然和人自身原本上是一致的,生命的感悟、體驗在自然本性之中,體驗是生命的獨特活動機制,由感受而感知、感發,由情人意、入理;審美是最高的終極的生命體驗;生態是一種態度,“生態”的隱喻將成為一種普遍使用的方法論,這是唯物史觀的重要視角。文化是我們生存的方式,自然的觀念、自然的價值、自然的文化行為方式之中蘊含著生態文明的可能性。現代性與身體是一個重要的解釋視角,從人的生命體驗切人,彰顯自然的價值,進人人自身、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文化與多樣的、開放的文化生態之中,來把握、理解唯物史觀的一個重要的維度——自然維度。

基本介紹

  • 書名:體驗•自然•生態:唯物史觀的重要維度
  • 出版社: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
  • 頁數:244頁
  • 開本:32
  • 品牌: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
  • 作者:范曉麗 龐海青
  • 出版日期:2008年1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811048872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

內容簡介

《體驗·自然·生態:唯物史觀的重要維度》由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

圖書目錄

引言——開啟生態文化與文化生態的多重向度
第一部分主體性:生命體驗的多樣與缺失
第一章 當代生命的體驗
體驗:生命的當下狀態
主體性:生命的差異性
中國文化的真諦:仁與生命
現代性、生命的異化與缺失
情感:生命體驗的多樣性
性別的隱退與出場
生命的否定與超越

第二章 審美體驗
繪畫:表象與意識的世界
音樂:聲響與抽象的魅力
文學行動:語言的描述與表達
政治:幽靈學的方法批判
第二部分自然再現:唯物史觀的重要維度

第三章 論自然的價值
西方文化中的自然觀念
中國傳統文化中自然觀念的特質
自然的價值
體驗自然之美

第四章 感性自然
感性——審美的一致性
幻想——想像力的面具
感性的自由本質:“實現了的自然主義”和“實現了的人道主義”
迷亂失重的靈魂

第五章 論唯物史觀的自然維度
人的勞動實踐:馬克思自然觀的歷史——經濟維度
新的自然哲學:恩格斯的辯證自然觀
歷史與自然的統一:馬克思與恩格斯自然觀的異同
第三部分生態文化:通達現代文明的可能性

第六章 “生態”的隱喻:生態文化與文化生態
生態學的文化維度
生態危機與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興起
自然的理由與理性的預設:奧康納的深刻剖析
新的社會物質性實踐運動:生態社會主義運動
中國的生態運動:生態文化與構建和諧社會的一致性
改革:構建生態文明的持久動力
“生態”隱喻,自我與他者:從群體到個體

第七章 生態視域中的文化形態
生態與人文:鄉村文化的形態、意境與建設鄉村文化的形態
鄉村文化的意境
新鄉村文化建設
都市文化:城市的起源與構成
現代與自然的疏遠隔閡
城市的靈魂——都市文化內涵及其特徵
城市與城市文化之間的相互作用
自然與人類的和諧——都市文化建設
精神的發生與導引:大學文化
大學精神和大學精神的培育
鑄造大學精神與建設大學文化的關係
大學精神是大學文化的核心和靈魂
大學校園文化建設是大學精神的培育和養成的
重要載體
社團——校園文化建設的陣地
結語——開啟通達生態文明的多種可能性
參考文獻
後記

文摘

主張通過對西方現代性進行批判性的反思是探討人類走出生態危機的一個出路。中國傳統思想雖然強調天人合一,強調人與自然是一體的,但同時它也比較注重強調人可以參贊天地之化育,沒有像西方中世紀那樣,或者像蘇格拉底的思想那樣,特彆強調一種神,對超越於人之上的一種秩序的那樣一種絕對的敬畏。中國傳統思想實際上認為沒有人,宇宙是沒有意義的,沒有人,自然也是沒有意義的,為天地立心與為民立命是一致的。
蘇格拉底特彆強調,人的智慧是沒有多少價值的,真正有價值的智慧,那是神的智慧。中世紀也特彆強調,雖然《聖經》的《創世紀》也包含著任意地取用上帝所創造的其他造物主的思想,好像後來人們就認為這是中世紀所包含的人類中心主義的一種東西。但是正因為中世紀強調人的那種謙卑,強調人的那種罪惡,強調人對上帝要持絕對敬畏的那種態度,所以在西方整箇中世紀,它的經濟發展非常緩慢,對科學技術也不重視。那種文明很自然地覺得處於一種人與自然很協調的關係之中,不會造成很嚴重的破壞。
人類長期的破壞,它是嚴重地違背了一種超越於人類之上的那樣一種秩序,它是在對抗一種絕對的超越於人類之上的力量,在去對抗一種人類所要絕對依賴的那樣一種終極實在。終極實在是西方宗教的一個概念,是可以為自然主義,為世俗哲學所吸取的一個概念。所以我們認為,如果要拿中國傳統思想與西方傳統思想來比較的話,中國傳統思想缺乏非常明晰的對超越人類之上的,人類所要覺得依賴的那種終極實在的一種體認,從而也缺乏對這樣一種終極實在的敬畏。而今天,為了克服這樣那樣的生態危機,我們認為重新體認終極實在的存在,人對終極實在的絕對依賴,以及找回這樣一種對終極實在的敬畏,是非常重要的。

後記

夕陽沉落,夜光初起。
記憶與迎風而翔的鳥類同行,一些熟悉的手勢夾雜著時時湧起的感動,2008年的“5·12”,歷史在這裡定格,汶川八級大地震驚醒了許多人的人生,大自然面前生命的脆弱與堅韌書寫著中華兒女的不屈不撓。不是清明時節,點點星光,灰飛煙滅,祭奠那些瞬間逝去的人們,微笑在淚中徘徊,跳躍的文字沉默如鐵,此時,天地間空無一物,望著天幕邊的流水,有說不出的惆悵。
這是我2006年夏主持的一項山東省文化廳課題“體驗的異在與缺失;生態文化與文化生態研究”的最後成果,加上省教育廳科研項目“對馬克思恩格斯自然觀的當代解讀”的相關內容。兩年多來,最終以書稿的形式把斷斷續續的思考固定下來,反映了近年我在學術上堅持自然或生態立場的一些生命體驗。克爾凱戈爾指出人生有道德的、審美的、信仰的三種不同的生活方式。我想,至少在寫作與思考的時候,我擁有一份審美的、道德的、信仰的生活,雖然深知這份思考並不輕鬆。通過堅持和思考,我的結論是:現代性在身體中生髮、延伸和衰退,人類是自然之子,生命的感悟、體驗在自然本性之中;審美是最高的終極的生命體驗,體驗是生命的獨特活動機制,由感受而感知、感發,由情人意、人理;生態是一種態度,文化是我們行走的方式。自然的觀念、自然的價值、自然的文化行為方式之中蘊含著生態文明的可能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