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藏糧員,清朝派駐西藏管理駐藏官兵軍需糧務及藏民事宜的官員。亦稱糧務員。乾隆年間(1736—1795),自打箭爐外至西藏設糧台6處,置文官同知1員,管理兵糧,收納藏民貢賦及安謐地方,復置游擊、守備、千總、把總等武官協佐之,並配藏兵若干,兼管鹽茶、緝捕、彈壓、就近辦理藏民事宜、承辦駐藏大臣委查案件。任期3年。打箭爐、拉薩糧員例由川省同知、通判內遴選,其餘各台糧員由縣丞、州同等雜職內派委。後以拉里糧員扣克軍餉、冒領名糧。放債漁利,乾隆十六年(1751)規定糧台糧員在同知、通判內遴選,其雜職等官概不準派。為防冒領浮開之弊,應領口糧、草料定額,俱於成都給印票,由糧台驗票支領。五十八年(1793)規定前藏糧員1名管理倉庫糧餉,增設副糧員1名,專司監造錢幣,任期1年,後藏員糧1名專司放藏兵口糧,拉里、察木多各設1名管理支放兵餉,均依例承辦駐藏大臣委審案件。光緒七年(1881),糧台糧員於實任同知州、縣中體察揀委,將定例3年期滿酌減1年。至三十三年(1907)因裁兵制,招練新軍,其所有餉項,歸駐藏大臣派員收管,故裁糧員改設理事官1員,專理地方詞訟,由四川委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