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感音波是指以體感音波療法為依據,藉助體感音波設備,通過身體感知的低頻率音波,主要集中在16Hz—150Hz。通過換能器,將人耳無法聽到且對人體無害的部分次聲波和富含1/f波動的部分低頻音波,增幅放大,通過經絡、骨骼傳導,與人體細胞發生廣泛的同頻共振,實現讓身體來“聽”音樂的目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體感音波
- 依據:體感音波療法
- 藉助:體感音波設備
- 主要集中在:16Hz—150Hz
簡介,作用,發展史,
簡介
音波,即聲波,聲以波的形式傳播著,我們把它叫做聲波,是指彈性介質中傳播著的壓力振動,可以在空氣、水、金屬、木頭、骨骼、皮等非常廣泛的介質中傳播。
我們通常所說的聲音,是指可聽聲波的特殊情形,例如對於人耳的可聽聲波,當陣面波達到人耳位置的時候,人的聽覺器官會有相應的聲音感覺。人對聲音的感覺有一定頻率範圍,大約每秒鐘振動20次到20000次範圍內,即頻率範圍是20Hz—20000Hz。物體振動頻率低於20Hz叫做次聲波,高於20000Hz叫做超音波,都是人耳聽不到的。
此外,人體70%以上是水,水的阻抗遠比空氣高、傳播聲波的效果要好,胎兒就是在母親充滿低頻聲波的宮體環境中發育起來的。當孩子出生並長大成人,這種宮體環境的“美好記憶”依然殘存在成人的潛意識裡。例如,當孩子哭鬧或焦慮不安時,只要被母親抱起就會立刻安靜下來,因為母親的“體感振動”使其感到安全、舒適。
同樣,人類對音樂中的低頻(尤其150赫茲以下),感受最為深刻和舒暢。因為人體固有的振動頻率,大都是超低頻波或次聲部分。這樣,體感音樂聲波通過骨傳導的方式,直接刺激人的“內聽覺”系統,適當強度而富含1/f波動的低頻聲波,是構成人體良好的生物學共振要素,因而對人產生各種良性的調整作用。
作用
體感音波可以完美模仿宮體環境,迅速使人身心放鬆;刺激人的“內聽覺”系統,激活大腦古皮質和舊皮質層,促使大腦分泌內啡呔等各種有益於健康的活性物質,從而調整植物神經功能,改善全身臟腑功能;改善失眠狀況,恢復記憶力,愉悅身心,增強免疫力。1/f波動與體內大分子和細胞等產生“同頻共振”時,使細胞的活性大大增強,並通過一系列的生物化學效應,使組織的微觀結構發生改變,細胞的代謝和功能活動得到有效調整。體感音波開始套用於心理治療、體育訓練、特殊職業訓練、教育培訓、高端休閒、禪宗打座、醫療康復等多個領域。
發展史
音樂療法古已有之,從古埃及的吹樂鎮痛,到《黃帝內經》記載的五音療疾,隨著科學的發展,音樂治療的理論和形式逐漸完善,並被廣泛套用於以心理治療為主的各個領域。
20世紀80年代,挪威教育學家和臨床醫學家OlavSkille博士正式提出“體感音樂療法”概念,並成功開發出低頻音樂體感治療椅。
同一時期,芬蘭赫爾辛基大學音樂療法和特殊教育研究員PetriLehikoinen採用計算機控制的有節奏的低頻脈衝振動,使身體的特定部分產生共振以獲得療效。
1985年,美國ByronEakin成功地進行了音樂體感躺椅、床墊等產品的商業化運作。
1987年開始,日本音樂治療聯盟理事小松明博士傾注20多年心血,不斷改進,成功研發出現代高科技分頻—擴容—換能技術,把音樂波中16~150Hz低頻部分揀,轉換成數十微米至數千微米振幅的物理振波,按照人體力學原理製成床墊,完成了美洋體感音波系統的雛形,並且直接促成了“體感音波療法”的創立。“體感音波療法”極大改變了音樂治療的片面性,將以心理治療為主的“樂”,提升到可以直接改善人體功能的“波”,是現代物理療法領域的一大進步。
2003年,日本新體感株式會社將體感振動音響技術和產品引入中國,與中日友好醫院、國家體育總局科研所、解放軍總醫院等科研、臨床機構進行了廣泛深入的合作。依照循證醫學方法,做了各種多中心樣本統計,對國外科研印證的最終結論令人滿意。
2006年,衛生部中日醫院魏育林、孔晶等人以164例經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PSQI)評定存在睡眠障礙者進行測試研究,研究結果表明,體感音波療法可以有效改善睡眠狀況。
2006年,中國國家體育總局體科所,歷時一年多對59名中國現役優秀運動員(國家國際健將)進行測試。2007年8月8日成功召開了課題結題會,結果證明體感音波療法對緩解運動員心理和生理疲勞具有明顯效果,甚至對於激發潛能起到一定作用。
20世紀80年代,挪威教育學家和臨床醫學家OlavSkille博士正式提出“體感音樂療法”概念,並成功開發出低頻音樂體感治療椅。
同一時期,芬蘭赫爾辛基大學音樂療法和特殊教育研究員PetriLehikoinen採用計算機控制的有節奏的低頻脈衝振動,使身體的特定部分產生共振以獲得療效。
1985年,美國ByronEakin成功地進行了音樂體感躺椅、床墊等產品的商業化運作。
1987年開始,日本音樂治療聯盟理事小松明博士傾注20多年心血,不斷改進,成功研發出現代高科技分頻—擴容—換能技術,把音樂波中16~150Hz低頻部分揀,轉換成數十微米至數千微米振幅的物理振波,按照人體力學原理製成床墊,完成了美洋體感音波系統的雛形,並且直接促成了“體感音波療法”的創立。“體感音波療法”極大改變了音樂治療的片面性,將以心理治療為主的“樂”,提升到可以直接改善人體功能的“波”,是現代物理療法領域的一大進步。
2003年,日本新體感株式會社將體感振動音響技術和產品引入中國,與中日友好醫院、國家體育總局科研所、解放軍總醫院等科研、臨床機構進行了廣泛深入的合作。依照循證醫學方法,做了各種多中心樣本統計,對國外科研印證的最終結論令人滿意。
2006年,衛生部中日醫院魏育林、孔晶等人以164例經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PSQI)評定存在睡眠障礙者進行測試研究,研究結果表明,體感音波療法可以有效改善睡眠狀況。
2006年,中國國家體育總局體科所,歷時一年多對59名中國現役優秀運動員(國家國際健將)進行測試。2007年8月8日成功召開了課題結題會,結果證明體感音波療法對緩解運動員心理和生理疲勞具有明顯效果,甚至對於激發潛能起到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