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葉菊(驚草)

線葉菊

驚草一般指本詞條

線葉菊(學名:Filifolium sibiricum (L.) Kitam.)是菊科、線葉菊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粗壯,直伸,木質化。莖叢生,密集,基部具密厚的纖維鞘。基生葉有長柄,倒卵形或矩圓形,莖生葉較小,互生。頭狀花序在莖枝頂端排成傘房花序,總苞球形或半球形。邊花約6朵,花冠筒狀,壓扁,頂端稍狹。盤花多數,花冠管狀,黃色。瘦果倒卵形或橢圓形稍壓扁,黑色。

分布於中國河北、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山西。俄羅斯、日本、蒙古也有分布。生於山坡草地。

線葉菊青鮮狀態一般不為家畜所採食。當秋季霜凍後,馬、羊採食。冬季和早春家畜也不樂食。在營養期內雖含有較多的粗蛋白質,粗纖維含量也低,但因適口性差,顯得品質低劣。霜後,適口性才有所改善。全草入藥;味苦,性寒;清熱解毒,安神,調經;主治高熱,心悸,失眠,月經不調,癰腫瘡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線葉菊
  • 拉丁學名:Filifolium sibiricum (L.) Kitam. 
  • 別名:兔毛蒿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木蘭綱
  • 菊目
  • 菊科
  • 線葉菊屬
  • :線葉菊
  • 分布區域:中國、俄羅斯、俄羅斯、日本、蒙古
  • 命名者及年代:(L.) Kitam.,1940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生長習性,主要價值,飼用價值,藥用價值,保護現狀,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根粗壯,直伸,木質化。莖叢生,密集,基部具密厚的纖維鞘,高20-60厘米,不分枝或上部稍分枝,分枝斜升,無毛,有條紋。基生葉有長柄,倒卵形或矩圓形,長20厘米,寬5-6厘米,莖生葉較小,互生,全部葉2-3回羽狀全裂;末次裂片絲形,長達4厘米,寬達1毫米,無毛,有白色乳頭狀小凸起。
頭狀花序在莖枝頂端排成傘房花序,花梗長1-11毫米;總苞球形或半球形,直徑4-5毫米,無毛;總苞片3層,卵形至寬卵形,邊緣膜質,頂端圓形,背部厚硬,黃褐色。邊花約6朵,花冠筒狀,壓扁,頂端稍狹,具2-4齒,有腺點。盤花多數,花冠管狀,黃色,長約2.5毫米,頂端5裂齒,下部無狹管。瘦果倒卵形或橢圓形稍壓扁,黑色,無毛,腹面有2條紋。

生長環境

生於山坡草地。性喜濕潤,能耐寒冷,為山地草原的重要建群種。在森林草原地帶,線葉菊草原是分布廣泛的優勢群系,見於低山丘陵坡地的上部及頂部,在典型草原地帶則限于海拔較高的山地及丘陵上部。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河北、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山西。俄羅斯、聖誕島、日本、朝鮮半島、蒙古也有分布。

生長習性

花果期6-9月。在中國東北和內蒙古地區,5月中、下旬開始萌動,7月開花,8月上旬果實成熟。9月中、下旬霜凍來臨,瘦果脫落,葉片變紅,植株開始枯萎。根系不發達。在山地及丘陵石質地上,主根僅可伸入土中30厘米左右,側根較發達。
線葉菊的自然更新主要靠種子繁殖,通常於7-8月份雨季到來後出現大量線葉菊幼苗,但保存率很低,絕大多數幼苗越冬之前死亡。個體發育十分緩慢,一般在15-20年後,才首次開花結實。據報導,線葉菊的壽命最長可達130年以上。

主要價值

飼用價值

線葉菊為中等或劣等飼用植物。青鮮狀態一般不為家畜所採食。當秋季霜凍後,植株變成紅色或暗褐色時,馬、羊才開始採食。冬季和早春家畜也不樂食。枯草期的莖葉非常脆弱,易於折碎,因而不宜調製乾草利用,利用率較低。
植株質地較粗糙,營養價值低劣,在營養期內雖含有較多的粗蛋白質,粗纖維含量也低,但因適口性差,顯得品質低劣。霜後,植株呈紅色時,適口性才有所改善。

藥用價值

來源:線葉菊的全草。
化學成分:含揮髮油約0.3%,其中烴類成分5種,含氧成分6種。黃酮類成分:聖草素(eriodictyol),槲皮萬壽菊素-3,6-二甲醚(3,6-dimethoxyquercetagetin),兔毛蒿素(filifolin)。還含三萜皂甙酸性成分,糖及糖類。
藥性: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安神,調經。主治高熱,心悸,失眠,月經不調,癰腫瘡瘍。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20)》——無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