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脊柱裂”,指兩側椎弓後部不聯合而在棘突或椎板產生不同程度的裂隙,可有1個或多個缺損,是一種常見的先天性發育異常,發生率約為20%。好發於下部腰椎和上部骶椎,尤以L5和S1多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骶骨裂
- 外文名:Sacrum fracture
一、病因及常見疾病:,二、鑑別診斷:,三、檢查:,四、治療原則:,
一、病因及常見疾病:
病因為胚胎時期成軟骨中心或成骨中心發育障礙所致,通常以有無椎管內容物的疝出將其分為顯性和隱性2類。僅在椎弓後部有骨性缺損,其間被纖維組織所充填而無疝出物,脊髓、脊膜正常者稱為隱性脊柱裂,此型最為常見。既有椎弓、椎板和棘突的不癒合,又有脊膜或脊髓脊膜同時膨出者則稱為顯性(也稱真性)脊柱裂。隱性脊柱裂與遺尿症有明顯的相關性。
二、鑑別診斷:
根據局部皮膚多毛、紫斑、小凹、色素沉著等臨床表現,結合神經損害之症狀,診斷多無困難。尤其是長期遺尿或發生明顯尿失禁者,應多考慮為脊柱裂所引起。脊椎X線平片和CT與MRI掃描有助於疾病的診斷。
三、檢查:
(一)X線平片:
1.前後位X線平片顯示左、右椎板不聯合,可部分或全部缺損,有的可伴遊離棘突,椎弓根間距稍增寬;對病變的部位、範圍均可觀察得比較清楚。可累及1節或多節椎骨。
2.脊髓脊膜膨出者在正位片上為軟組織密度的圓形陰影,與脊柱裂部相重合;在側位片上於患椎後部可見囊袋狀軟組織密度影。
3.隱性脊柱裂常有多種不同的形態。有的脊柱裂可因其上方的棘突過度發育或與其下方發育不全的棘突融合為一體,頂端呈杵狀;X線正位片表現為過長的棘突恰位於脊柱裂的中央,形似鍘刀,故有“鍘刀棘突”之稱。有的脊柱裂棘突借軟骨或韌帶與椎弓相連,在正位片上棘突呈游離狀態,即所謂“游離棘突”;若棘突闕如,則只顯示中央為透亮裂隙。
(二)MRI:
矢狀斷面像可清楚顯示脊膜膨出或脊髓脊膜膨出的全貌及其真實情況。可見蛛網膜下腔內的腦脊液與膨出囊袋中的腦脊液相通,在T1WI上囊內腦脊液呈低信號,而脊髓組織則呈較高信號。在T2WI上囊內腦脊液呈高信號,其內的脊髓組織信號則較低。同時MRI還能發現其他伴發畸形,如脊髓低位、脊髓栓系及脂肪脊髓脊膜膨出等。
四、治療原則:
對於脊柱裂引起的脊髓栓系綜合徵者,均適合於手術,而且提倡儘早地予以手術治療。兒童多用基礎麻醉加局麻,個別採用氣管插管全麻;成人用強化麻醉加局麻,或採用硬脊膜外麻醉。無論病變在頸段、胸段或腰骶段,都使用棘上直切口,以利於向脊柱裂病變節段之上與下方擴大椎板切口。手術後採取俯臥或側臥位姿勢一周,有明顯尿失禁者,宜進行導尿術,保持手術部位的清潔、衛生;對幼兒應嚴防大小便的污染,酌用抗生素預防感染。傷口拆線後可增加康復治療,如理療、針灸、按摩及肢體功能鍛鍊等,並套用神經營養藥物,以促進神經功能的早日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