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寒超詩學文集(套裝共12卷)》包括了:《漢語詩體論·結構篇》、《白茸草》、《漢語詩體論·語言篇》、《漢語詩體論·形式篇》、《新詩創作論》、《新詩主潮論》、《二十世紀新詩綜論》、《艾青傳》、《艾青論》、《詩學散論(上)》、《詩學散論(中)》、《詩學散論(中)》和《詩學散論(下)》。詩體是文體的一種,是文體在體格和風度上的一種展現。不過也正是在體格和風度上,“詩文各有體”——如同陳師道在《後山詩話》中所引黃庭堅的這句話那樣。胡應麟也因此在《詩藪·內編卷一》中說:“文章自有體裁,凡為某體務須尋其本色。”《詩藪·外編卷一》中進一步說:“詩與文,體迥不類。文貴典實,詩貴清空;詩立風神,文先理道。”那么,詩體的這種“清空”、“風神”、“本色”具體指的是什麼呢?胡應麟還作了深入的探求。在《詩藪·外編卷一》中說:“蓋作詩大法,不過興象風神、格律音調。”在《內編卷五》中說:“作詩大要不過二端,體格聲調、興象風神而已。”這裡“體格”主要指詩歌結構類型,即體裁、體制和格局,“聲調”指詩歌節奏、韻律。
基本介紹
- 書名:駱寒超詩學文集
-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 頁數:4068頁
- 開本:32
- 品牌:人民文學
- 作者:駱寒超
- 出版日期:2009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020069415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駱寒超詩學文集(套裝共12卷)》包括:
第一卷 漢語詩體論·結構篇
第二卷 漢語詩體論·語言篇
第三卷 漢語詩體論·形式篇
第四卷 新詩創作論
第五卷 新詩主潮論
第六卷 二十世紀新詩綜論
第七卷 艾青傳
第八卷 艾青論
第九卷 詩學散論(上)
第十卷 詩學散論(中)
第十一卷 詩學散論(下)
第十二卷 白茸草
第一卷 漢語詩體論·結構篇
第二卷 漢語詩體論·語言篇
第三卷 漢語詩體論·形式篇
第四卷 新詩創作論
第五卷 新詩主潮論
第六卷 二十世紀新詩綜論
第七卷 艾青傳
第八卷 艾青論
第九卷 詩學散論(上)
第十卷 詩學散論(中)
第十一卷 詩學散論(下)
第十二卷 白茸草
作者簡介
駱寒超,男,1935年生於浙江諸暨,1957年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曾在文藝界從事專業文學評論多年,1987年聘為研究員,1988年調入浙大中文系,轉為教授。曾任浙江大學中文系主任,浙江大學文科指導委員會副主任,現任浙江師範大學特聘教授。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浙江省政協第五、六、七屆委員。出版詩學專著《艾青論》、《中國現代詩歌論》、《20世紀新詩綜論》等8部
圖書目錄
第一卷 漢語詩體論·結構篇
緒論
結構篇
引言
上篇 舊詩的圓美流轉類結構
第一章 通意脈途徑
第一節 重情意發想像
第二節 抓切入角度
第三節 定主導意象
第二章 情景建構
第一節 情景辯證法
第二節 情景互映
第三節 景因情設
第四節 情隨景生
第五節 情景渾成
第三章 布局措施
第一節 謀篇布局的法度
第二節 布局操作原則
第三節 個案考察(一):絕句的結構藝術
第四節 個案考察(二):律詩的結構藝術
中篇 新詩的方美直向類結構
第四章 通意脈新徑
第一節 從立情意到立志意
第二節 立意的例析
第三節 立意與發想
第五章 心象建構
第一節 生理綜合
第二節 心靈綜合
第三節 智慧綜合
第六章 布局新措施
第一節 布局新法度
第二節 層層展開式
第三節 邏輯依附式
第四節 虛實交融式
下篇 未來新詩結構的思考
第七章 兩大結構體系
第一節 兩大結構體系的詩學認同
第二節 圓美偏至的負面效應
第三節 方美偏至的負面效應
第八章 詞的結構思路及實踐
第一節 小令的印象化運思
第二節 慢詞的過程化謀篇
第三節 詞的情景安排
第四節 詞的布局
第九章 新詩結構探求新途徑
第一節 印象配比式
第二節 時空切入式
第三節 推進呼應的布局
結束語
第二卷 漢語詩體論·語言篇
上篇 舊詩的點面感發類隱喻語言
第一章 舊詩語言理論的歷史回顧
第一節 先秦至南北朝詩歌語言理論
第二節 隋唐五代詩歌語言理論
第三節 兩宋詩歌語言理論
第四節 元明清詩歌語言理論
第二章 舊詩的詞法
第一節 詞語的積聚與新構
第二節 典故詞語
第三節 實字與虛字
第三章 舊詩的句法
第一節 反修辭邏輯組句
第二節 反語法規範組句
第三節 對等原則與對句
中篇 新詩的線性陳述類邏輯語言
第四章 新詩基本用語確立的歷史回顧
第一節 新詩基本用語的確立過程
第二節 向民歌語言吸收養分
第三節 向舊詩語言吸收養分
第五章 新詩語言的意象化
第一節 語法規範與新詩語言的意象化困境
第二節 新詩的詞法
第三節 新詩的句法一
第四節 新詩的句法二
第六章 新詩意象的語言化
第一節 語音觸發經驗聯想的意象呈示
第二節 反語法規範的意象呈示
第三節 遵語法規範的意象呈示
第四節 遵語法反修辭規範的意象呈示
下篇 新詩未來的語言建設
第七章 詩歌語言觀的調整
第一節 老一代的新詩語言觀
第二節 葉維廉的新詩語言觀
第三節 鄭敏的新詩語言觀
第八章 兩大語言體系的匯通
第一節 詞法與對等原則
第二節 句法與對等原則
第三節 連續性句法與對等原則
第九章 幾個要點備忘
第一節 化用舊詩詞語須受制於組合關係
第二節 句法選擇須受制於抒情方式
第三節 建立舊詩新譯的實驗基地
結束語
第三卷 漢語詩體論·形式篇
上篇 舊詩的迴環節奏類形式
第一章 迴環節奏構成的回顧
第一節 上古歌謠階段的探求
第二節 《詩經》階段的探求
第三節 楚辭階段的探求
第四節 古體詩階段的探求
第二章 近體詩的迴環節奏類體式
第一節 音組律與平仄律
第二節 押韻與對仗
第三節 近體詩的體式
第三章 詞曲的節奏體式
第一節 詞曲語言與音組
第二節 詞曲音組的組合與詩行節奏的確立
第三節 詞曲典型節奏詩行的詩行群組接
第四節 詞曲的節奏形態及其體式構成策略
中篇 新詩的推進節奏類形式
第四章 新詩形式探求的回顧
第一節 1920年代的探求
第二節 1930—1940年代的探求
第三節 1950年代至世紀末的探求
第五章 新詩的推進式節奏形態
第一節 音組與建行
第二節 典型詩行
第三節 詩行組合的規範要求
第六章 兩大體式
第一節 自由體詩及其規範特徵
第二節 格律體詩及其規範特徵
下篇 新詩未來的形式建設
第七章 形式體系的二元對立
第一節 二元對立的形式詩學觀
第二節 新詩形式的現狀(一):自由詩體
第三節 新詩形式的現狀(二):格律詩體
第八章 語言與節奏體式之關係
第一節 句法與聲律間的辯證法
第二節 自由詩體與新詩句法
第三節 句法與格律體新詩的節奏表現
第九章 呼喚新形式
第一節 格律化自由體
第二節 自由化格律體
第三節 渾成體
結束語
第四卷 新詩創作論
引言
上篇主題思路
第一章 憂患論
第一節 生命憂患類主題思路
一 個性不容自由表現
二 人生難求至美境界
第二節 社會憂患類主題思路
一 自我備受生存摺磨
二 眾生備受生存摺磨
第三節 民族憂患類主題思路
一 遙感式民族憂患
二 身受式民族憂患
小結
第二章 超越論
第一節 堅執信仰類主題思路
一 熱衷“畫夢”生涯
二 追求真理人生
第二節 感悟哲理類主題思路
一 智悟泛神世界
二 神會宇宙人生
小結
中篇 組織結構
第三章 運思論
第一節 表象感受型運思
一 物理感覺類表象感受
二 心理直覺類表象感受
第二節 情緒感應型運思
一 帶顯表象的情緒感應
二 帶潛表象的情緒感應
三 綜合類的情緒感應
第三節 哲理感悟型運思
一 以象推理類哲理感悟
二 以情出理類哲理感悟
三 以境悟理類哲理感悟
小結
第四章 陳情論
第一節 表述母題能指系統類陳情
一 受事中心型表述母題能指化
二 主受中心型表述母題能指化
三 施事中心型表述母題能指化
四 主施中心型表述母題能指化
五 多環式表述母題能指化
第二節 判斷母題能指系統類陳情
一 表事中心型判斷母題能指化
二 主事中心型判斷母題能指化
三 表事虛幻型判斷母題能指化
四 主事擬實型判斷母題能指化
第三節 綜合母題能指系統類陳情
一 表述中心型綜合母題能指化
二 判斷中心型綜合母題能指化
三 多種子題並列型綜合母題能指化
四 多種子題迭合型綜合母題能指化
第四節 謬理母題能指系統類陳情
一 謬理表述母題能指化
二 謬理判斷母題能指化
三 謬理綜合母題能指化
小結
下篇 傳達技巧
第五章 語言論
第一節 新詩語言的表現性策略
一 意象定位
二 意象浮現
三 意象流動
第二節 新詩語言的表演性策略
一 仿聲類
二 狀形類
三 擬神類
小結
第六章 節奏論
第一節 情韻節奏
一 從基質型情境差異顯示情韻節奏
二 從功能型情境差異顯示情韻節奏
三 從綜合型情境差異顯示情韻節奏
第二節 聲韻節奏
一 音組同音組組合
二 詩行組契約詩節組合
三 排偶、詩行煞尾的規範和押韻
小結
結束語
後記
再版後記
第五卷 新詩主潮論
引論
上篇 現實主義詩潮
現實主義概說
第一章 社會寫實類現實主義
第一節 鄉土風情寫實
一 宗法制農村面貌
二 “地之子”悲慘命運
三 土地情結
第二節 城市風景寫實
一 現代同古舊的協奏
二 天堂同地獄的複合
三 機械情結
第三節 時代風雲寫實
一 反帝救亡實錄
二 民主解放紀程
第二章 人生寫真類現實主義
第一節 文化重構的人生寫真
一 生存方式的脫舊
二 生活觀念的更新
第二節 世路新探的人生寫真
一 至美格局的新探
二 至真境界的新探
小結:
中篇 浪漫主義詩潮
浪漫主義概說
第三章 生命自主類浪漫主義
第一節 個性解放抒情
一 自我本位的個性解放
二 自我變形的個性解放
第二節 群體解放放歌
一 自我群體化
二 群體自我化
第三節 生命活力的張揚
一 張揚求生本能
二 張揚青春熱情
第四章 生命解化類浪漫主義
第一節 從唯愛至尊到唯美至上
一 性愛推向情愛
二 情愛閃發幻美
三 幻美促使尋夢
第二節 從幻滅人生到浪跡天涯
一 徹悟現世的幻滅
二 鐘情幽冥的境界
三 樂做世紀的浪客
第三節 從投奔時代到獻身真理
一 躍人時代的狂瀾
二 融進群體的鬥爭
三 為真理殉情
小結
下篇 現代主義詩潮
現代主義概說
第五章 超現實類現代主義
第一節 新感覺的追求
一 捕捉幻化的感覺
二 掃描瞬間的印象
第二節 性本能的宣洩
一 展示性本能的欲望
二 升華性壓抑的苦悶
三 隱喻性變態的心理
第三節 意識流的幻示
一 感覺一意識流
二 潛意識一意識流
三 生命的內在真實
第六章 新浪漫類現代主義
第一節 超越肉性的靈界轉型
一 魔鬼與上帝共存
二 肉的超越與靈的轉型
三 尋蹤生命的皈依處
第二節 宇宙浪子的宇宙浪遊
一 宇宙浪遊的奇特心跡
二 二極應和的精神感應
三 多元同位的心靈選擇
第三節 生命之樹常青
一 生命的交替轉化
……
後記
第六卷 二十世紀新詩綜論
第七卷 艾青傳
第八卷 艾青論
第九卷 詩學散論(上)
第十卷 詩學散論(中)
第十一卷 詩學散論(下)
第十二卷 白茸草
緒論
結構篇
引言
上篇 舊詩的圓美流轉類結構
第一章 通意脈途徑
第一節 重情意發想像
第二節 抓切入角度
第三節 定主導意象
第二章 情景建構
第一節 情景辯證法
第二節 情景互映
第三節 景因情設
第四節 情隨景生
第五節 情景渾成
第三章 布局措施
第一節 謀篇布局的法度
第二節 布局操作原則
第三節 個案考察(一):絕句的結構藝術
第四節 個案考察(二):律詩的結構藝術
中篇 新詩的方美直向類結構
第四章 通意脈新徑
第一節 從立情意到立志意
第二節 立意的例析
第三節 立意與發想
第五章 心象建構
第一節 生理綜合
第二節 心靈綜合
第三節 智慧綜合
第六章 布局新措施
第一節 布局新法度
第二節 層層展開式
第三節 邏輯依附式
第四節 虛實交融式
下篇 未來新詩結構的思考
第七章 兩大結構體系
第一節 兩大結構體系的詩學認同
第二節 圓美偏至的負面效應
第三節 方美偏至的負面效應
第八章 詞的結構思路及實踐
第一節 小令的印象化運思
第二節 慢詞的過程化謀篇
第三節 詞的情景安排
第四節 詞的布局
第九章 新詩結構探求新途徑
第一節 印象配比式
第二節 時空切入式
第三節 推進呼應的布局
結束語
第二卷 漢語詩體論·語言篇
上篇 舊詩的點面感發類隱喻語言
第一章 舊詩語言理論的歷史回顧
第一節 先秦至南北朝詩歌語言理論
第二節 隋唐五代詩歌語言理論
第三節 兩宋詩歌語言理論
第四節 元明清詩歌語言理論
第二章 舊詩的詞法
第一節 詞語的積聚與新構
第二節 典故詞語
第三節 實字與虛字
第三章 舊詩的句法
第一節 反修辭邏輯組句
第二節 反語法規範組句
第三節 對等原則與對句
中篇 新詩的線性陳述類邏輯語言
第四章 新詩基本用語確立的歷史回顧
第一節 新詩基本用語的確立過程
第二節 向民歌語言吸收養分
第三節 向舊詩語言吸收養分
第五章 新詩語言的意象化
第一節 語法規範與新詩語言的意象化困境
第二節 新詩的詞法
第三節 新詩的句法一
第四節 新詩的句法二
第六章 新詩意象的語言化
第一節 語音觸發經驗聯想的意象呈示
第二節 反語法規範的意象呈示
第三節 遵語法規範的意象呈示
第四節 遵語法反修辭規範的意象呈示
下篇 新詩未來的語言建設
第七章 詩歌語言觀的調整
第一節 老一代的新詩語言觀
第二節 葉維廉的新詩語言觀
第三節 鄭敏的新詩語言觀
第八章 兩大語言體系的匯通
第一節 詞法與對等原則
第二節 句法與對等原則
第三節 連續性句法與對等原則
第九章 幾個要點備忘
第一節 化用舊詩詞語須受制於組合關係
第二節 句法選擇須受制於抒情方式
第三節 建立舊詩新譯的實驗基地
結束語
第三卷 漢語詩體論·形式篇
上篇 舊詩的迴環節奏類形式
第一章 迴環節奏構成的回顧
第一節 上古歌謠階段的探求
第二節 《詩經》階段的探求
第三節 楚辭階段的探求
第四節 古體詩階段的探求
第二章 近體詩的迴環節奏類體式
第一節 音組律與平仄律
第二節 押韻與對仗
第三節 近體詩的體式
第三章 詞曲的節奏體式
第一節 詞曲語言與音組
第二節 詞曲音組的組合與詩行節奏的確立
第三節 詞曲典型節奏詩行的詩行群組接
第四節 詞曲的節奏形態及其體式構成策略
中篇 新詩的推進節奏類形式
第四章 新詩形式探求的回顧
第一節 1920年代的探求
第二節 1930—1940年代的探求
第三節 1950年代至世紀末的探求
第五章 新詩的推進式節奏形態
第一節 音組與建行
第二節 典型詩行
第三節 詩行組合的規範要求
第六章 兩大體式
第一節 自由體詩及其規範特徵
第二節 格律體詩及其規範特徵
下篇 新詩未來的形式建設
第七章 形式體系的二元對立
第一節 二元對立的形式詩學觀
第二節 新詩形式的現狀(一):自由詩體
第三節 新詩形式的現狀(二):格律詩體
第八章 語言與節奏體式之關係
第一節 句法與聲律間的辯證法
第二節 自由詩體與新詩句法
第三節 句法與格律體新詩的節奏表現
第九章 呼喚新形式
第一節 格律化自由體
第二節 自由化格律體
第三節 渾成體
結束語
第四卷 新詩創作論
引言
上篇主題思路
第一章 憂患論
第一節 生命憂患類主題思路
一 個性不容自由表現
二 人生難求至美境界
第二節 社會憂患類主題思路
一 自我備受生存摺磨
二 眾生備受生存摺磨
第三節 民族憂患類主題思路
一 遙感式民族憂患
二 身受式民族憂患
小結
第二章 超越論
第一節 堅執信仰類主題思路
一 熱衷“畫夢”生涯
二 追求真理人生
第二節 感悟哲理類主題思路
一 智悟泛神世界
二 神會宇宙人生
小結
中篇 組織結構
第三章 運思論
第一節 表象感受型運思
一 物理感覺類表象感受
二 心理直覺類表象感受
第二節 情緒感應型運思
一 帶顯表象的情緒感應
二 帶潛表象的情緒感應
三 綜合類的情緒感應
第三節 哲理感悟型運思
一 以象推理類哲理感悟
二 以情出理類哲理感悟
三 以境悟理類哲理感悟
小結
第四章 陳情論
第一節 表述母題能指系統類陳情
一 受事中心型表述母題能指化
二 主受中心型表述母題能指化
三 施事中心型表述母題能指化
四 主施中心型表述母題能指化
五 多環式表述母題能指化
第二節 判斷母題能指系統類陳情
一 表事中心型判斷母題能指化
二 主事中心型判斷母題能指化
三 表事虛幻型判斷母題能指化
四 主事擬實型判斷母題能指化
第三節 綜合母題能指系統類陳情
一 表述中心型綜合母題能指化
二 判斷中心型綜合母題能指化
三 多種子題並列型綜合母題能指化
四 多種子題迭合型綜合母題能指化
第四節 謬理母題能指系統類陳情
一 謬理表述母題能指化
二 謬理判斷母題能指化
三 謬理綜合母題能指化
小結
下篇 傳達技巧
第五章 語言論
第一節 新詩語言的表現性策略
一 意象定位
二 意象浮現
三 意象流動
第二節 新詩語言的表演性策略
一 仿聲類
二 狀形類
三 擬神類
小結
第六章 節奏論
第一節 情韻節奏
一 從基質型情境差異顯示情韻節奏
二 從功能型情境差異顯示情韻節奏
三 從綜合型情境差異顯示情韻節奏
第二節 聲韻節奏
一 音組同音組組合
二 詩行組契約詩節組合
三 排偶、詩行煞尾的規範和押韻
小結
結束語
後記
再版後記
第五卷 新詩主潮論
引論
上篇 現實主義詩潮
現實主義概說
第一章 社會寫實類現實主義
第一節 鄉土風情寫實
一 宗法制農村面貌
二 “地之子”悲慘命運
三 土地情結
第二節 城市風景寫實
一 現代同古舊的協奏
二 天堂同地獄的複合
三 機械情結
第三節 時代風雲寫實
一 反帝救亡實錄
二 民主解放紀程
第二章 人生寫真類現實主義
第一節 文化重構的人生寫真
一 生存方式的脫舊
二 生活觀念的更新
第二節 世路新探的人生寫真
一 至美格局的新探
二 至真境界的新探
小結:
中篇 浪漫主義詩潮
浪漫主義概說
第三章 生命自主類浪漫主義
第一節 個性解放抒情
一 自我本位的個性解放
二 自我變形的個性解放
第二節 群體解放放歌
一 自我群體化
二 群體自我化
第三節 生命活力的張揚
一 張揚求生本能
二 張揚青春熱情
第四章 生命解化類浪漫主義
第一節 從唯愛至尊到唯美至上
一 性愛推向情愛
二 情愛閃發幻美
三 幻美促使尋夢
第二節 從幻滅人生到浪跡天涯
一 徹悟現世的幻滅
二 鐘情幽冥的境界
三 樂做世紀的浪客
第三節 從投奔時代到獻身真理
一 躍人時代的狂瀾
二 融進群體的鬥爭
三 為真理殉情
小結
下篇 現代主義詩潮
現代主義概說
第五章 超現實類現代主義
第一節 新感覺的追求
一 捕捉幻化的感覺
二 掃描瞬間的印象
第二節 性本能的宣洩
一 展示性本能的欲望
二 升華性壓抑的苦悶
三 隱喻性變態的心理
第三節 意識流的幻示
一 感覺一意識流
二 潛意識一意識流
三 生命的內在真實
第六章 新浪漫類現代主義
第一節 超越肉性的靈界轉型
一 魔鬼與上帝共存
二 肉的超越與靈的轉型
三 尋蹤生命的皈依處
第二節 宇宙浪子的宇宙浪遊
一 宇宙浪遊的奇特心跡
二 二極應和的精神感應
三 多元同位的心靈選擇
第三節 生命之樹常青
一 生命的交替轉化
……
後記
第六卷 二十世紀新詩綜論
第七卷 艾青傳
第八卷 艾青論
第九卷 詩學散論(上)
第十卷 詩學散論(中)
第十一卷 詩學散論(下)
第十二卷 白茸草
文摘
詩歌創作在謀篇布局上要不要有統一的法度,這在古典詩學中有過不同看法。贊成者不少,這當然同詩人們在長期創作實踐中約定俗成地確立起一套謀篇經驗有關。作為這套經驗的提純,元人楊載繼《金針詩格》之後在《詩法家數》中進一步探討了“律詩要法”,從而提出“起承轉合”之說,這不僅對律詩,也對絕句、詞、小令的布局法度都起了原則規範的啟示作用,所以明清之際主張謀篇要有法度的識見日益多了起來。沈德潛在《說詩啐語》中說:“詩貴性情,亦須論法。亂雜而無章,非詩也。”為此,他還系統地探討了律詩的布局法,認為“起手貴突兀”、“三、四貴勻稱,承上斗峭而來,宜緩脈赴之;五、六必聳然挺拔,別開一境”,“收束或放開一步,或宕出遠神,或本位收住”,等等。清人龐塏在《詩義固說》中更從哲學的高度來立論布局定法之必要:“天地之道,一辟一翕;詩文之道,一開一合。章法次序已定開合,段落猶須勻稱,少則節促,多則脈緩。促與緩皆傷氣,不能盡淋漓激楚之致。觀古歌行妙處,一句趕一句,如高山轉石,欲住不能,以抵歸宿之處為佳。”這些說法都有相當的合理性。清人方東樹卻在這個問題的思考上走得遠了。他在《昭昧詹言》中這樣說:“有法則體成,無法則傖荒。率爾操觚,縱有佳思佳語,而安置布放不得其所,退之所以譏六朝人為亂雜無章也。”這位桐城派的主要人物是把該派的“文法”,也就是他津津樂道的“文、理、義”中的“義”用到詩歌謀篇布局的法度上來了。因此他進一步作了這樣的發揮:“義者,法也。古人不可及,只是文法高妙,無定而有定,不可執著,不可告語,妙應從心,隨手多變。”
後記
這部《新詩主潮論》是我的研究項目——“中國現代詩學”書系的第二部,前後花了六年時間才寫成。
生活經驗再次提示我:要是把一件要幹的事預想得很簡單,那么到時候準會吃苦頭。這部書稿的寫作就是叫我吃足了苦頭。1992年春天動筆時,我打算通過三股詩潮的全面描述,來系統地展示中國新詩的演變歷程,為中國現代文學界提供一部特定意義上的新詩史,所以在“引論”中就對新詩的發生作了廣泛的考察,一寫就寫了八萬多字。當進入主體寫作時,我才發現這樣寫下去史論結合的關係定會處理不好,並且開頭那么大,全書要想勻稱,準會拉得很長。這可不行!於是我推翻了原計畫,把已寫成的幾萬字束之高閣,決定另起爐灶。這場大改變不能不影響到寫作情緒,一時間我有點打不起精神來了。一擱,一年半之久,直到1995年下半年,才勉強完成初稿。但通讀後,仍感到史的部分太重,論的部分薄弱,史與論還是結合得不理想。我咬咬牙,決定再改寫。在浙江圖書館古籍部沈雅君等同志的支持下,借到一批國內外有關文藝思潮研究的書,認認真真讀了半年,對現實主義、浪漫主義、現代主義才算有了較全面、系統的了解。在此基礎上,我把書稿從上海文藝出版社要了回來,刪掉了不少,又寫了幾節。這工作時斷時續,直拖到一年前才改定。當我把改定稿送回出版社時,責任編輯張有煌同志手頭又有別的工作,編髮的事兒又擱了下來。現在,初稿總算排出,可以寫“後記”了,卻也感慨系之。
生活經驗再次提示我:要是把一件要幹的事預想得很簡單,那么到時候準會吃苦頭。這部書稿的寫作就是叫我吃足了苦頭。1992年春天動筆時,我打算通過三股詩潮的全面描述,來系統地展示中國新詩的演變歷程,為中國現代文學界提供一部特定意義上的新詩史,所以在“引論”中就對新詩的發生作了廣泛的考察,一寫就寫了八萬多字。當進入主體寫作時,我才發現這樣寫下去史論結合的關係定會處理不好,並且開頭那么大,全書要想勻稱,準會拉得很長。這可不行!於是我推翻了原計畫,把已寫成的幾萬字束之高閣,決定另起爐灶。這場大改變不能不影響到寫作情緒,一時間我有點打不起精神來了。一擱,一年半之久,直到1995年下半年,才勉強完成初稿。但通讀後,仍感到史的部分太重,論的部分薄弱,史與論還是結合得不理想。我咬咬牙,決定再改寫。在浙江圖書館古籍部沈雅君等同志的支持下,借到一批國內外有關文藝思潮研究的書,認認真真讀了半年,對現實主義、浪漫主義、現代主義才算有了較全面、系統的了解。在此基礎上,我把書稿從上海文藝出版社要了回來,刪掉了不少,又寫了幾節。這工作時斷時續,直拖到一年前才改定。當我把改定稿送回出版社時,責任編輯張有煌同志手頭又有別的工作,編髮的事兒又擱了下來。現在,初稿總算排出,可以寫“後記”了,卻也感慨系之。
序言
我自小喜歡讀文學書,很愛跑圖書館。國中二年級下半學期,記不清是哪一天的下午,我在學勉中學小小的圖書館裡翻到一本精裝本的《中國新文學大系·詩集》。編選者朱自清先生在《導言》中特別提到有位詩人的小詩寫得很好,並選了十來首。這位詩人叫何植三,是我就讀紹興中學時的語文老師,且又是我家鄉——浙江諸暨楓橋人。這使得懷有作家情結的我大為激動,就毫不猶豫把它借來了,雖然那時我的意識里還沒有多少詩的概念。隆冬的深夜,家人都睡了,我還就著煤油燈在讀這本書。說真的,我被郭沫若的《“密桑索羅普”的夜歌》、劉大白的《秋夜湖心獨出》、劉延陵的《水手》、徐志摩的《海韻》、戴望舒的《雨巷》、穆木天的《蒼白的鐘聲》等吸引住了。這些分行排列的文字,競能帶給人這么神妙的世界!這對於似懂非懂地讀著曹雪芹的《紅樓夢》,讀著魯迅的《吶喊》、《彷徨》,郁達夫的《沉淪》,茅盾的《子夜》,讀著屠格涅夫的《羅亭》、《貴族之家》、《春潮》的我,無異於打開了另一扇審美之窗。我年少的靈魂透進了奇幻美麗的光。這以後,我夜夜就著煤油燈在故家的三樓上抄錄這本近四百頁的書,連手生滿凍瘡,也絲毫不感到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