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衝擬髭蟾

騰衝擬髭蟾

騰衝擬髭 [zī]蟾(學名:Leptobrachium tengchongense ):體長41.7-51.5毫米。成體短闊,頭部寬度比其長度稍大。無尾。該擬髭蟾瞳孔顏色為上下兩色:上部三分之一為淺藍色,下部三分之二為暗棕色。前凹椎體是由骨化或鈣化的間椎體與前一枚椎體癒合而成。前肢瘦長、後肢較短,跳躍能力較弱。體具保護色,極似枯葉狀。

棲息于海拔較高的山間溪流附近。繁殖期進入水中,雄蛙可發出嘈雜、機械的“叮噹”聲。蝌蚪常具能吸附的大嘴和低鰭,或朝上攝食水面生物的大嘴。

騰衝擬髭蟾對環境的要求非常高,只生活在沒有被破壞和污染的山區溪流及附近森林底層。僅分布於中國雲南省騰衝縣橫斷山脈的高黎貢山區。

騰衝擬髭蟾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種群現狀,分布範圍,相關報導,

形態特徵

騰衝擬髭蟾雄性成體長41.7-51.5毫米。成體短闊,頭部寬度比其長度稍大。無尾。頭部略呈三角形,頸部不明顯,前肢較短,後肢特別發達,具有蹼,適於跳躍或游泳。有眼瞼鼓膜。口裂較大,舌可翻出口外捕食。肋骨不發達,額骨與頂骨、尺骨與橈骨、脛骨與腓骨都各自癒合。前凹椎體是由骨化或鈣化的間椎體與前一枚椎體癒合而成。這類前凹與典型前凹型的不同處,在於嵌在二椎骨間的椎體不剝離就能看到。無交接器。
該物種的一大特點是虹膜瞳孔顏色為上下兩色:上部三分之一為淺藍色,下部三分之二為暗棕色。背側皮膚光滑,總體為肉粉色,體背面及體側有分散的不規則的黑色斑紋和斑點。與一般蛙類不同,騰衝擬髭蟾前肢瘦長、後肢較短,跳躍能力較弱。“它們多數時候靜坐在林子底層,前半身撐得高高的,一旦受驚,則會手臂一軟,耷拉著腦袋趴在地上一動不動,加上其與環境比較融合的保護色,並不容易被人發現。
體形平扁,雄蟾體長49毫米左右。頭扁而寬,鼓膜不顯。皮膚較光滑,體背面有細痣粒組成的網狀膚棱,四肢背面膚棱顯著。後肢短,脛跗關節前達肩後;指、趾端圓,趾間具微蹼,趾下有膚棱。體背面灰藍色,眼上半藍色,下半褐灰色;體側、股脛及跗蹠內側有許多乳白色圓斑點,後肢背面黑橫紋寬;體腹面滿布細麻斑,胯部有淺色月牙形斑或不顯。雄性上唇緣沒有錐狀大黑刺,有單咽下內聲囊,有雄性線。蝌蚪全長92毫米,頭體長29毫米左右;體尾棕色或黃棕色,有黑色花斑,體尾交界處有“Y”形斑或不顯,尾部無斑或有大小黑點;唇齒式多為Ⅰ:5~5/Ⅰ:4—4;上唇中央微缺乳突,口角副突稀疏。
擬髭蟾的嘴上長有一些角質化的錐刺,因形似“鬍鬚”而得名。角質化的錐刺只有繁殖季節的雄蛙才會長。雄性口吻上的頂刺比峨眉髭蟾明顯。。
體外受精。卵產在水中,孵化成的幼體有尾,稱為蝌蚪。用鰓呼吸,幼體先長出後肢,再長出前肢,尾逐漸縮短,最後消失。鰓也逐漸萎縮、消失,肺逐漸形成。經過變態發育為成體,主要用肺呼吸。由於肺的結構比較簡單,皮膚起著重要的輔助呼吸作用,皮膚呼吸主要排出二氧化碳

生活習性

騰衝擬髭蟾對環境的要求非常高,只生活在沒有被破壞和污染的山區溪流及附近森林底層。騰衝擬髭蟾是一種在天冷季節繁殖的青蛙,它們於每年3月底和4月初期間繁殖,這個時候山區夜間氣溫多在5-6℃。
繁殖期進入水中,雄蛙在溪流邊林子底層和灌叢下鳴叫求偶;配對成功之後與雌蛙一起到溪流石頭下抱對產卵。它們的蝌蚪生活在水中,特別是池塘與溪流中。蝌蚪常具能吸附的大嘴和低鰭,或朝上攝食水面生物的大嘴。

種群現狀

髭蟾屬與擬髭蟾屬物種都棲息在保存相對較為完好的林區,而且對環境的要求非常高,只生活在沒有被破壞和污染的山區溪流及附近森林底層。大多數物種的分布區都比較狹窄,棲息地的減少則是它們的主要威脅因素。目前已有不少物種由於受生境破壞影響,其野外種群數量正持續下降。
騰衝擬髭蟾
騰衝擬髭蟾
騰衝擬髭蟾已經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色名錄評估的髭蟾和擬髭蟾物種當中,該屬有不少物種被列為瀕危或受脅物種。但得益於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有效管理和保護,新種“騰衝擬髭蟾”在其分布區較為常見,而且種群數量比較穩定。此次聯合考察始於2014年4月。
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雲南省西部,其主要保護中國緯度最南端較為完整的高山、亞高山生物氣候垂直帶譜自然景觀和異常豐富的生物多樣性,類型多樣的森林生態系統和種類繁多的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

分布範圍

這一新種分布於中國雲南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相關報導

中國生物保護工作者2016年在雲南騰衝高黎貢山騰衝片區的北段林區。發現了一種兩棲動物科學新種——騰衝擬髭蟾。這一成果於2016年8月11日在國際動物分類學期刊《ZOOTAXA》上正式發表。
這一兩棲動物新種是在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山管理局騰衝分局與香港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聯合開展的騰衝片區生物多樣性考察中被發現的。
新種發現於高黎貢山騰衝片區的北段林區,屬兩棲綱角蟾科擬髭蟾屬。科研人員通過嚴謹的比對分析,包括形態比較、鳴聲分析、DNA對比等,確定其為一種未被命名的科學新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