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忠民(山東藝術學院設計學院副教授)

馮忠民(山東藝術學院設計學院副教授)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馮忠民,男,山東藝術學院設計學院副教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馮忠民
  • 國籍中國
  • 畢業院校:山東師範大學
  • 職稱:山東藝術學院設計學院副教授
人物經歷,社會任職,學術成果,

人物經歷

1991年 畢業於山東師範大學美術系,同年任教臨沂師範學院美術系
1992年 西南師範大學油畫助教班進修
1995年 中央工藝美術學院裝飾雕塑專業進修
2007年 研究生畢業於山東藝術學院陶藝與公共藝術研究方向,獲碩士學位,並同年留校任教。

社會任職

山東藝術學院工藝美術系副教授,古代藝術品修復與保護方向碩士研究生導師。
中國美術家協會山東陶瓷藝術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

學術成果

古代藝術品修復與保護工坊
古代藝術品修復與保護工坊成立於2014年秋,由設計學院副教授馮忠民老師主持,主持人山東藝術學院古代藝術品修復與保護研究方向碩士研究生導師,具有20年的陶瓷創作、古代陶瓷考古及修復的工作經驗。工坊面積90餘平方米,集古陶瓷、青銅器、玉石器、古建築修復與保護、藝術創作、教育教學和文化交流等功能於一體,並與多家文化企業合作,為工坊提供了大量的高標準古陶瓷標本及各類待修文物。自成立之初,就將傳播中國古代藝術品修復技藝、培養新時代的修復人才作為發展的目標。引入時代思潮,在傳承傳統技藝的同時不斷創新。
傳統文化造物理念是工坊藝術創作的重要脈絡,技術創新是工坊推動古代藝術品修復發展的新道路。工坊主持人多年的傳統陶瓷製作研究及古陶瓷、青銅器複製經驗,讓工坊處在技術研究領域的最前沿,在繼承傳統修復技法之上,又開拓出多個 突破傳統的技術新方向。同時,為配合山東藝術學院工藝美術專業的教學需要,中國古代藝術品不同材質的修復技藝將作為工坊另一個開發重點,將殘損的古代藝術品進行神形兼備的藝術再創造。恢復它在中國文化領域中的原有價值。古代藝術品的複製和做舊工藝也是目前工坊科研創作的主要內容。這些新技術研究,奠定了古代藝術品修復與保護工坊研究的基礎。
在古陶瓷修復技藝方面,古代藝術品修復與保護工坊立足於繼承和弘揚中國傳統陶瓷文化精髓,通過對東方造物的挖掘和研究,在繼承傳統陶瓷文化的基礎上達到一種創新。在沿襲傳統陶瓷文化的同時與現代陶藝及綜合材料研究共同發展,創作出更多新穎的藝術模式。從多方面探索開拓傳統陶瓷文化發展的新路徑,使傳統工藝與現代藝術相融合,讓舊的工藝手法在新的藝術形式中找到結合點,與當下的社會生活產生關聯性,在業內形成高端的文化產業鏈。工坊承擔著傳承傳統陶瓷文化的責任和義務,通過相關的學術古陶瓷修復交流平台及展覽活動,探索更深更廣的研究途徑。
工坊主要由馮忠民副教授主持,另有兩名修復技藝嫻熟的助手協助管理,並引進省文物修復中心青銅器修復專家入駐工坊。一方面,工坊是進行教學科研、學術創作的機構,從事學術研究,是本科生、研究生實訓教學的場所,也是社會項目實踐、公共藝術創作的基地。另一方面,工坊為藝術家們提供免費的交流平台,從事藝術品修復、藝術論壇、專業性展覽等。而且,工坊內配備齊全,承擔了社會藝術愛好者的人才培訓教學工作,及其他學校交流生的培訓實習工作。
其他主要科研成果
2004年 赴韓國參加世界陶藝大會
2004年 參加煙臺陶藝邀請展
2007年至今在各藝術類專業期刊發表《龍山黑陶初探》,《莒南薛家窯》,《羅莊湖西涯》,《山東東平湖出土瓷片簡析——從宋代捶丸看絞胎工藝》,《平行與交融——中國陶瓷琉璃的發展軌跡》,《淺析中國陶瓷發展史中窯爐改造的作用》等6篇論文,並發表作品20餘次。
2008年 成立個人陶藝工作室
2009年 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基金項目—《淄博民窯藝術研究》課題組成員。
2010年 參加中國青年陶藝雙年展
2010年11月參加中國陶瓷工業學會陶瓷創新評比展
2011年9月參加中國美術家協會陶藝委員會“界尚”陶藝實驗邀請展
2011年9月參加山東省文聯舉辦的“山東首屆陶藝展”,並獲金獎
2012年 參加由中國陶瓷工業協會和中國日用琉璃協會主辦的“博山杯”中國陶瓷琉璃藝術大獎賽,獲金獎。
2013年10月參加第二屆中國美術家協會陶藝委員會“界尚”陶藝實驗邀請展
2013年 中國第十屆藝術節作品《中國畫意系列之幽谷》山東選區銅獎
2014年 第十二屆全國美術作品展入選作品《觀滄海》
2014年 山東省藝術科學重點科研課題:《山東史前白陶製作及燒成工藝研究》項目負責人
2014年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項目省級科研項目:《濟南市長清區木魚石類土質制陶研究》山東省科技發展計畫項目負責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