驪軒

驪軒

“驪靬”的名稱曾多次出現在中國古代的史料當中,據說是古羅馬的別名。後來的研究發現,漢語中“驪軒”的發音來自拉丁語“legion”,是羅馬軍團的意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驪靬
  • 外文名:legion
  • 地理位置:中國甘肅省金昌市永昌縣
  • 意義:羅馬軍隊
  • 出現:2000多年前
  • 別名:犁靬
地理位置,在中國的由來,史書的記載,學者的解釋,爭論和後代,

地理位置

在中國的甘肅省金昌市永昌縣者來寨村,有個叫驪靬的地方。“驪靬”這個詞,早在2000多年前的漢代就已經出現,當時叫“犁靬”。根據研究發現,所謂的犁靬,就是西方強國大秦,即羅馬國。犁靬系音譯,在中國史籍中有多種寫法,如犁靬、驪靬、犁犍、力乾、力虔等。後來,驪靬這一寫法最為漢行。

在中國的由來

史書的記載

據中國的《漢書·陳湯傳》記載,漢代名將陳湯在討伐郅支匈奴的戰爭中曾有與奇妙的敵人作戰的經驗,那就是以密集隊形作戰、帶有紅或金色毛髮、青藍眼睛的重裝步兵團。這是一支奇特的軍隊,以步兵百餘人組成“夾門魚鱗陣”、“盾牌方陣”,使用土城外加固“重木”的防禦方式,這些戰法是羅馬軍隊的獨用戰術,俗稱“烏龜陣”。本來匈奴即為騎馬民族,且全軍皆為輕裝騎兵,說到步兵的話,則是由匈奴將支配下的綠洲都市居民或是俘虜所集結編成。因此,陳湯也不免為這特異不同的戰鬥法所苦。但結果,陳湯還是將之追討降伏,並於祁連山附近興築驪軒城,讓他們居住於其中,負責漢帝國的邊境警備工作。

學者的解釋

一九八九年,澳洲的歷史學家戴維·哈里斯在蘭州大學進行了一場特別演講,也將這神秘事件傳達於世。根據他的說法,根據羅馬史料記載,驪軒城的居民乃是羅馬帝國的戰士。在紀元前五十五年,羅馬的執政官克拉蘇率領七個軍團往東方進行遠征,而在與中世波斯王朝之一的帕提亞軍作戰時大敗,克拉蘇被殺,羅馬軍亦潰滅。好不容易其中有六千人突破了包圍逃出,但他們並沒有回到羅馬本國,他們的去向成為西洋史上的謎團。看來他們大概是在受波斯軍的追擊時,往祖國相反的方向——東方——一直前進,最後就進入了匈奴的勢力範圍中而成為其傭兵部隊。

爭論和後代

最早把克拉蘇遠征軍,與漢陳湯郅支城擊匈奴一役中出現的“羅馬人”聯繫在一起的,不是中國人,而是英國漢學家H·H·德效騫教授,根據這一聯想,1947年他撰寫了《古代中國之驪靬城》一文,明確提出:當羅馬帝國在公元前20年尋找其失蹤的軍團時,這一軍團已鬼使神差地落戶在祁連山下,這比馬可·波羅的中國之行要早1300年。
最早發現這些長相奇特的“異鄉人”,是澳大利亞學者戴維·哈里斯,他在1989年,意外發現了漢朝安置降俘的小地方———驪,即今天的折來寨。他如獲至寶,來到蘭州找到一位研究這段歷史的蘭大教授,並得到了幫助。回國後發表了關於“驪”的研究論文,法新社迅速轉載,聲稱揭開了羅馬第一軍團消失之謎。折來寨這個小地方頃刻之間揚名國際。許多中外學者和媒體紛紛到永昌採訪考察,從而帶動了當地旅遊業的發展。
起初,中國考古學家對這種觀點多持否定看法,連篇累犢的發表文章予以否認。認定折來寨長相酷似歐洲人的村民,是西域少數民族,最多是阿富汗人的血統。然而,2003年在驪軒城遺址附近發現了西漢時期的古墓群,從墓中發現了大約100具類似歐洲人的骨骼,身高在180厘米左右,從而證實了戴維·哈里斯和陳正義教授等人的看法。但視乎這個證據站不住腳,因為羅馬人是普遍較矮的180身高的很少。
能夠證明此學說的另一個有力的證據是當地人的長相。據說羅馬人後代最集中的是距驪軒城最近的者來寨村。大約居住著300人,他們多數長著一副歐洲人的面孔。有的孩子父母親是亞洲人,但卻長著一雙藍眼睛。據DNA化驗有46%的歐州人血統,其中尤以折來寨村人數最多,特徵最為典型。
他們的生活習慣也與周圍的村子有些不同。在埋葬死者時,周圍的村子都是頭朝北,而這裡卻是朝西。有人推測這是表達對歐洲故鄉的思念之情。據說他們正月還吃一種像比薩餅一樣的食物,令人想起義大利料理。
總之現在關於麗軒人為羅馬後代的爭議仍在繼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