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馬壩村

騎馬壩村

騎馬壩村隸屬雲南省紅河州綠春縣騎馬壩鄉,屬鄉政府所在地,交通方便,距縣城115 公里 。轄騎馬壩、大樹、老普寨等12個村。現有農戶799戶,有鄉村人口3531人,其中農業人口3517人,勞動力2140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2033人。全村國土面積48.57平方公里,海拔820米,年平均氣溫20℃,年降水量2000毫米,適合種植胡椒、香蕉、橡膠、茶葉、草果、紫膠、八角等農作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騎馬壩村
  • 行政區類別:基層民眾自治組織
  • 地理位置:雲南省紅河州綠春縣
  • 人口:3531人
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農村經濟,人口衛生,文化教育,村務公開,基層組織,人文地理,發展重點,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6937畝(其中:水田1456畝,旱田1274 畝),人均耕地1.97畝,主要種植糧食等作物;擁有林地 50464.8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8397.8畝,人均經濟林果地 5.23畝,主要種植茶葉、胡椒、橡膠等經濟林果;其他面積 19661.1畝。境內有旦丁河、秀水河和渣嗎河流域,河水清澈見底水源沒有任何污染,境內的大量原始森林和河流資源溶為一體,秀水青山,具有非常大的旅遊資源開發和水能資源開發潛力。

基礎設施

截止2006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但還未安裝路燈。全村有636戶通自來水(占農戶總數的79.6%)。有757戶通電,有426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667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94.74%、53.32%和83.48%);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 503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273戶(分別占總數的62.95%和34.17%)。該村進村道路為彈石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是車站、農貿市場所在地。全村共擁有汽車2輛,農用運輸車20輛,拖拉機14輛,機車14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 1346畝,有效灌溉率為49.3%,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74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02畝。到2006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112戶;裝有太陽能農戶13戶。全村有11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11個自然村已通電;有8個自然村已通路;有4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12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1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 157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168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465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9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民居民居

農村經濟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6937畝(其中:水田1456畝,旱田1274 畝),人均耕地1.97畝,主要種植糧食等作物;擁有林地 50464.8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8397.8畝,人均經濟林果地 5.23畝,主要種植茶葉、胡椒、橡膠等經濟林果;其他面積 19661.1畝。境內有旦丁河、秀水河和渣嗎和流域,河水清澈見底水源沒有任何污染,境內的大量原始森林和河流資源溶為一體,秀水青山,具有非常大的旅遊資源開發和水能資源開發潛力。該村的主要產業為茶葉、胡椒、橡膠,主要銷往 縣內。2006年茶葉、胡椒等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170.8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30.2%。該村目前正在發展胡椒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胡椒、橡膠、茶葉、紫膠、八角等產業。專業合作組織1個,其中,已登記註冊1;參加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人數45人 。
胡椒胡椒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799戶,共鄉村人口3531人,其中男性1827人,女性1704人。其中農業人口3517人,勞動力 2140人。該村以哈尼族為主(是哈尼族、傣族混居地),其中哈尼族1741人,傣族1476人,其他民族314人。到2006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7人,占人口總數的0.2%;參加農村合作醫療3358人,參合率95.48%;享受低保609人。
騎馬壩村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32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3人。該村建有公廁17個,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7個。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5所,校舍建築面積6583平方米,擁有教師41人。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470人,其中小學生281人,中學生189人。
全村建有文化活動室1個、圖書室2個、業餘文娛宣傳隊8個,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6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798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246.46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 ,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1930元,一事一議籌勞1066個。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 ,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 ,主要以貼上公告、會議等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農村經濟管理情況、人口衛生、文化教育、基礎設施建設情況等。
騎馬壩村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8個,共有黨員95人,少數民族黨員93人,其中男黨員81人、女黨員14人。
村委會由支書、主任、副主任等組成,下設17個村民小組。
該村建有團總支1個,團支部1個,共有團員90人。

人文地理

一、村名來歷
騎馬壩村,傣語,原名"遷馬",遷為搬遷;馬為來,意為新搬來的村子,後譯為騎馬壩。
國動村,哈尼語,因村周圍樺桃樹多而名。
騎馬壩村
倮俄村,是"爬尼倮窩"的簡稱,一種草藥名,因村旁多"爬尼倮窩"這種草藥而得名。
的松村,哈尼語,的為田,松為守,意為守田寨。
蝦洪村,哈尼語,蝦洪,指住宿在田邊地頭,看守田地或就近幹活,意為守田寨,因村址原只有守田棚,形成村寨後仍用原名。
爬車村,哈尼語,爬車為酸中樹,意為酸葉樹村,因村旁多酸葉樹得名。
哈渣村,哈尼語,哈渣為麻雀,即麻雀寨。
臘里村,哈尼語,臘里為山旯旮村。
倮動村,哈尼語,倮為河,洞為底部,尾部,此指河下游,意為河尾村。
莫皮鞏村,傣語,意為山樑上的平地,因地貌而得名。
阿杯村,哈尼語,阿杯為肚臍,意為肚臍村,因村址位於山樑中部的凹地,似是山樑的肚臍而得名。
爬的倮,哈尼語,爬的為藤篾,倮為箐、溝、河,意為藤篾箐。
老普寨村,三戶普姓居民最先在此建村,故名。
咪牛村,哈尼語,咪牛為粘土,意為粘土寨,因村址土壤粘性大得名。
哈土村,傣語,意為缺腳趾山樑寨。因村址處一形似腳掌而腳趾又不全的山樑上,而得名。
哈甫村,哈尼語,哈甫為粉竹,意即粉竹寨,因村旁粉竹多而得名。
二、文學藝術
在長期的生產和社會實踐中,傣族人民創造了豐富多彩的獨具本民族特色特徵的文學藝術樣式,文學都以口頭流傳的形式代代相傳,有傳說、故事、民歌等,其內容有追念祖先英雄偉績的,歌頌青年男女純真愛情的,反映追求幸福美好生活願望的,多在喜慶日子講述、傳播。傣族民歌歌詞多採用漢語,七字一句,只有需要特別說明的地方才用傣語表達。
三、風俗習慣
傣族認為土地神是司管子種、莊稼的。所以,每月二月初二祭土地神時,主祭人替代"土地神"把子種撒出來,眾人便趕緊用各自的帽子接下,並把接下的這些經"土地神""精選"過的子種拿回家,摻拌在當年要栽種的各種作物籽種裡面。認為這樣做,子種就會茁壯生長,五穀就會豐收。
四、教育文化
騎馬壩村是綠春縣最早的辦學點,清朝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傣族人范邵先便聘請教師創辦了一所私塾。1935改為學堂,1952年8月開辦了國小,1969年騎馬壩國小附設了國中班,1975年國中班發展成初級中學至今。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一是騎馬壩村內街道路燈建設。二是阿杯莫皮鞏村道路交通建設。三是國動倮俄村、阿杯村、哈土咪牛村、爬的倮村、臘里村、哈普倮動村、蝦洪爬車村衛生路建設。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在原有的基礎上該村計畫在“十一五”期間將產業發展到胡椒15000畝、茶葉4500畝、橡膠4500畝、八角1000畝,其中計畫新開發核桃5000畝,使騎馬壩產業形成規模。
騎馬壩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