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衝老照片》是2011年雲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騰衝縣人民政府辦公室。該書主介紹了騰衝的山川地理、風土人情、社會事件、歷史人物、名勝古蹟、特產服飾。
基本介紹
- 書名:騰衝老照片
- 作者:騰衝縣人民政府辦公室
- ISBN:9787222084391
- 類別:地域文化
- 出版社:雲南人民出版社
- 裝幀:平裝
出版信息,編輯序言,目錄,
出版信息
作 者:騰衝縣人民政府辦公室 編
出 版 社:雲南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2084391
裝 幀:平裝
所屬分類:圖書 > 文化 > 地域文化
編輯序言
“窮走夷方富走廠”的見證
——一條歷史之路串起的珍珠
周創
晚清到民國的歷史時段,伴隨著社會變革的巨大動盪,中國大地上再次出現人口大遷徙的浪潮。他們或為養家餬口,或為發財致富,或為躲避戰亂與災禍,不惜翻山越嶺,不畏漂洋過海,心一橫,既抹著眼淚,又滿懷著憧憬,離開生養自己的土地,拋別老父老母、嬌妻幼子,踏上茫茫漫漫旅程,投奔異國他鄉。
在中國國內,四川人、江浙人的足跡,更是無處不見,而“闖關東”、“走西口”則是中國北方的男女們演奏出的最宏博、最悽美的命運交響曲。
中國人顛沛流離、奮起創業的區域,決不僅僅限於九州方圓,更有福建、廣東人的赴歐美、下南洋的匆匆身影。
在這一股股背井離鄉、四處奔流的人潮中,騰衝人“走夷方”是近現代雲南人企圖走出盆地,跨越山谷,自強不息的生命哲學中的亮點。而在一般人眼中,人們習慣評點雲南人的閉塞、保守,並稱其傳統頑固。
在騰衝民間,“窮走夷方富走廠”是一句流行百年的俗語。“窮走夷方”就是指生活窮到沒有著落的時候,便到緬甸為主要目的地的東南亞國家謀生、經商。而“富走廠”,則指若要發家致富,就到緬甸的玉石廠和其他礦山冒險一搏礦產生意。
這寥寥幾個字,是騰衝人的創業、生存的七字真言,又是一幅幅百年人生萬象的高度濃縮概括。其中,不知演繹出來了多少九曲八折、迴腸盪氣的悲歡離合、情愛生活;也不知演繹出了多少大貧大富、風生水起的商貿傳奇。
就是這七個字的“窮走夷方富走廠”的生存之道,改變了無數騰衝人的生存狀況,染就了騰衝熠熠生輝的僑鄉色彩,鑄造了騰衝卓越的商幫文化,提升了騰衝人的心智才華,賦予了騰衝人勇敢和智慧。
我們今天在品味“窮走夷方富走廠”這句話的時候,或許一條五彩變幻而又神奇悠長的大路出現在眼前,禁不住催促著你去探究這條滇緬大道的發現和開拓的歷史陳跡,了解騰衝人以前仆後繼的氣度留在路上的那些足以令人炫目動容的人生故事。
那么,就請仔細翻閱本書吧。書中的章節,是由一幅幅“老照片”組合起來的。這些“老照片”,最古老的不過一兩百年,更為大量的是20世紀40年代以後的一些照片。它們的內容涉及甚廣,但與騰衝人“窮走夷方富走廠”相關聯的照片,是其中最特別、最有價值的照片。
對於這批照片,有如下幾點或許是應加以注意解讀的。
第一,人生離不開走路。“人在旅途”,既是關於人生的象徵意義的說法,又是人生的實況。騰衝位於南方絲綢之路要衝。眾所周知,早在公元前2世紀,我們的祖先就在這條路上走來走去。這條大路出緬甸、下印度後通向世界其它地方。這始終是和一個開拓、創造、尋求發展的夢想相關聯的,也是和中國人民從來就希望和世界各國人民友好交往的意願相關聯的。騰衝人“窮走夷方富走廠”是中國人穿越南方絲綢之路的古老命題的一大時代創意,也是一種千古不變的沿襲。了解這點,便於我們在一個更大的背景下,以更開闊的視野審視這個現象。
第二,騰衝和緬甸接壤的地理環境決定了它在中國西南的地緣作用。在古代,在抗日戰爭時期,騰衝是具有戰略地位的邊陲重鎮,而在當今改革開放的大環境中,它是名符其實的中國面向西南開放的橋頭堡。本書中的照片,從各個角度透露出的信息以及展示的舊顏舊貌風土人情更顯現出文化價值、史料價值。
在改革開放的今天,雲南建設面向西南開放橋頭堡的戰略中,這本關於騰衝的書,可視之為一朵“戰地黃花”(見毛主席《採桑子·重陽》)。
第三,騰衝人在“走夷方”、“走廠”的艱辛過程中,出現了大量富甲一方的幸運者。這些人中的大多數經歷了“流浪者——創業者——巨富者”的命運三部曲,或者說由平常人而成為商賈俊傑之後,由於人生境遇的改變,海外的非凡歷練使眼界心境更為開闊,不少人因臍血浸潤的至情,產生對家國同胞無比濃郁的眷戀之心,他們又成為了感恩行善的社會賢達。他們或幫助窮人,或修橋補路,或捐資辦學,或起房蓋屋美化家園,或資助中國民主革命,或支援滇西抗戰……不一而足。總之,他們引領了騰衝的主流精神。這就是行百善,惠民生,利鄉梓,舉雲南,興國家。
以上這些,我們在這批騰衝老照片中,都不難尋覓出蘊含在那些貌似平淡中的深邃,嗅出那些藏在似乎無味之花中的芳馨,析出那些似乎無色的文化碎片中的奼紫嫣紅。
我始終認為,近現代騰衝,那一股由民間發生髮展的變革、開放、走出去的潮水,或明或暗,從來沒有斷流過,“窮走夷方富走廠”的說法便是見證。如果我們把本書的那一幅幅優秀照片視為文化中的珍珠,它們可由這條千百年都在走的歷史之路串綴起來……
目錄
艾思奇在西安
任教的艾思奇
艾思奇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演講
1958年9月到1959年6月艾思奇任河南開封地委副書記時和當地人士合影
在延安
民國元老李根源
李根源夫人
抗日縣長張問德
霍揆彰將軍
八·一三淞滬會戰爆發後蘇州社會名流到前線慰問
支持抗戰的義演女生
被毀的文星樓遺址
東門外的敵堡
騰衝古城東角的缺口
被毀的龍雲銅像
督辦署殘跡
激戰後的李根源舊居
被損毀的英國領事館舊址
被毀壞的騰衝牌坊
光復後的騰衝街市
戰地前沿的中美軍事觀察人員
向犧牲者舉行告別儀式
反攻前線的美軍顧問
做好戰鬥準備的戰士
正在前線戰鬥的遠征軍
三位臨戰的戰士
五十三軍將領與美軍聯絡官研究分析敵情
中美雙方聯絡官
遠征軍架橋
強渡怒江的遠征軍將領
全軍追悼大會,在和順鄉曠地召開
陣亡的預備第二師第五團團長李頤
戰利品展覽會場和展出的部分戰利品
戰利品,炮管及彈藥
戰利品,不同型號的槍枝
1943年,遠征軍行軍途中架設的浮橋
南齋公房中國軍隊進攻的畫面
侵騰日軍合影
日軍屍體,狼藉一片,侵略下場,惡有惡報
慰安婦屍體
被俘獲的日軍及慰安婦
劉輔國的全家福
劉輔國
彭蓂、方涵、張文光、陳雲龍、李學詩
張文光
辛亥騰越起義的主要領導人張文光遺屬
少年時期的張德輝
騰衝東方醫院
上海東方醫院
外國傳教士的暫住證一
外國傳教士的暫住證二
外國傳教士的暫住證三
第四章 鄉土情趣
“南劉”先祖舊照
兄兄弟弟,媳媳婦婦
“西練”老人合影
拿煙管的老人
拿煙管的女性老人
騰衝一家人
父與子
在上海經商的騰衝人
在騰衝的旗袍一族
纏足的婦人
瓜皮帽、太師椅邊的小孩
戴八角帽的學生
女校的學生們
綺羅桂香社同仁
洞經樂隊
洞山桂香會會友慶祝元始天尊聖誕攝影紀念
1946年10月10日,和順中國小師生慶祝辛亥革命勝
利三十五周年合影
民國騰衝學校表演活動集錦
唱春戲
城關台閣表演
夾道歡迎英模代表歸來
軍代表指導生產軍需品
援老人員
汽車夢
下班的工人
怯生生的笑臉
傈僳族男女青年互送信物
膽扎傈僳族喝“同心酒”
傈僳族女播音員
20世紀70年代的拔河比賽
走村串寨的傈僳族衛生員
傈僳族繪畫愛好者
上刀桿
騰衝上演的《紅樓夢》舞台劇照
話劇《孔雀膽》主要演員
和順越緬華僑《孔雀膽》演出劇照
凌空飛刺
野外文藝活動
傈僳族民兵保衛水電站
親人解放軍
捧“紅寶書”的傈僳少年
傣族姑娘在河畔學習《雷鋒的故事》
民兵英雄蔡大雙在水利工地上
為傈僳族同胞拍全家福
打穀場上學政治
釋放探空氣球
氣象觀測
地溫觀測
農業氣象觀測的工作人員
氣象專家和青少年
北京腳踏車隊過邊城
投籃
傳統馬術表演
柔術叼花
一票難求
少先隊員在遊行
祖國的花朵
群舞
演出劇照
單槓練習
泳裝童照
自製腳踏車
笠帽太陽能燒水試驗
傣族衛生員講解衛生常識
大青樹下的開水站
認真工作的炊事人員
生產指標口號
召開民眾學習會
街頭宣傳隊
農村婦女在演講
農場勞動小憩
露天大課堂
民主投票
表決現場
雪山採藥隊
夫妻學習會
幸福家庭大食堂
小西下馬常公共食堂
古老的手工造紙工藝
手磨
杵臼
腳碓
檢驗機器零部件
技術交流
加工農業機械
鍛工
制磚工人
加工瓷碗
斗笠加工
手工擀壓餌絲
手工製藥場景
加工農具
製鞋檢驗
和順藤編
鋪設水泥管道
將廟宇改為臨時學校
製作科技模型
藤編師傅對學員進行指導
全國工藝美術藝人代表會議紀念章
老師傅帶新學員
技術交流
岫玉古鼎
翠玉雕《春播》
女藤編師
巧手小女孩
老當益壯
五姊妹試驗田
堆谷垛
紅花油茶喜獲豐收
鄉村國小上體育課
20世紀50年代末的託兒所
開心瞬間
會議代表合影
涉水
老人與花
兩代法官合影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