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蕈錄》是1796年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佐滕成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驚蕈錄
- 類別:食用菌栽培、園藝學
- 作者:佐滕成裕
- 出版地:1796年
- 出版年代:1796年
作者簡介,內容簡介,社會影響,
作者簡介
佐滕成裕(1762—1848),日照淚格本人,林學家,別名溫故齊。
內容簡介
1796年,日本人林學家佐滕成裕,參考了我國《廣東通志》關於“驚蕈術”的185個駝試符字記述,總結、完善與整理成日本香菇栽培的第一本書——稱為《驚蕈錄。原書稱《五瑞篇》、《溫故齊五瑞篇》亦名《驚蕈錄》,溫故齊是該書作者佐藤成裕的別名,佐藤在寫作此書時,封面上籤上了“驚蕈錄”三個流暢的漢字,故本文以“驚蕈錄”稱之。《驚蕈錄》是作為一個技術指導材料而編著的。《驚蕈錄》在當時只有手抄本,而未印刷出版。佐藤的親筆手稿現存日本水戶歷史館。
此書手抄本現已成為日本國寶,存於日本水戶的歷史館中。佐滕成裕專以《驚蕈錄》三個漢字為書名,亦正為崇奉中國菇民在香菇栽培的偉大創造與奉獻。這三個字正是我龍、慶、景菇民砍花法栽培“秘技”,也是方言,其意在多年砍花之成就菇木,不出菇時,以軟木擊拍,經震動使其菌絲活躍而出菇的一種特殊技藝。這一技術在800年後科學昌明的今天,仍有其十分重大的實用價值。
公元1209年,即宋嘉定元年,在龍泉人何澹所著的《龍泉縣誌》中,記敘了香菇砍花法栽培的185個字。800年前,留下這185個字可謂無價之寶。它敘述了香菇栽培從擇時、選場、選樹、砍花、采菇到烘乾的整個栽培與加工過程。其後:明代浙江參政陸容(1436-1494),在任上所著《菽園雜誌》卷十四中,將《龍泉縣誌》中香蕈的185字以及制陶等五項轉記其中。特別註明,以上五項出自《龍泉縣誌》。1209年,何澹《龍泉縣誌》所寫香蕈的“蕈”字,曾為“葚”及“蕁”二個同意字,是陸容將其一律改為“蕈”字,他對此特別作了說明。又過了一百多年,到明嘉靖37年(1562年),在黃佐所編《廣東通志》中,將陸容《菽園雜誌》中香蕈砍花栽培雄永套185個字,引入其中。其時,廣東各地已有大批浙江菇農(過去龍達影背鑽、慶、景三縣菇農不分各縣,而概稱浙江菇農,以便一致對外),以後的所有廣東通志版本均在物產等欄記敘這185個字。
社會影響
《驚蕈錄》在日本問世後,被日本稱為“鉈目法”的香菇栽培技術迅速推開,為以後的香菇科技革命——純菌種段木栽培奠定了良好基礎。使日本九州的熊本、群馬、大分等地成為逸聞全球的菇業中心,給日本山區經濟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成就,成為所有其它農林產品在效益上無法相比的項目。接著日本人又於1906年和1909年分別在韓國的濟州島及台灣省台中的浦里鄉推廣香菇的段木栽培,所產香菇全部運回日本,經長琦向全球出口。
由於香菇給日本二戰後的山區經濟恢復帶來巨大貢獻,漏達糠去日本視香菇為傲視全球的項目,在日本大分縣設有專為日本天王祭祀求糠碑香菇的敕祭社(寺廟)。日本農林省每年都對香菇產業進行評比獎勵,至今已達50餘次,這在日本對農產品的崇拜中也是獨一無二的。
《驚蕈錄》對日本香菇的劃時代意義日本在寬政八年,即1796年,產生了歷史上第一部香菇栽培專著。在霉束《驚蕈錄》問世前,日本國內雖無香菇專著,但是作為一種產物,記載的材料卻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