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揚洲,德化縣三班蔡徑人。廈門大學化學系畢業。歷任湖南大學化學系教師,德化瓷廠化驗室主任、計量科科長。陶瓷工程高級工程師。省輕紡工業國家二級資源節約評審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馮揚洲
- 出生地:德化縣三班蔡徑
- 出生日期:民國22年
- 畢業院校:廈門大學
簡介,經歷,
簡介
馮揚洲原名蘇西茂,民國22年(1933年)農曆3月23日生於德化城關寶美一貧苦世代業瓷家庭。同胞兄弟妹10人(1兄5弟3妹),他居第二。生父蘇金氣(字紫明,1907—1970年),為陶瓷工藝名師傅,一生輾轉打工於本村後井、石牌格窯場與西校場省瓷業改良場,勞累終生未得溫飽。因家貧,小西茂4歲時被賣與三班蔡徑馮定居(乳名瓊,1902—1964年)為嗣子,改名揚洲。馮定居一生務農,年屆不惑而無嗣,喜得揚洲,倍加疼愛,竭力培養。他6歲被送入村塾,7歲上城關潯中中心國小,國中畢業後考升永春一中高中部。1958年夏畢業於廈門大學化學系分析專業,分配到長沙湖南大學任教。足年冬到北京大學化學系進修,1960年夏結業回湖南大學開課,講授四年級《儀器分析》專業課。
經歷
馮揚洲的青年時期,可謂“時運事通,平步青雲。”事難預料,湖南大學當時系中央第一機械工業部主辦,原計畫辦為理工科大學,因3年困難時期國民經濟計畫調整後,理科“下馬”,揚洲為此而去向彷徨。1964年適其養父病逝奔喪後返程路過福州,乘機到省聯繫請調福州大學執教。事逢湊巧,當時的省輕工廳研究所陶瓷研究室正欲籌備擴編為省輕工廳德化瓷器研究所,缺乏分析化學專業人才。1965年9月,揚洲適應其急需,被分配於該研究所。在當時情況下,只有絕對服從,毫無迴旋餘地,他無限依戀、惋惜離開高校教職,情不自願勉強到新單位報到,於次年5月隨該所最後一批下遷人員來德化。
回到德化不久,全國隨即掀起那場長達10年災難的“文化大革命”運動。而伴隨這場災難的熊熊烈火,他所學的專業才智也被無辜拋荒。當時被稱為資產階級“臭老九”的他,雖家庭出身農民,也不能倖免而被下放德化瓷廠“勞動改造”。1969年11月又隨機構合併到德化瓷廠,到加工車間挑瓷土、看土碓,到燒成車間裝窯、出窯,到包裝車間包裝、打包,幹著文盲、半文盲也能幹的粗活雜活。但他二話沒說,同其廈大同班老同學、後來任德化瓷廠總工程師的林文啟,與瓷工們一道,挑起沉重的擔子,健步如飛,汗流浹背,壓腫肩膀,壓扁腰椎;裝窯托起一個個數十斤重的匣缽壘成一支支“柱子”,燒成後又卸下一個個燙手的匣缽,取出一件件燙手的瓷器,磨破手皮,燙人筋骨,結成老繭。天天如此,日復一日。有時也曾短期間被抽調下鄉搞中心工作,到楊梅、白葉、雲溪等地去推廣溫室催芽、育卷秧、密植插秧;到縣組織人事部門搞落實幹部政策工作,但都未能與其所學的專業對上口。他心裡無限痛惜,但又無法由已,白白溜走了最寶貴的十數個春秋冬夏,將國家培養、老師教授、自己勤奮苦學6年的大學專業知識拋荒。他面對現實人生,感到無限悵惘、徨惑與委屈。在這期間,於廈門大學、華僑大學任教的他當年的老師、同學聞知這些情況後,深深為之嘆惜,先後來訊欲聘請揚洲到他們學校執教,皆因種種原因而告吹,因之老馮也就未能圓其長期所夢寐以求的、實現其歸隊回高校任教的美夢。隨著時間的推移,20多年過去,老馮已退休多年,而他每每回憶或談及這段往事時,未免仍感到幾分隱隱惋惜與慨嘆!
1970年代末,老馮有幸獲廠某些領導的關注,“半眼相看”,偶爾命他到配方組協助配方,發揮其6年大學所學專業知識的點滴效應,在瓷泥、釉水配方上稍顯身手,遂研製成功4種色釉配方。其中單花釉一項,當時用於生產一批美國訂貨高10公分的“蒜頭、魚尾、冬瓜、四方”4/套小花瓶,比原用白釉生產的產品,其產值、效益即提高一倍以上。這一成果,被寫入該廠(80)德字第006號檔案上報。該產品參加1979年春節縣陶瓷工藝美術創作展覽獲一等獎。
1982年秋,德化瓷廠命他主持籌建化驗室,任主任;旋又成立計量科(含化驗室),被任命為科長。而這時,他已“天命之年”。為了儘量奪回失去的時間,他沒日沒夜,不知疲倦,認真負責,積極工作,發揮他年輕時在大學6年所學的專業才知,對其領導下5位化驗人員進行嚴格的業務培訓,使他們對技術操作一絲不苟,所作出數據精確可靠。老馮常言:“有人笑我笨,笨我得承認;但在專業方面我一定不輸給他人”。這並非誇口,廈門商檢部門曾派行家到德化瓷廠化驗室坐鎮監督其化驗作業,最後評價是:“不慚為‘科班’者手下的門徒!”在他任內,德化瓷廠的化驗、計量工作堪稱全省同行“排頭兵”。1988年3月景德鎮江西省陶瓷科學研究所欲制定《瓷土實物國家標準》,委託全國少數幾家化驗單位協同化驗做出數據,馮揚洲所負責的德化瓷廠化驗室為其中一家。1989年,他親手參與(全國5人)起草《建白高級日用細瓷器標準》,後全國日用陶瓷標準化中心特頒發給成果證書。他又多次代表福建省參加全國陶瓷國家標準審定會,對“陳設藝術瓷器”,“日用陶瓷分類,日用陶瓷名詞術語,日用陶瓷缺陷術語,日用陶瓷驗收、包裝、標誌、運輸、儲存規則標準”的審定。可見,國家及社會同行對其專業知識成就的信賴與評價。
馮揚洲在任內充分發揮其專業技術技能,把好廠化驗、計量關,使其能嚴格控制與保證原材料進廠的質量,控制生產過程中半成品質量的穩定,從而促使該廠產品質量的長期穩定,樹立德化瓷廠在國內同行與國內外市場上的聲譽與地位。
他在瓷釉配方研製方面取得豐碩成果,德化縣陶瓷博物館收藏有其瓷釉產品專櫃。其花釉、鐵紅釉、流動釉、單紋片釉、雙紋片釉、(可控晶核)結晶釉及各種顏色釉等,各具特色。其花釉長安花瓶(寇富平造型設計),1989年國慶40周年參加縣新產品展覽評比再次榮獲三等獎。(可控晶核)結晶釉獲縣1993—1994年度科技進步獎。
馮揚洲在湖南大學任教期間,編寫有高校化學系四年級教材《儀器分析》(下冊)。1985年在德化瓷廠編寫有《冷煤氣站操作規程》,並親自授課培訓技術操作人員,使該廠1987年7月用冷煤氣燒窯試驗一次性成功並正常生產,被評為試驗成功受重獎人員之一。還撰寫有《控制出口瓷器鉛溶出量不超標和原子吸收測定鉛溶出量的方法》、《溫度測量裝置》等文章多篇,其《溫度測量裝置》一文刊於《中國計量》1987年第5期。
馮揚洲於1990年2月經省工程技術人員輕紡專業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評定為“陶瓷工程高級工程師”,1991年3月,省輕工廳聘請為“輕紡工業國家二級資源節約評審員”。
馮揚洲於1993年5月退休。退休後,於1994年創辦“二馬陶瓷研究所”,繼續於色釉配方研究與推向市場,為德化瓷業繼續作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