馱載橋,供成隊馱載騾馬通過的軍用橋樑。全副武裝的士兵可成二路縱隊通過。通常採用列柱橋腳或架柱橋腳,橋面寬度1.5~2米。
主要用於克服山區、叢林地帶馱載道路上的江河、峽谷等障礙。按結構形式,分為馱載固定橋、馱載浮橋、馱載吊橋等;按材料來源,分為制式馱載橋和就便馱載橋。馱載固定橋和馱載浮橋,由上部結構和橋腳組成。上部結構較簡單,每跨僅配2或3根橋桁,鋪設單層橫橋板,通行道寬度1.5~2.0米,兩側設定欄桿,以保證通行安全。馱載固定橋橋腳多採用列柱橋腳或架柱橋腳。列柱橋腳配2~3根樁柱,入土深度約1.5米;架柱橋腳多採用梯形框架式,並根據需要增設縱向斜撐。馱載浮橋橋腳採用有相應浮力的桶、木材、竹材、束柴或小民舟、制式的浮筒、橡皮舟等。馱載吊橋的結構與載重吊橋基本相似,其主要區別是橋面呈凹形,以降低塔架高度,簡化塔架結構,減少吊桿的種類。通行道寬度1.0~1.1米,吊桿間張拉繩索或安全網作護欄。制式馱載橋一般採用輕質合金材料製作,便於騾馬馱運。就便馱載橋的大部分構件用現地採集的材料加工、製作,某些金屬連線件和專用架設工具由部隊攜帶,攜行器材的重量每縱長米僅10餘千克。
發布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