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馮超驤
- 別名:初名敬,字雨蒼,一作郁莊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福建南平
- 出生日期:1880年
- 逝世日期:1911年4月24日
- 職業:革命黨人
- 畢業院校:南洋水師學堂、要塞炮術學校
- 信仰:三民主義
- 主要成就:為中華民國建國捐軀
- 重要事件:攻廣東督署,掩護戰友,英勇戰死
人物生平,人物軼事,英烈後代,後世紀念,
人物生平
馮超驤[xiāng] (1880-1911),初名敬,字雨蒼,一作郁莊,福建侯官(今福州)人(黃花崗紀念碑載為福建南平)。八國聯軍進入北京後,清帝屈辱求和,國勢日弱,馮超驤絕意仕途,立志學武,遊學金陵,考入南洋水師學堂,學習海軍。其後,馮超驤因病回閩。病癒後,轉入本省長門要塞炮術學堂學習,期間十分刻苦努力。畢業後回閩江口炮台任職。
4月23日晚,馮超驤等繼抵廣州。4月26日早,馮超驤因事復去香港。4月27日,馮超驤再回廣州。起義(黃花崗之役)發動後,馮超驤參加攻打督署,戰鬥中奮勇當先。攻入署內後未發現兩廣總督張鳴岐,遂復殺出,與清水師兵遭遇,胸部中彈、受傷十餘處,於東轅門壯烈犧牲,時年31歲。葬於廣州黃花崗,為七十二烈士之一。 碑文刊載“馮超驤福建南平人”,名列第十六,是福建黃花崗十傑之一(按:有待商榷)。
人物軼事
馮超驤積極投身於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加入孫中山先生領導的中國同盟會,立下捨身報國誓言。1911年4月27日,參加了第二次廣州起義(黃花崗起義),為掩護革命黨人突圍,身中數彈,壯烈犧牲,墓葬在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中。碑文刊載“馮超驤福建南平人”,名列第十六,是福建黃花崗十傑之一。 為紀念馮超驤烈士,南平曾一度命名為超驤鎮,城內有超驤國小,烈士生前故居地名改為“超驤路”,至今沿用。
馮超驤參加黃花崗起義前,為了籌集資金,曾向姐姐馮敬和借錢,當姐姐給了他八十元大洋後,他跪拜在姐姐面前,表明此次前往廣州起義,生死未卜,很可能還不了這筆錢。說明他當時是抱著為國捐軀的必死之心去參加革命的。起義前,他曾專程去邵武的一個馮姓村子,他向鄉親們講了自己的打算,全村百姓把準備過年的二百元大洋全部給他,作為起義資金。
其實馮家的愛國之心、愛民之情,並不是在馮超驤決定起義時才有的。早在馮超驤小的時候,他家就打了一口井,在當時的梅山寺(如今的梅山飯店)門口,供大家使用。馮超驤成家搬出老宅後,在自家(現電風扇廠)門前也打了一口井,方便附近居民。現在居住在附近的老人,還知道馮超驤打的井。當時大家為了感謝馮超驤,稱呼他家門前的路為“馮官前路”。
英烈後代
馮超驤就義後,他的妻子拉扯著四個孩子,日子過得艱難,可以算得上是漂泊不定。這時,最小的孩子、老四馮高鏞才三歲,由於太窮,媽媽忙於生計,無法照料他。大冬天的,他還呆在兒童竹車裡,凍得半死,小腳烏黑烏黑腫得嚇人。左鄰右舍看了心疼,在大家的勸說下,三歲的馮高鏞被媽媽送給了一戶安姓人家。後來,生計實在無著,馮超驤的妻子只好改嫁給一個外號叫“鄭和尚”的人,並且帶走了三女兒,從此下落不明。馮超驤的大兒子馮瑞良由於生活無計,當了一段時間的仵作(收屍人);二女兒馮權妹,15歲嫁到西芹陳姓地主家。十幾年後,收留馮高鏞的安家破產,馮高鏞便被姐姐馮權妹帶到西芹,這位馮高鏞就是馮德水的祖父。
馮高鏞後來在西芹成了家。1934年,馮高鏞的妻子去世,留下一個三歲的兒子,由於家境貧寒,馮高鏞只好把年僅3歲的兒子—即馮德水的父親—寄養給了高坪一家劉姓富裕人家。這家人對收養的孩子很好,並沒有要求他們收養的馮高鏞的兒子改姓,由此,馮德水得以跟著曾祖父的姓氏。也正因為自己在高坪村獨一無二的馮姓,才激起馮德水對於自己姓氏和身世之謎的不懈追尋。
從至今仍居住在梅山坡的於源初(馮超驤姐姐的孫子)口中,馮德水得知了更多關於曾祖父馮超驤鮮為人知的故事。
後世紀念
馮超驤故居(位於東山路17號,原國英院亭內)。現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 為紀念馮超驤烈士,南平曾一度命名為超驤鎮,城內有超驤國小,烈士生前故居地名改為超驤路,至今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