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驅蝗運動
- 時間:2014年2月16日
- 暗指:內地遊客
- 發起人:梁金成
經過,訊息背景,活動詳情,活動發起,發起人象徵性道歉,調查評論,輿情調查,評論,各界反響,
經過
2012年初,一些香港網民花10萬港元,在《蘋果日報》上刊登了一則暗諷內地遊客是蝗蟲的廣告。此後,香港一些反內地團體多次舉辦針對內地遊客的活動。
2012年1月在最受內地自由行旅客歡迎的名牌購物街廣東道上,7個人大唱《蝗蟲天下》、《香港已黃昏》等多首改編歌曲,表達對內地人的不滿。歌曲大多針對內地和香港近年來產生的矛盾衝突。
2014年元旦下午,“反赤化、反殖民”、“熱血公民”及“香港本土”等極端組織的一些支持者手持橫幅,高喊不文明口號,更有示威者揮動港英時期的“龍獅旗”挑釁,要求政府收回單程證審批權、拒絕內地孕婦赴港產子以及收緊自由行人數等,結果引起“保衛香港運動”成員的不滿,並唱“國歌”予以回應。
2014年2月16日,香港反內地組織“反赤化、反殖民”在發起者梁金成帶領下於尖沙咀集會,舉行所謂“滅蝗”活動,高舉港英旗,對內地遊客高呼“蝗蟲”、“滾回去”,部分示威者作出不雅手勢,甚至有示威者撒紙錢。集會者與支持內地遊客來港的“愛港之聲”成員隔街對罵
訊息背景
“如果對遊客及商店帶來不便,要說聲‘不好意思了’。”雖然香港“驅蝗運動”發起人梁金成2014年2月18日為自己發動的百人“驅蝗運動”進行象徵性道歉,但這些人上周日侮辱內地遊客的民粹式發泄仍在刺痛兩地普通民眾的神經。“幾粒老鼠屎壞了整鍋粥”,有香港政商界人士“哀港不幸”:這場鬧劇亂了正常經營環境,砸了“文明香港”的國際招牌,甚至有可能促使中央收緊對港政策。有香港媒體更加擔憂,對內地客自由行的不滿只是小小的前奏,一場參與人數更多、更激烈的“占領中環”行動正在醞釀,如果公眾不對這種極端本土主義大聲說不,由“驅蝗”到“占中”的一年時間,“將會是香港由天堂到地獄的距離”。香港《經濟日報》稱,自由行政策給香港帶來實在的利益和就業率,但內地客的負面形象同時讓香港民眾“心理超載”。是做信奉市場規律的亞當·斯密,還是做強調政府干預的凱恩斯?香港眼下正在做艱難選擇。
活動詳情
活動發起
活動發起人梁金成於2014年2月16日召集激進人士,發動針對內地遊客的所謂“反中國自由行”示威遊行。這批激進分子不斷揮動“龍獅旗”,一邊叫喊口號和粗口,一邊沿廣東道遊行。每到一處名店便停下來,向在門口的內地遊客不斷辱罵,更指到遊客的鼻尖叫喊。
據《太陽報》報導,數十名網民於剛過去周日回響號召參與“驅蝗行動”,期間有示威者指罵中國內地遊客,事發後被多名政府高官譴責抨擊。“驅蝗行動”發起人梁金成終於“跪低”,首次向受影響商戶致歉,承認當日行動“有少少激烈”,至於是否再發起旺角第二波“驅蝗”行動則要再考慮。
發起人象徵性道歉
梁金成2014年2月19日出席電台節目再次為“驅蝗行動”解畫,坦言有網民指罵旅客系非計畫之內,又估計自己和另一發起人將面臨警方檢控,對日後舉辦遊行集會感到壓力。對於“驅蝗行動”被批評針對中國內地旅客而非個人游政策本身,梁金成死撐中國內地旅客太多,政府卻無正視有關問題,歸咎示威者與旅客引發罵戰,是由於有市民中途加入,甚至有南亞裔人士途經聲援。
調查評論
輿情調查
環球輿情調查中心於2014年2月21日至2月24日在內地7座城市以及香港普通居民中開展了民意調查。調查結果表明,近八成內地受訪者和近六成香港受訪者不贊同香港少數人的“驅蝗運動”,超半數的兩地民眾認為加強民意溝通是減少摩擦的最有效方式。
本次調查所選取的7個內地城市為北京、上海、廣州、成都、西安、長沙、瀋陽。香港調查的範圍是全香港境內的居民。截至2014年2月24日,內地共回收有效問卷1209份,香港共回收有效問卷1004份。內地和香港的調查對象均為15歲以上普通民眾。本次內地調查為簡單隨機抽樣,在95%的置信度下,允許抽樣誤差為2.8%。
針對個別香港人士組織所謂的“驅蝗運動”,並稱內地遊客為“蝗蟲”。內地7城市的調查顯示,78.8%受訪公眾表達了憤怒或生氣的不滿情緒。其中,“感到生氣,他們的做法有損香港形象”占48.8%;30.0%的受訪者則表示“感到憤怒,這是一種歧視行為”。香港受訪者中,不贊成“驅蝗運動”的也占到了59.5%,其中16.4%表示“感到憤怒,這是一種歧視行為”,43.0%表示“感到生氣,他們的做法有損香港形象”;贊同“驅蝗運動”的受訪者占24.9%。
評論
香港中文大學鄭赤琰教授:大部分香港人還是溫和的,不會採取極端的行為,六成香港人反對“驅蝗”反映了香港人的普遍心態。
各界反響
香港全國人大代表、立法會議員田北辰19日對法新社稱,他擔心“驅蝗”事件可能激化港人和內地人的矛盾,並稱“不能責怪香港人,香港地方很小,遊客數量太多了”。他14日表示,他將於全國“兩會”期間提出議案,建議設定49個內地城市每年自由行訪港遊客人數的上限,維持每年增長率在3%至5%。10日,香港“人民力量”立法會議員陳偉業建議特區政府引入遊客入境稅,向每名經內地陸路入境的非港居民徵收100港元入境稅。但也有分析擔心,上述措施或許會加劇兩地矛盾。
香港媒體認為,現時港人對內地客的反感情緒,源於心理承受能力問題。香港《經濟日報》18日稱,港人一向自傲是文明城市,即使今時今日在經濟成長的速度上落後內地,但港人仍感自豪的原因,部分便是香港領先的文明形象。港人視之為核心價值,因此對部分內地客的不文明行為嗤之以鼻。該報分析說,旅遊學上有“Doxey煩擾指數”,將城市居民對遊客的態度分為四個階段,先是興奮期,認為遊客促進經濟就業;之後到冷漠期;然後開始對遊客感到厭煩,不滿遊客打擾日常生活;最後出現對立期,即展現排斥情緒。香港確已到了對遊客厭煩,甚至對立的階段。雖然內地客來港消費,帶動旅遊、零售等行業,創造就業機會,但港人更關注負面景象,商鋪租金上漲,處處只有藥房、金鋪,人多擁擠搶奶粉等引發諸多不滿。香港《信報》19日社評稱,面對這些事實,香港當局不能只強調內地客帶來收益,忽略副作用,更不能罔顧市民對日常生活受影響產生的怨氣。
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副教授朱世海19日接受《環球時報》採訪時表示,摩擦代表矛盾,矛盾背後必有利益衝突,從內地與香港的摩擦來看,利益經常是最直接觸發衝突的因素。香港特區旅遊發展局18日發布最新數據,2013年全年訪港遊客人數達到5430萬人次,創歷史新高,其中七成來自內地。香港商務及經濟發展局此前預測,2017年訪港遊客將超過7000萬人次,2023年更會超過一億。《經濟日報》稱,2004年至2009年,因個人游增加的職位年均31034個,令失業率平均降低了0.87%。而同期自由行遊客每年帶來141億元的額外消費,為GDP增長貢獻0.6個百分點。不過,該報同時給出另一組數字:香港中文大學先後於2004年和2012年就自由行政策進行民意調查,香港市民在兩次調查中均肯定自由行刺激本港消費的作用,但比例由75.9%跌至60.8%,認為自由行可改善就業的從44%跌至29.6%。
英國廣播公司19日說,香港特區政府面對每年來自內地的龐大消費群體,其管治理念和管治手段都要明確,是要凱恩斯還是亞當·斯密,即是政府主導干預市場的凱恩斯主義,還是回歸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的亞當·斯密的傳統?文章稱,如果要凱恩斯,港府採取的限制遊客的措施都是正確的。如果要亞當·斯密,港府採用的限制遊客的管治措施都是錯誤的。香港《都市日報》19日援引香港旅遊發展局主席林建岳的話說,他明白港人會有不滿,但不贊成限制遊客數目,而應開拓新景點與酒店,以分流遊客為上策。
僑報香港當地媒體報導,香港反內地團體“反赤化、反殖民”前兩周在社交網站串聯,周日下午3時在尖沙咀鐘樓集合,沿廣東道遊行一圈“驅蝗”,表達對內地旅客的憤怒。當他們行經廣東道名品店時,向被他們譏諷為“蝗蟲”的內地旅客示威,表達對特區政府考慮擴大內地自由行人數的不滿,促請政府減少內地人赴港及取消“一簽多行”政策。該組織還在社交網站上鼓動網民自備所謂“殺蟲水”。
他們的舉動遭到香港一些團體的反對。在“反赤化、反殖民”成員出發前,有支持兩地融合的人員展示“反對港獨漢奸分裂國家”的標語。“愛港之聲”當天還在尖沙咀廣東道設定街站,向內地旅客派發貼紙和宣傳單,歡迎他們到香港消費。“愛港之聲”負責人高達斌稱,有一小撮人以內地旅客推高香港物價為由,去排斥內地旅客是理據不足,港人套用友善的態度歡迎內地旅客;針對旅客過多而給香港帶來的交通等方面的問題,應該想辦法去解決,而不是“喪失理智地趕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