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飛距離

驚飛距離

驚飛距離(FID)是指捕食者(包括人類)接近目標個體並導致其逃避時,捕食者與目標個體之間的距離。驚飛距離能很好地衡量動物個體在特定環境下的恐懼反應和風險權衡,是研究動物逃避行為的常用指標,並為物種保護提供科學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驚飛距離
  • 外文名:flight initiation distance
  • 簡稱:FID
  • 作用:衡量動物的恐懼反應和風險權衡
  • 意義:研究動物逃避行為的常用指標
  • 學科:動物生態學
定義,影響因素,研究展望,

定義

驚飛距離的定義:獵物逃避捕食者的方式有多種,例如哺乳動物主要採用逃跑的方式,而鳥類可以飛走或遊走。定義獵物逃避捕食者時其與捕食者之間的距離時,以前的研究者在不同動物類群的研究中使用過許多不同的術語。許多魚類的研究中使用“reaction distance”,鳥類和哺乳動物的研究中使用“flush distance”或“flight distance”,而在不同動物類群的比較研究中常採用“approach distance”或驚飛距離“flight initiation distance”。由於獵物逃避方式的多樣,“escape initiation distance”可能比“flight initiation distance”更準確,但驚飛距離是已經確定的最好術語,並統一用於所有動物類群的研究。因此,不論獵物的逃避方式(包括飛走、逃跑、跳躍逃離或遊走),捕食者接近目標個體並導致其逃避時,捕食者與目標個體之間的距離都稱為驚飛距離“flight initiation distance”。驚飛距離是物種的種屬特徵,而且不同研究者測量的同一物種的驚飛距離數值具有很高的重複性。Møller用 3 種方法分析了自己收集的數據的可靠性,結果表明不同的研究者及其在不同環境、棲息地景觀和國家中的測量結果沒有顯著影響。近年來許多相關研究還表明驚飛距離具有較高的個體重複性。因此,可以使用不同研究者收集的驚飛距離數據進行大尺度的研究。

影響因素

鳥類是研究逃避行為的理想對象,影響鳥類驚飛距離的各種因素,可分為 3 類:棲息地因素(距隱蔽處的距離和生境開闊度等)、鳥類自身因素(生活史、體型和群體大小等)以及與捕食者相關的因素(捕食者的接近方向和速度等)。城市化也會影響鳥類的驚飛距離,導致城市中的鳥類通常比鄉村生境的同種鳥類擁有更短的驚飛距離。習慣化、適應和生境選擇是解釋驚飛距離城鄉差異的 3 種假說。研究鳥類的驚飛距離及其影響因素,有助於理解鳥類的逃避行為及其風險權衡機制,為物種保護中設立合理的緩衝區域及制定有效的保護管理措施提供科學依據。

研究展望

驚飛距離能反映動物最最佳化的反捕食逃避策略,受到行為和生態學研究者的廣泛關注 。基於逃避行為帶來的適合度收益和代價提出的逃避行為經濟模型(economic model)和最優模型(optimality model),是研究驚飛距離的理論基礎,得到大量實驗研究的支持。然而,由於個體的適合度無法準確測量,而且適合度與模型中各變數的定量關係也不清楚,這些模型尚不能預測驚飛距離的準確數值。另外,這些模型也無法解釋警戒距離(alert distance,AD,獵物對接近的捕食者表現出明顯警戒行為時,捕食者和獵物之間的距離)與驚飛距離之間的相關關係。雖然提早驚飛假說(flush early and avoidthe rush hypothesis)認為提早警戒的能量消耗是導致動物提早逃避的原因,部分研究卻認為警戒距離與驚飛距離之間的相關性可能只具有統計上的意義。這些理論上的不足有待進一步研究。
大多數鳥類驚飛距離的研究只關注單一因素或僅檢驗幾個因素的主效應,對各因素間互動作用的研究較少。動物同時受多個因素影響時,不同因素間的互動作用可能導致非加性效應(non-additive effects),進而影響動物的風險評估和逃避決策。有些因素可能只在特定環境下起作用。例如,Ye 等發現群體大小和集群類型的互動作用對朱䴉(Nipponia nippon)的驚飛距離有顯著影響,朱䴉單獨集群時,其驚飛距離隨著群體大小的增加而降低,但當朱䴉與白鷺(Egretta garzetta)混群時,群體大小對朱䴉的驚飛距離沒有影響。因此不同因素間的互動作用可能對於理解鳥類的風險評估和逃避行為非常重要,有待從不同因素的互動作用角度探究鳥類的驚飛距離。人類活動會干擾動物個體的正常行為(警戒、逃避、生境選擇、求偶和親本投入),並間接影響種群和群落動態。隨著生態旅遊的興起,人類活動和野生動物保護的矛盾日益嚴重。緩衝區域(buffer area)是指隔離野生動物和人類活動的區域,能有效降低人類干擾的影響。而驚飛距離能為生態旅遊活動設立合理的“安全距離”或緩衝區域,以及制定有效的保護管理措施提供科學依據)。為更好的保護野生動物,需要記錄動物的驚飛距離並開展相關研究。國內已有部分關於鳥類驚飛距離研究,如人為干擾、城市化和接近方式對鳥類驚飛距離的影響。國內有關鳥類驚飛距離的研究多為行為觀察和單一因素的影響,未針對生態旅遊及緩衝區域設立等保護措施開展研究,有待從不同因素的互動作用角度探討鳥類的逃避行為和驚飛距離影響因子。同時,國內外針對瀕危鳥類驚飛距離的研究開展較少,在生態旅遊日益增加的形勢下,瀕危珍稀鳥類的驚飛距離研究更值得關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