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德情感三度說即馮特的情緒三維理論。 該理論認為:情緒是由三個維度組成的,即愉快-不愉快;激動-平靜;緊張-鬆弛。每一種具體情緒分布在三個維度的兩極之間不同的位置上。馮特的情緒三維理論為之後的情緒模式理論的提出奠定了基礎。該理論是馮特於1896年提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馮德情感三度說
- 外文名:tri-dimensional theory of feeling
- 學科:普通心理學
- 領域:情緒體驗
提出者簡介,情感三度說具體內容,
提出者簡介
威廉·馮特(Wilhelm Wundt,1832年8月16日—1920年8月31日),德國生理學家、心理學家、哲學家,被公認為是實驗心理學之父。他於1879年在萊比錫大學創立世界上第一個專門研究心理學的實驗室,這被認為是心理學成為一門獨立學科的標誌。他學識淵博,著述甚豐,一生作品達540餘篇,研究領域涉及哲學、心理學、生理學、物理學、邏輯學、語言學、倫理學、宗教等。
主要著作:
《對感官知覺理論的貢獻》(1862)
在這本書中,馮特首次提出了“實驗心理學”的概念。這部書和費希納的《心理物理學綱要》一起常被認為促使了新心理學(即實驗心理學)的誕生。
《關於人類和動物心靈的講演錄》(1863)
這本著作是馮特的新心理學系統構想初步成型的著作。這本書中論述了許多實驗心理學家多年來注意的問題。此書在馮特去世後還被重印,並被譯為英文出版。
《生理心理學原理》(1874)
《心理學大綱》(1896)
馮特在書中提出了“感情三度說”理論,引發了大量的實驗研究。
《語言史與語言心理學》(1901)
《民族心理學》(1900-1920)
情感三度說具體內容
馮特認為一切心理現象都是由心理元素構成的。對心理元素的分析是心理學首先要回答的問題。
在他看來,心理複合體是心理元素的聯合;心理元素是不可再分的心理結構的單位,它包括感覺和感情兩個方面。馮特指出,感覺(sensation)是心理元素的基本單位,呈現人的經驗的客觀內容。而感情(feeling)顯示人的經驗的主觀內容,是感覺元素的主觀補充。馮特認為,感覺和感情是相互聯繫的,簡單的情感是伴隨著感覺產生的。
馮特認為,感情不能只用愉快和不愉快進行說明,而需要從三個維度進行描述才更準確,即:(一)愉快—不愉快;(二)緊張—鬆弛;(三)興奮—沉靜。該理論的提出為情緒的維度理論打下了基礎。
在理論中,激動與平靜為情緒的激動性,激動具體指一種強烈的,外顯的的情緒狀態,一般是由重要的事件引起;而平靜則是一種平穩安靜的情緒狀態,是人們正常生活,學習,工作時的基本狀態。
而緊張與輕鬆是情緒的另外兩級。人們情緒的緊張程度決定於面對情境的緊迫性,個體心理準備狀態以及應變能力。如果情境比較複雜,個體心理準備不足且應變能力較差,則容易產生緊張的情緒;反之,則會感到輕鬆。
對於愉快與不愉快則會影響人的活力狀態,在機體感到愉快的情緒時,往往是一種積極的情緒,可以提高人的活力,而當機體感到不愉快時,它所產生的消極情緒則會降低人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