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莊村(北京市延慶縣沈家營鎮下轄村)

馮莊村(北京市延慶縣沈家營鎮下轄村)

馮莊村隸屬延慶縣沈家營鎮,從延慶縣城出發,沿著延琉路不過6公里,路南就是馮莊。 馮莊是鎮政府所在地,村裡有服裝廠、鑄造廠、馬鈴薯育種基地。馮莊村有150多年歷史。他們用自己特有的質樸和愛心,續寫著一個又一個和諧團結、互助互愛的感人故事,成為遠近聞名的“厚德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馮莊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延慶縣沈家營鎮
  • 人口:72戶人家212口人
概況,馮莊有群好黨員,幫工傳統依舊,熱心大媽郝常菊,

概況

從延慶縣城出發,沿著延琉路不過6公里,路南就是馮莊。馮莊是鎮政府所在地,村裡有服裝廠、鑄造廠、馬鈴薯育種基地。馮莊村有150多年歷史。這個地方,當年屬南邊曹官營村,那村有錢人在這邊有一大片地,就蓋了兩間房讓長工過來看地。最早來的長工姓馮,隨後又來了姓王的、姓鄭的、姓梁的……於是,一幫倆,倆幫仨,押棚子,蓋房子,起院子,慢慢成了個村。馮莊村全村共72戶人家212口人,不同宗,不同祖,卻不分你我,親得像一家人——這家蓋房子那家義務幫工,一人患病全村人跟著揪心,村幹部的私家車全村人都能用……他們用自己特有的質樸和愛心,續寫著一個又一個和諧團結、互助互愛的感人故事,成為遠近聞名的“厚德村”。

馮莊有群好黨員

好村風是歷史形成的,而在現實中保持維護好村風,還有一個重要因素:馮莊有一群好帶頭人。
馮莊212口人,共產黨員有26個,這個比例相當高。更重要的是,村裡的黨員,都能讓百姓服氣。
村支書馮鐵四,1998年當選村主任,連著幹了三屆,從2007年開始,書記主任一肩挑。
“他家有車,就跟我家有車似的。”鄭恩富說。鐵四家買車早,農用車、小轎車都有,村民誰用,打個電話,沒推辭的時候。“秋天收棒子,鐵四跟俺們說,你們掰吧,多晚我都給你拉回來。”村民鄭樹德說。村民誰生了病,哪怕半夜,都是鐵四往醫院拉,墊錢不說,看好了病,再給拉回來。
最讓村民們感動的是李仁義那回。2006年,李仁義得腦瘤去世了,家人在外買了壽材,等著用,就是沒人給拉,嫌晦氣。電話打到鐵四這兒,他二話不說,一踩油門就去給拉回來了。
鄰村西王化營村村主任王軍跟鐵四是同學,他評價鐵四:“這個人,就像‘萬金油’,村民家不管什麼事兒,都能幫上忙。鐵四寫一手好毛筆字,早先不時興買對聯,村里對聯都是他寫的;有老人去世,他還會畫棺材臉兒。”
馮莊村
鐵四的前任於富祥如今是村委。“於富祥,就沒見過那么厚道的人。”村民鄭樹德說,“他有勁兒,又實在,誰家蓋房子,往房頂扔泥這重活兒,都是他的。”
村委王長富,有手藝,電焊、氣焊、走水、走電、安暖氣、瓦工,樣樣行。村民有活兒喊一聲,他飯都不吃就去給人幫忙。
黨員郝常菊郝大媽,過去是赤腳醫生,村民們叫她“郝先生”。鎮上有衛生服務站後,按說赤腳醫生不必再行醫了,可“郝先生”不管是下地幹活還是出門回來,先不進自己家門,總是東家瞭瞭、西家探探,誰家有個病人都在她心上。該不該換藥熬藥?用不用打針輸液?今天感覺怎么樣?還有哪裡不舒服?比醫生問得還細。村里人生病,初診、分診都經過“郝先生”,慢性病康復管理也全賴著“郝先生”。“郝先生”六十多了,嫁到馮莊40多年,為村民接生11次,送終不知多少次……
就是因為有這樣一群幹部、黨員,村里風清氣正,人際關係和諧,沒什麼大矛盾。
鎮黨委書記張紹芬說,馮莊有一絕:黨員會和村民代表會一起開。這種情況在別的村是非常罕見的,“有矛盾的村,一個會都開不消停,哪敢兩個一起開?”馮莊敢,是因為村兩委處事公開、透明、公道,會一起開,話一起說,辦法一起想,沒有隔閡。
不過鐵四也有“徇私”的時候。前兩年,為了解決“4050”人員就業,縣政府出錢設定生態就業崗,給馮莊23個名額。村里把符合條件的人都列出來,抓鬮,抓著誰是誰。有一個人,沒抓鬮,直接上崗,他就是村民曹樹旺。
“他媳婦馬懷芝有腦血栓後遺症,家裡確實困難,咱不能讓他吃低保去!”鐵四說。
名單公布,無一人反對。大伙兒說,鐵四公道。

幫工傳統依舊

在馮莊村,鄰里之間不僅扶危濟困是常事,老輩子留下的互相幫工也蔚然成風,村民們都為生活在這樣的村里感到溫暖。
馮莊村(北京市延慶縣沈家營鎮下轄村)
村民鄭樹德的口碑非常好,“老實”、“實在”是鄉親們對他的評價。老鄭對人非常熱心,誰家耕地忙不過來,誰家蓋房子需要人手,老鄭一定會第一個衝過去幫忙,而且從來不要任何報酬,“你給他錢他是絕對不會收的。”
去年9月,村民馮常根準備把自家4間老屋子的窗戶玻璃改換一下。縣城的門店都嫌工程小、賺錢少,不願意接這個小活兒。馮常根一時犯了難。一天晚上,住在前院的鄭樹德到馮家串門,馮常根向老鄭吐露了心聲。
回到家後,老鄭琢磨著:“最近自己在學校里做校舍加固工程,學校剛剛換下的廢舊玻璃賣給了廢品資源回收筒,也許能派上用場。”第二天下午,老鄭一下班,就推著雙輪車徑直來到了廢品收購站。“這些玻璃有用沒?我想用幾塊,行不?”老鄭問道。“老鄭你隨便拿,不缺這一塊兩塊的。”收購站老闆跟老鄭挺熟,他笑著說。老鄭一邊連聲道謝一邊動手拆下了十幾塊玻璃,放上雙輪車,往馮常根家走去。“常根,我給你推點玻璃,收拾收拾,有空換上。”正在吃飯的馮常根和媳婦看見玻璃,緊皺的眉頭頓時舒展開來,“真是太謝謝了!您看給您多少……”“別說這沒意思的話。我明天來推車。”說完,老鄭轉身走了。
村里一位老人告訴記者,老鄭這人勤快,一年到頭閒不住,生活還非常節儉。平時,老鄭穿的都是過去的藍布衣服,也只有過年過節,家裡才捨得吃頓好的。雖然如此,村里誰家地里有活來找他,每次付給他錢他都堅決不要,連頓飯也不肯吃。
在馮莊村,像鄭樹德一樣為村民義務幫工的並不在少數。馮永傑義務幫鄉親壘牆頭、於富祥幫鄉親蓋房子、於久祥幫鄉親剝玉米……互愛中開展互助,互助中體現互愛,馮莊村的村民們都像一家人一樣親。

熱心大媽郝常菊

郝常菊的熱心在村里是出了名的,提起她,沒有不知道的。
以前,郝常菊是個“赤腳醫生”,從醫30餘年,接生、打針、輸液,樣樣精通。雖然現在不再行醫,可是村里人有個頭疼腦熱,該吃點什麼藥,注意點什麼,還都願意讓她給拿拿主意。
村民鄭記倉永遠也忘不了1986年冬天的那個晚上。那晚寒風呼嘯,郝大媽正在吃晚飯,鄭記倉扶著懷有身孕的妻子祁桂萍進了屋,“嫂子,我媳婦老感覺腰酸,您給看看咋回事?”郝大媽立刻放下碗筷給祁桂萍檢查。“這肚子挺硬,胎心有點快,怕是要生了,趕緊回家收拾收拾去醫院吧。”把鄭記倉兩口子送走,郝常菊回屋發現祁桂萍頭巾落在了自己家。“這大冷天的,可不能著涼受風。”想到這兒,郝常菊趕緊追出門。到了鄭記倉家,只看見祁桂萍站在地上一動不動,羊水已經破了。鄭記倉在旁邊扶著妻子,不知所措。“要生了!”郝大媽喊了一嗓子,急忙和鄭記倉一起把祁桂萍抬上炕,迅速幫祁桂萍褪下衣褲,孩子的頭已經露出了多半個了。郝常菊來不及回家拿產包,決定先幫忙把孩子接生下來。不到十分鐘,孩子順利出生,是個可愛的小姑娘。郝常菊細心地把孩子包好,給母女兩個蓋好被子,急忙趕回家拿產包。10分鐘後,孩子的胎盤出來了,郝常菊剪斷臍帶……當她把一切收拾停當後,已經是夜裡11點多了,祁桂萍母女也安靜地睡著了。
多年來,郝常菊迎接了不少新生兒,也送走了不少逝者。村里誰家有老人去世了,郝常菊總會有求必應或不請自去,幫人家給逝者穿衣服、洗身子。村民劉記石的女兒很特殊,她既是郝常菊接生的,也是郝常菊送走的。2009年,劉記石的女兒24歲,因患門靜脈高壓不幸離世。孩子的父母和家人悲痛欲絕,村里其他人對這樣的事兒沒有經驗,便幫著打電話找到了郝常菊。正在地里剝玉米的郝常菊得到訊息,撇下手裡的活兒,一路小跑來到劉記石家。郝常菊忍住悲痛,拔掉了死者身上的氧氣管,幫忙穿上了壽衣。在大伙兒的幫助下,死者被送上殯儀車。當車門漸漸關閉,殯儀車緩緩駛出的那一刻,郝常菊百感交集,傷心的淚水滑下了臉頰。
生與死,是人生旅程的重要節點。在歡笑中迎接新的生命,在悲痛中送走逝者,生之喜悅與死之悲傷,在郝常菊的平凡生命中彰顯出無疆大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