駢姓

駢姓

.駢姓是主要分布於中國山東境內,棗莊、菏澤等地少有的一個姓氏,其他河南、山西、河北、北京、江蘇、安徽、內蒙古、黑龍江等省份都有駢姓人分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駢姓
  • 淵源:以地名為姓
  • 或理解為:祖先應該與遊牧民族有關
  • 分布地區:山東境內,棗莊、菏澤
分布地區,駢姓修訂,說法一,說法二,

分布地區

關於“駢”字
“駢”是從馬,並聲的形聲字,雖不是常用字,卻也非生僻字。駢的本意是兩馬並駕一車,《說文》中解釋道:“駢,駕二馬也。”作為名詞的“駢”通“胼”,胼胝,即手掌腳底上的硬皮,如《孟子·滕文公下》中“是故禹稷駢躓。” 比較為人們熟知的是“駢文”的用法,駢文也叫駢體文,與散文相對稱,講究聲律的調諧、用字的綺麗、辭彙的對偶和用典,是一種魏晉以來形成的文體。“駢文”名字的由來與駢的本意聯繫密切,其主要特點是以四六句式為主,講究對仗,因句式兩兩相對,猶如兩馬並駕齊驅。
關於“駢”姓
駢還是一個比較少見的姓氏,有駢姓人依據駢字與馬相關的本意,和從馬的造字結構猜測他們的祖先或許與遊牧的少數民族有關,例如匈奴、鮮卑、羯、氐等,但是,由於文獻記載奇少,很難確定,尚待考證。
至於“駢”字的讀音,正確的讀音應該是“pián”,由於方言的差異性,駢字在山西被讀為“péi”;在安陽則為“biān”。
駢姓人的祖籍主要有山西省的沁縣、偏關、祁縣、黎城;河北省的磁縣、武安、曲州、大名;河南省的安陽、濮陽、南樂、內黃;江蘇省的盱眙、泗洪、徐州;安徽省的明光;內蒙古的呼市;北京市的懷柔;山東省巨野縣等地,其中不少駢姓人聚居地的地名都被冠以“駢”字,如河南安陽市殷都區西郊鄉的駢家莊;江蘇宿遷市泗洪縣臨淮鎮的駢台村等。但也有“名不副實”的特例,如位於我省巨野的駢樓。
雖然很多字典、詞典上對駢的注釋里都有作為姓氏的詞條,但是關於這一姓氏的文獻資料相當有限。
駢姓的根源究竟在哪裡?
《論語·憲問》中有管仲“奪伯氏駢邑三百,飯蔬食,沒齒無怨言”的文字記載,其中“伯氏駢邑”即今天山東省臨朐縣一帶,有人據此認為春秋時期,山東臨朐縣就是駢姓人的聚集地和最早的源頭。但北京的駢宇騫認為“駢邑”作為一個地名,和“駢氏之邑”是有差別的,以此為依據難免牽強。
山西洪洞歷來是人口、姓氏的重要遷出地,駢宇騫認為關於駢姓的最早記載見於明代《萬氏統譜》,明朝時期曾出現過舉人駢哲、戶部主事駢恭,除此之外並沒有獲得什麼有關駢姓淵源的信息。而據上世紀90年代山西進行的第四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全省駢姓人共1182人,這再次證明了“駢”的確是一個稀有的姓氏。
關於駢姓的由來,至今難以找到一個有據可考的說法,有的往往是一種傳說和推測。在河南安陽的駢姓人中有這樣一種說法:駢姓人的祖先原姓邊,在朝廷里為官幾代,很有勢力。一度遭到佞臣誣陷而招惹了殺身滅門之災,為了逃難避患,倖存者便更姓為駢,並沿用至今。這一說法雖與“駢”字在河南安陽一帶方言中讀音為“biān”,同邊,但只是口耳相傳的說辭,沒有明確的文字記載,還有待考證。

駢姓修訂

現今山西、河南、內蒙、江蘇、河北、安徽、北京、上海、雲南、陝西、山東、新疆等地皆有“駢”姓分布,並且有的地方還有相對集中的“駢”姓村莊。關於駢姓的姓源,目前有兩種說法:

說法一

“駢”姓的祖先應該與遊牧民族有關,“駢”字從“馬”“並”聲,可能大約在五胡亂華時北方的遊牧民族入居於“並”(山西并州),故取漢字“駢”為姓,從“馬”表示民族的特點,從“並”表示居住地,或許這就是“駢”姓的來由。

說法二

以地名為姓。《左傳》、《論語·憲問》中有管仲“奪伯氏駢邑三百,飯蔬食,沒齒無怨言”的記載,其中“伯氏駢邑”即今天山東省臨朐縣一帶,有人據此認為以地名為姓。近日與山東臨朐縣地方志辦公室聯繫,其回答說:“今臨朐境,古稱駢邑,為紀國所轄。現在山東臨朐縣沒有姓‘駢’的。”如果以地名為氏,應該當地有所遺存,一般來講以邑為氏應該是祖籍所在,不能沒有痕跡。其費解之一。其二:歷來學者對《論語》中的“伯氏駢邑三百”就有不同的解釋,或雲“伯氏駢”是人名,而“邑三百”是指“伯氏駢”的食邑有三百。若如此,則“駢邑”就不是地名了。
但由於文獻記載奇少,難以確定,尚待進一步考證。請同姓家族的成員們繼續研究,發表自己的觀點或看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