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駝祥子·馬褲先生

駱駝祥子·馬褲先生

《駱駝祥子·馬褲先生(老舍專集)(經典彩繪本)》作者老舍是由北京的貧民小胡同中生長起來的作家,渾身上下帶著他固有的特點,就像他多次描寫過的長在北京城牆磚縫中的小棗樹一樣,土壤、營養都貧乏到極點,可是它依附在母親——雄偉古城的胸口上,頑強地硬鑽了出來,令人讚嘆不已。

基本介紹

  • 書名:駱駝祥子·馬褲先生
  • 出版社:同心出版社
  • 頁數:255頁
  • 開本:16
  • 作者:老舍
  • 出版日期:2013年5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蔣雨含導讀的《駱駝祥子馬褲先生(老舍專集經典彩繪本)》收錄了老舍長篇、短篇小說:駱駝祥子、馬褲先生、旅行、討論、狗之晨、記懶人、辭工、有聲電影、畫像、牛老爺的痰盂、電話。文中的細節是那么平凡,語言樸素直白到平頭百姓說的大白話,不會為誘惑讀者故意雕飾文字,卻能使一個個見稜見角的方塊字鮮活起來。勾描人物,塗抹風景,無論筆墨或濃或淡,化技巧於無形,文章自然、率真地從心底流淌出來,一看便知是老舍,這位飽經苦難的人民藝術家,他所思索的問題使他的著作往往具有深邃的內涵,成為人類思想寶庫中閃光的珍藏

作者簡介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我國現代文豪。小說家,戲劇作家,原名舒慶春,字舍予,滿族,北京人,出身寒苦,自幼喪父,北京師範學校畢業,早年任國小校長、勸學員。1924年,老舍先生赴英在倫敦大學東方學院教中文,開始寫作,連續在《小說月報》上發表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趙子日》、《二馬》,成為我國現代長篇小說奠基人之一。歸國後,老舍先生先後在齊魯大學、山東大學任教,同時從事寫作,其間代表作有長篇小說《貓城記》、《離婚》、《駱駝祥子》,中篇小說《月牙兒》、《我這一輩子》,短篇小說《微神》、《斷魂槍》等,抗日戰爭爆發後到武漢和重慶組織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對內總理會務,對外代表“文協”,創作長篇小說《四世同堂》,並對現代曲藝進行改良,1946年赴美講學,四年後回國,主要從事話劇劇本創作,代表作有《龍鬚溝》、《茶館》,榮獲“人民藝術家”稱號,被譽為語言大師,任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和全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及北京文聯主席,1966年“文革”初受嚴重迫害後自沉於太平湖中,有《老舍全集》十九卷

圖書目錄

駱駝祥子
馬褲先生
旅行
討論
狗之晨
記懶人
辭工
有聲電影
畫像
牛老爺的痰盂
電話

序言

談老舍著作與北京城
老舍常常在作品中描寫完整的行動路線,這是老舍著作的一個顯著的特點。在老舍的筆下不大會出現只有出發點和目的地,似乎可以跨越任何空間一下子就到的簡單情況,也不大會出現“小胡同趕豬直來直去”的情況。路總是一步一步地走的。既然走,就得有路線;路線不可記載得太繁瑣,但也不可不寫,何況路線有各種各樣的,可以引出許多有趣的插筆來。
在《老張的哲學》中描寫了11條行動路線;
在《趙子日》中描寫了4條行動路線;
在《離婚》中描寫了7條行動路線;
在《駱駝祥子》中描寫了7條行動路線;
在《四世同堂》中描寫了22條行動路線;
在《正紅旗下》中描寫了1條行動路線。
以上每條路線,都各有出發點,路過哪裡,一一寫明先後順序,甚至方向,最後是終點。
《駱駝祥子》中的路線是描寫得最精彩的。祥子是拉車的,他得跑路,路對他像水和空氣一樣重要,寫得詳盡具體是不足為奇的。不過,老舍別的小說中的行動路線也並不比《駱駝祥子》中的簡單多少。《駱駝祥子》中的7次行動路線是:
第一次,祥子拉著自己的新車,由新街口,出西直門,過高亮橋,被大兵捉走。
第二次,祥子牽著駱駝逃出磨石口,過海淀進西直門。具體路線是:磨石口——往東北拐過金頂山——禮王墳——八大處——四平台——杏石口——南辛莊——北辛莊——魏家村——南河灘——紅山頭——傑王府——靜宜園——海淀——西直門。出於好奇,我們曾經沿著這條路線走過一次,結果發現老舍給祥子設計的這條路線是完全符合實際情況的,絕對經得起核對,的的確確是像故事情節所要求的那樣,是順著山根走的,方位對,地形對,順序對,村名對,這樣可能隱蔽一些,如果祥子暴露了,恐怕會再被捉回山里去。如果不是作者親自考察過,光看地圖,是寫不了這么準確的。這還不算,老舍還為祥子設計了其他三條出路,東南西北各一條,最後選擇了北線。
第三次,祥子由東城拉曹先生回曹宅,路過天安門,到南長街,中了埋伏——修路沒放置燈游標記,摔了跤,傷了人,摔了車。
第四次,虎妞找祥子談話,由南長街,貼著中山公園紅牆往北走,虎妞指著肚子告訴他“有了”,一直走到北長街北頭,上北海大橋,過金鰲玉蛛,祥子想跳下去,頭朝下,砸破了冰,像個死魚似的凍在冰里。祥子突然轉身向回走,幾乎碰到團城的牆上,又被虎妞喊回去。
第五次,祥子拉曹先生由西城回曹宅,被特務跟蹤,奔景山背後的黃化門左宅。路線是西城一西單——西長安街——長安牌樓——新華門——南長街口——中山公園後門——北長街北口——進小胡同——景山背後——黃化門——左宅。
第六次,婚後祥子由毛家灣而西四而宣武門,往南往東再往南到天橋,躲著虎妞,出來散心。
第七次,祥子出西直門,過高亮橋,到鐵道北,到白房子找當了下等妓女的小福子。
有了這樣的路線描寫,北京好像由書本上突然站了起來,變成了立體的。北京,不再是爬在地圖上的點、線、面,不再是書中的地理概念,而是可以感覺到的,可以丈量的,有高度的,甚至是有感情的。連美麗的北海白塔都變得“傻白傻白的”了,一齊和祥子發愁煩惱。
北京活了。
老舍愛北京,愛整個的北京。他說不上來他應該誇獎北京的哪一部分,恐怕因為說了北京的枝枝節節而把它說小了。
可是,在北京,老舍有他最喜歡的地方,那是積水潭。
積水潭以前叫淨業湖,淨業寺在它的北岸,故得名。西山的泉水從高亮橋流入城內,匯集於此成湖,又叫積水潭。它的下游是後海,什剎海,北、中、南海。
積水潭以前很美,湖中有荷花,有蘆葦,岸邊有土山,有石頭,有垂柳,水下有魚,有蝌蚪,水面上有蜻蜒,有水蠍,有翠鳥,還有白鷺,自然景色極佳。都市之中有這么一塊安靜的妙地,真是難得。
如今的積水潭已經大為遜色了,除了水面幾乎什麼也沒有了,站在湖邊,只能領會到它的空曠和它的安靜。好在岸邊的大柳樹和北邊的德勝門樓還能叫人想像出一點當日的樸實和幽美來。
積水潭進入了四部老舍的文學作品:
《老張的哲學》(《老舍文集》第45~46頁);
《趙子日》(《老舍文集》第330頁);
《駱駝祥子》(晨光本第302頁);
《正紅旗下》(人文單行本第82~84頁)。
這四段都是用墨較多的,寫得很有感情,確實令人神往,令人浮想聯翩。 老舍說過,大凡幼時所熟悉的地方景物,即一木一石,當追想起來,都足以引起熱烈的情感,這種熱烈的情感使作家能信筆寫來,頭頭是道,因為這種回憶是準確的,特定的,親切的,連那裡空氣中所含的一點特別味道都能一閉眼還想像地聞到。
老舍很重視這種追憶,他的一個文藝創作思想就是認為這種熱烈的追憶往往會變成作家的創作動機之一,而且往往因此而寫出絕妙的傳世之作。最熟悉的,不管多平凡,總是最親切的。親切就可能產生出好的作品。老舍欽佩狄更斯和威爾斯的想像力,但也稱讚他們常常在作品中極準確極親切極真實地描述過自己少年時代的經歷。
積水潭恐怕是這種追思的典型對象。
老舍讚嘆哈代、康拉得、布萊克伍德、勞倫司、莫泊桑、托爾斯泰的寫景本領。老舍認為文學作品中一定要寫景,這又是他的另一個文學主張。他認為寫景是必不可少的,因為必須為故事製造一個活動的地點和襯景,倒並不一定非美不可,也許很醜,要看是什麼故事情節的需要。其次,寫景有助於故事的完美和真實,增高故事的戲劇力量。
老舍寫景都是有用的,從不濫寫,他知道濫用是最無價值的,沒有人會記得那些平擺浮擱的風景。
老舍寫積水潭的時候總是緊緊地抓住故事本身的需要。
老舍在《想北平》一文中有一段話十分感人:
面向著積水潭,背後是城牆,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葦葉上的嫩蜻蜒,我可以快樂的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適,無所求也無可怕,像小兒安睡在搖籃里。
他真愛它!
老舍是愛國主義作家,他的愛國是通過愛北京表現出來的,是通過他愛積水潭的小魚,愛高亮橋的垂柳,愛頂小頂小的小羊圈胡同,愛新修好的龍鬚溝,愛祥子,愛程瘋子,愛老王掌柜,愛祁老人,愛母親等表現出來的。
老舍是由北京的貧民小胡同中生長起來的作家,渾身上下帶著他固有的特點,就像他多次描寫過的長在北京城牆磚縫中的小棗樹一樣,土壤、營養都貧乏到極點,可是它依附在母親——雄偉古城的胸口上,頑強地硬鑽了出來,驕傲地長成了樹,從而獨樹一幟,別具風格,令人讚嘆不已。 就這樣,老舍的著作充滿了“北京味兒”,濃濃的“北京味兒”,這是一股多么可愛多么可親多么可敬的“北京味兒”啊!
舒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