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1935年生於哈爾濱市抗日救國的革命家庭。1947年至1949年於黑龍江省賓縣國營紡織廠當紡綻工人,支援了解放戰爭。組織眾健康成長考試,決定離廠讀書。1955年農安一中畢業,後擔任國小教師,1959年畢業於四平師專中文科,後一直在企業工會和職業教育科任教工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馮振平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哈爾濱市
- 出生日期:1935年
助理研究員,北京通州區漷縣鎮軍莊村村民,
助理研究員
馮振平 男,1935年生於哈爾濱市抗日救國的革命家庭。1947年至1949年於黑龍江省賓縣國營紡織廠當紡綻工人,支援了解放戰爭。組織眾健康成長考試,決定離廠讀書。1955年農安一中畢業,後擔任國小教師,1959年畢業於四平師專中文科,後一直在企業工會和職業教育科任教工作。助理研究員。1985年至1989年為企業編修史志,任副主編、編輯,後仍為提高企業和職工素質和“一、五”普法工作負責組織和任教工作,曾獲得長春市建築材料工作管理局1992年、1993年題為《先培訓、後就業、先培訓、後上崗是提高職工隊伍素質的重要一環》、《當前職工教育核心是提高市場經濟意識》兩篇論文優秀獎。
北京通州區漷縣鎮軍莊村村民
馮振平,女,38歲,民眾,北京通州區漷縣鎮軍莊村村民。
馮振平是漷縣鎮軍莊村一名普普通通的家庭婦女。一九九一年九月與丈夫結婚,她的婚姻意味著幸福的開始,也意味著責任與義務的開始,更意味著她對這個家奉獻的開始。
婚後的家庭是一個大家庭,公公婆婆年勢已高,婆婆體弱多病,公公患有心臟病,兩個大伯子,一個因受刺激為精神病患者;另一個因出車禍而導致身體傷殘。兩個人也都需要照顧。兩個姐姐都已出嫁,其丈夫是家裡最小的兒子,家庭所有負擔就都放在了馮振平夫妻身上。對於新婚燕爾的她,沒有其他新婚夫婦的親親熱熱,從進門的第一天開始,就開始把自己融入到這個大家庭中,伺候公公婆婆、照顧兩個大伯子、洗衣做飯、料理整個家務;自己還要上班。當時的她也曾經有過困惑,這難道就是自己追求的幸福嗎?想想自己婚前在家也是父母眼中的嬌閨女,上班是一名國小代課教師,下班後母親做好飯等她,雖談不上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但也活的輕鬆自在。想到這些不覺感到有些委屈可是當她看到自己的丈夫,所有的委屈就辦成了一種責任,她深知愛自己的丈夫就要愛她的一切,既然人生中做出了選擇,就應該毫無怨言地去承擔一切、奉獻一切。
婚後的前二年,她在緊張的工作、繁忙與勞累的家務中可以說順利地度過了。到了一九九三年,隨著她的兒子——楊家樂的呱呱墜地,生活的重擔都壓在他的身上。它既要帶孩子又要上班還要照顧老人,平常好吃的緊著老人和孩子,她自己卻捨不得吃,工作、生活的壓力使她逐漸消瘦了。可他從沒有因此消沉過。誰知命運好像非要捉弄人似的,二○○○年的六月正是農村的麥收季節,她白天上班、下班後還要去地里忙著收麥子;可這時候婆婆突然病了,大小便失禁,生活不能自理,急忙找鄰居幫忙去醫院,經檢查得知婆婆得了老年痴呆症。這可真是屋漏偏逢連陰雨呀!
本來家裡的事兒就夠多的了,婆婆得病後總也不閒著,到處去,可一出去就不認識家,馮振平從那時候起就沒吃過一頓踏實飯,記得三月份的一天,正式初春,天氣還很冷,中午下班剛到家,公公就告訴她婆婆找不到了,她二話沒說,騎上腳踏車就滿街找。由於找的次數多了,村里人一看我大中午的騎腳踏車滿街溜,就知道他在乾什麼呢。找遍了村裡的每一個角落,還是沒找到,天天漸漸的黑了,街坊四鄰都來幫忙樂,到地里找的、到附近村去找的。真是能找的地方都去了,由於天冷路黑,鄰居們結伴,拿著手電筒,真是深一腳淺一腳,10點多鐘還在漆黑的地里找著她的婆婆,直到晚上十一點多鐘,相鄰南屯村的一位好心人打聽著把她婆婆送回來了,鄰居們才相互回來去休息。感激的話說了不計其數,大夥也為老太太有這樣一個兒媳婦感到高興。村里人都了解她家的情況,她婆婆只要出去了,街坊四鄰就幫著給看著,到遠處去,就替他們把老人拉回來。到後來只要她婆婆一往村口去,不管大人小孩就會很快有人來報信,老太太也從此沒有走失過。在她看來剩下的洗涮就不在話下了。冬天幾乎天天給婆婆洗燙棉衣棉褲,到了春天,天氣也暖和了,她經常給婆婆洗澡,鄰居看到了說:“上了一天的班,回來還得給老太太洗澡、洗衣,還要給全家人做飯,多辛苦呀!”他聽後,只是一笑說:“這不都是我應該做的嗎?誰還沒個老”。鄰居們聽了都向她投去讚許的目光,村裡的人誰提到馮振平都挑大拇指,“瞧人家的兒媳婦對待公婆就像自己的親爹媽,對大伯子就像自己的親哥哥,人家老楊家哪輩子修來的福份娶了這麽一個好媳婦!”
歲月就在這樣的忙碌中度過,馮振平一邊上班、一邊照顧老年痴呆症的婆婆和上了年紀的公公、一邊料理兩個生活需要照顧的大伯子、一邊還要養育自己的孩子和完成繁忙的家務勞動,節假日也從來沒休息過,雖然很累但她活的非常充實,她認為自己過得挺幸福,因為她有一個別人沒有的大家庭,重要的是她有丈夫的理解。二○○二年的五月她婆婆由於突然增添了心臟病而去世了,現在的她更竭盡全力照顧好公公和兩個大伯子,使公公幸福的安度晚年,讓兩個大伯子更加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她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獻給了這個家。
馮振平是一名新時代的女性,但她卻秉承著中國婦女的傳統美德,她既是父母的好女兒,也是公婆的好兒媳、大伯子的好弟妹,她既是丈夫的好妻子,更是孩子好媽媽,她在平凡的家庭生活中默默的奉獻,也在默默的奉獻中體驗著幸福。
馮振平是漷縣鎮軍莊村一名普普通通的家庭婦女。一九九一年九月與丈夫結婚,她的婚姻意味著幸福的開始,也意味著責任與義務的開始,更意味著她對這個家奉獻的開始。
婚後的家庭是一個大家庭,公公婆婆年勢已高,婆婆體弱多病,公公患有心臟病,兩個大伯子,一個因受刺激為精神病患者;另一個因出車禍而導致身體傷殘。兩個人也都需要照顧。兩個姐姐都已出嫁,其丈夫是家裡最小的兒子,家庭所有負擔就都放在了馮振平夫妻身上。對於新婚燕爾的她,沒有其他新婚夫婦的親親熱熱,從進門的第一天開始,就開始把自己融入到這個大家庭中,伺候公公婆婆、照顧兩個大伯子、洗衣做飯、料理整個家務;自己還要上班。當時的她也曾經有過困惑,這難道就是自己追求的幸福嗎?想想自己婚前在家也是父母眼中的嬌閨女,上班是一名國小代課教師,下班後母親做好飯等她,雖談不上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但也活的輕鬆自在。想到這些不覺感到有些委屈可是當她看到自己的丈夫,所有的委屈就辦成了一種責任,她深知愛自己的丈夫就要愛她的一切,既然人生中做出了選擇,就應該毫無怨言地去承擔一切、奉獻一切。
婚後的前二年,她在緊張的工作、繁忙與勞累的家務中可以說順利地度過了。到了一九九三年,隨著她的兒子——楊家樂的呱呱墜地,生活的重擔都壓在他的身上。它既要帶孩子又要上班還要照顧老人,平常好吃的緊著老人和孩子,她自己卻捨不得吃,工作、生活的壓力使她逐漸消瘦了。可他從沒有因此消沉過。誰知命運好像非要捉弄人似的,二○○○年的六月正是農村的麥收季節,她白天上班、下班後還要去地里忙著收麥子;可這時候婆婆突然病了,大小便失禁,生活不能自理,急忙找鄰居幫忙去醫院,經檢查得知婆婆得了老年痴呆症。這可真是屋漏偏逢連陰雨呀!
本來家裡的事兒就夠多的了,婆婆得病後總也不閒著,到處去,可一出去就不認識家,馮振平從那時候起就沒吃過一頓踏實飯,記得三月份的一天,正式初春,天氣還很冷,中午下班剛到家,公公就告訴她婆婆找不到了,她二話沒說,騎上腳踏車就滿街找。由於找的次數多了,村里人一看我大中午的騎腳踏車滿街溜,就知道他在乾什麼呢。找遍了村裡的每一個角落,還是沒找到,天天漸漸的黑了,街坊四鄰都來幫忙樂,到地里找的、到附近村去找的。真是能找的地方都去了,由於天冷路黑,鄰居們結伴,拿著手電筒,真是深一腳淺一腳,10點多鐘還在漆黑的地里找著她的婆婆,直到晚上十一點多鐘,相鄰南屯村的一位好心人打聽著把她婆婆送回來了,鄰居們才相互回來去休息。感激的話說了不計其數,大夥也為老太太有這樣一個兒媳婦感到高興。村里人都了解她家的情況,她婆婆只要出去了,街坊四鄰就幫著給看著,到遠處去,就替他們把老人拉回來。到後來只要她婆婆一往村口去,不管大人小孩就會很快有人來報信,老太太也從此沒有走失過。在她看來剩下的洗涮就不在話下了。冬天幾乎天天給婆婆洗燙棉衣棉褲,到了春天,天氣也暖和了,她經常給婆婆洗澡,鄰居看到了說:“上了一天的班,回來還得給老太太洗澡、洗衣,還要給全家人做飯,多辛苦呀!”他聽後,只是一笑說:“這不都是我應該做的嗎?誰還沒個老”。鄰居們聽了都向她投去讚許的目光,村裡的人誰提到馮振平都挑大拇指,“瞧人家的兒媳婦對待公婆就像自己的親爹媽,對大伯子就像自己的親哥哥,人家老楊家哪輩子修來的福份娶了這麽一個好媳婦!”
歲月就在這樣的忙碌中度過,馮振平一邊上班、一邊照顧老年痴呆症的婆婆和上了年紀的公公、一邊料理兩個生活需要照顧的大伯子、一邊還要養育自己的孩子和完成繁忙的家務勞動,節假日也從來沒休息過,雖然很累但她活的非常充實,她認為自己過得挺幸福,因為她有一個別人沒有的大家庭,重要的是她有丈夫的理解。二○○二年的五月她婆婆由於突然增添了心臟病而去世了,現在的她更竭盡全力照顧好公公和兩個大伯子,使公公幸福的安度晚年,讓兩個大伯子更加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她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獻給了這個家。
馮振平是一名新時代的女性,但她卻秉承著中國婦女的傳統美德,她既是父母的好女兒,也是公婆的好兒媳、大伯子的好弟妹,她既是丈夫的好妻子,更是孩子好媽媽,她在平凡的家庭生活中默默的奉獻,也在默默的奉獻中體驗著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