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馮繩武
- 別名:士吾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秦安縣 興國鎮榆林村
- 出生日期:1912
- 逝世日期:1991
- 職業:地理系區域自然地理教研組主任
- 畢業院校:清華大學地理系
- 職稱:教授
個人簡介,個人經歷,
個人簡介
馮繩武(1912.5—1991.11),字士吾,古城鄉澗灘里(今蔚林村)人。自幼家境貧寒。半歲失父,14歲喪母,由祖父母撫養。為使家境好轉,祖父母把希望寄托在孫兒身上,所以自小就送他上私塾讀書。放學後,還要幫助家裡拾糞、送糞、拾草。民國17年(1928),馮繩武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全縣唯一的高等國小讀書。第二年陝甘發生大饑荒,全家生活處於極度貧困。同年四五月,飢餓到了實在無法過活的程度,馮繩武往往是早上空著肚子到學校,住校的相好同學相約吃一頓午飯。就在這樣困難的條件下,馮繩武仍然刻苦學習。民國19年,他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考入秦安縣立初級中學。經老師幫助,他在校圖書館兼任管理工作,並代學校刻印講義,以獲得一點微薄的報酬,維持最低的生活。民國23年(1934),馮繩武參加了甘肅省第一屆中學生會考,名列第三名。第二年初,在老師的幫助和資助下,他從秦安徒步8天,行程280公里,到達蘭州,又以第一名考入甘肅學院高中部(蘭大附中的前身),以甲等成績獲得甲等獎學金7元。民國24年,甘肅省第二屆中學生會考,馮繩武考取第三名。民國25年,以公費保送到清華大學地理系讀書,學校按邊疆優待條例錄為特別生。“蘆溝橋事變”後,清華大學遷到昆明,成立西南聯合大學。民國29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地理系地理組,獲地理學士學位。先後在復旦大學史地系任助教,四川江津國立17中學、青木關中大附中高中部地理專業任教。民國34年抗戰勝利後,返回甘肅,任甘肅學院(蘭州大學前身)講師。民國37年,晉升為蘭州大學地理科學系副教授。1952年,再晉升為教授。1949年,兼任蘭州大學校務委員、圖書館主任,並被選為“蘭州市各界人民代表會議”代表;1954年至1966年,兼任地理系區域自然地理教研組主任。他曾是政協甘肅省第二、四、五屆委員,民盟甘肅省第五、六屆常委、顧問,中國地理學會理事,甘肅省地理學會副理事長、顧問,甘肅省文史館館員,《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地理卷西北地區編寫組副組長等職務。1980年以來,先後任教育部高等學校理科地理教材編審委員,蘭州大學自然地理專業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地理學會自然地理專業委員,甘肅省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委員以及《秦安縣誌》顧問、蘭州市地方志編委會學術顧問等。
個人經歷
馮繩武長期從事中國地理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在蘭州大學先後開設《中國自然地理》《中國經濟地理》《中國歷史地理》等多門課程。“中國歷史地理”課是在甘、青、寧、新地區高等院校中首次開設的專門課,當時在全國也是少數。自民國30年開始發表論文,民國33年出版專著,在國家級及省級學術刊物上先後發表區域地理論文50餘篇。主編《甘肅省地圖集》專業總圖16幅(1975年,內部出版),《中國自然地理圖集》自然區劃圖組4幅,正式出版有《甘肅地理概論》《中國自然地理》(高等學校教材)、《中國地理》《南洋地理》等4部專著和譯著。馮繩武治學嚴謹,無據不言。他的科學著述都是經過實際調查取得大量準確資料或根據大量的歷史資料寫成的。他多次在甘、青兩省實地進行調查,不辭辛苦奔波於沙漠、黃土高原以及原始林區,寫出多篇有學術價值的論文。同時還參加一些地、縣的農業區劃和歷史資料的審定編撰。
馮繩武真誠坦率,敢於直言,作風正派,嚴於律己。他在專業學術上從不以權威自居。相反,都能認真聽取別人意見。在擔任省政協委員時,先後提出許多建議,主張投入大量經費發展教育。他當了40多年教授,家中除書籍之外,別無長物。他生活樸素,自奉儉約,保持著艱苦奮鬥的本色,家中僅有的一點積蓄,都用以支援家鄉經濟、文化建設。曾向秦安縣圖書館贈圖書三批,並捐款千元辦教育。他將自己珍藏的“隴上鐵漢”安維峻等人的書畫及一些圖書、歷史時期的中國行政區劃圖複印件等分別贈送給河州、蘭大圖書館及甘肅省文史館收藏。他還為新編《秦安縣誌》提供重要資料,審查一些初稿。
馮繩武知識淵博,歷史、地理、文物考古,無不涉獵,堪稱著名的學者、區域地理學家。他是全國地理科學界一位有影響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