骷髏之舞

骷髏之舞

交響詩《骷髏之舞》 又名《死神之舞》,為浪漫時期法國作曲家卡米爾·聖-桑的一部管弦樂作品,完成於1874年,1875年在巴黎首演,是作者所作的四部交響詩中最負盛名的作品。

樂曲是根據法國詩人亨利· 扎里斯的一首奇怪的詩寫成。樂曲旋律採用了中世紀末日審判的聖詠《憤怒的日子》的曲調,給人以陰陽怪氣的感覺。起初音很弱,逐漸發展到全奏,如同聚集到墓場上的骷髏越來越多,舞跳得越來越熱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骷髏之舞
  • 外文名:Danse macabre
  • 又名:死之舞;死神之舞
  • 完成時間:1874年
  • 首演時間:1875年
  • 首演地點:巴黎
  • 類型:交響詩
  • 調性:G小調
樂曲賞析,作者簡介,作品詳解,作品賞析,詩歌原作,

樂曲賞析

整部作品具有神秘、恐怖的特色。木琴的乾枯音色,描繪了骷髏在跳舞中的互相碰撞聲。
樂曲根據詩的內容,從半夜的鐘響開始,先用豎琴在D音上反覆了十二次,象徵鐘鳴12下。突然,獨奏小提琴奏出圓舞曲的節奏,描寫死神的骷髏互相擊碰著出現了。根據作品要求,這把小提琴的定弦必須是G、D、A、降E,空弦A、降E,如此以三全音(A與降E相距三全音,三全音即減五度或增四度,該音程向來以其詭異的不協和效果而知名)形象地刻畫出骸骨的出場場景。
接著由長笛以弱音奏出富有特徵的主題,小提琴奏出墳墓的主題,也就是第二主題,描繪出深夜墓地寂靜和恐怖的氣氛(片段1)。經過一系列的段落,樂曲來到高潮部分,上述的兩個主題同時在不同聲部中出現,描繪了群魔狂舞的壯觀景象;接著兩把圓號奏出降E音八度,如同破曉到來,雙簧管奏出的降E大調分解和弦則描繪雞鳴聲,隨後群魔逃竄。獨奏小提琴奏出一段哀婉的嘆息,並由管樂奏出的完全終止為全曲畫上了句號。

作者簡介

夏爾·卡米爾·聖-桑 (Charles Camille Saint-Saëns, 1835-1921),浪漫時期法國作曲家。
五歲起開始作曲,十一歲即以鋼琴家姿態登台演出,十三歲進巴黎音樂院學管風琴和作曲,後在教堂任管風琴手,其中有四年在尼德梅耶爾音樂學校教鋼琴。
1877年辭去教堂的職務,埋頭作曲。他是法國民族音樂協會的創始人之一,積極從事音樂活動,又以鋼琴家和指揮家身份到各國演出。
其創作技巧純熟,作品數量超過一百七十部,幾乎涉及每個音樂領域,旋律流暢,和聲典雅,結構工整,配器華麗,色彩豐富,通俗易懂,但某些作品過於追求表面的華彩效果,質量不勻。
其代表作有管弦樂組曲《動物狂歡節》、交響詩《骷髏之舞》、《第一大提琴協奏曲》和小提琴與樂隊的《引子與迴旋隨想曲》等

作品詳解

作品賞析

這是一則古老的神話所敘述的萬聖節之夜,曲子開始的時候,豎琴在弦樂器持續和弦的陪伴下,準確的撥出來十二個附點二分音符
宣告鬼魔的時辰,已經到來,墓地的石門隨即大開,眾鬼魂都從自己的墳墓中爬了出來,為首的一個拿著一把小提琴,這就是死神,他正在調試他的樂器......接著群魔亂舞的時刻便開始了......
"骷髏之舞"又名"死之舞",從字面上看似乎有點毛骨悚然,但細聽之下卻發現是一首非常優美和富有想像力的交響詩!是法國近代作曲家卡米爾·聖桑繼《動物狂歡節》後最為世人熟知的名曲。
旋律採用了中世紀末日審判的聖詠曲調,深刻而生動地描繪了死神在墓地里為一群骷髏拉小提琴的“派對”場景。
儘管音樂是講述所謂“不吉利的東西,但由於旋律娓娓動聽、高潮時澎湃激昂,再加上以小提琴、木琴、鼓樂打擊為主的大型管弦樂作鳴奏,栩栩如生地塑造出大批骷髏聞曲起舞的“卡通”形象。不僅沒有幽怨、恐怖的感覺,還煥發出一種熱鬧、激揚的舞會氣氛,使人百聽不厭!
曲中用了中世紀著名的繼敘詠《憤怒的日子》,聖桑加以改編。見譜例:
骷髏之舞
骷髏之舞

詩歌原作

這首曲子根據法國詩人卡扎利的詩歌而作:
咕咕,咕咕,咕咕,
這是死亡之舞,
腳跟著節拍起舞,
死神也敲著基石,
深夜裡猛奏舞蹈的音符;
咕咕,咕咕,咕咕。
這是死亡之舞,
深夜裡寒風呼叫,
菩提樹的呻吟像海浪呼嘯,
發亮的骨架,
帶著帷帳在東奔西逃;
咕咕,咕咕,咕咕,
骷髏擁抱著狂舞,
帶給人們恐懼和痛苦,
噓,
舞蹈的聲浪已經停止,
骷髏們倉皇逃跑,
因為已雞鳴破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