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啟聰,(1914年1月18日-1994年6月7日),字伯曼。廣東番禺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馮啟聰
- 出生地:廣東番禺
- 出生日期:1914年1月18日
- 逝世日期:1994年6月7日
人物簡介,八六海戰,
人物簡介
海軍軍校第十九期、國防大學第一期畢業。曾任國民黨政府粵桂江防總隊水雷隊隊長、“太平洋”艦艦長。1949年到台灣後,歷任台灣海軍第二軍區司令,登入艦隊司令,兩棲部隊司令,海軍副總司令、總司令(1965.9-1970.6),聯合作戰訓練部主任(1970年7月-1972年7月19日),“國防部”副部長(1972年7月19日-1978年5月20日),“總統府”參軍長(1978年5月20日-1981年12月1日)、總統府戰略顧問(1981年12月1日-1985年8月1日) ,總統府國策顧問(1985年8月1日-1994年6月7日)。
八六海戰
1965年7月,台灣當局為配合反攻大陸的“國光計畫”的制訂,指示海軍派軍艦,運送特別情報隊,對大陸東山島周圍目標進行突擊,企圖摧毀解放軍雷達,捕捉俘虜,獲取情報。此計畫被命名為“海嘯一號”。
“海嘯一號”任務由國防部下達,台灣海軍專門成立了由10人組成的督導組,負責協調。督導組組長為台灣海軍副總司令馮啟聰中將。1965年7月30日,馮啟聰決定派太康號和章江號軍艦,組成海嘯特遣支隊,由巡防第二艦隊司令胡嘉恆少將擔任指揮官。
太康號是一艘標準排水量為1150噸的護航驅逐艦,總體火力較強。章江號總體火力較弱。兩艦組成特遣支隊意在取長補短。然而,由於太康號意外出現故障,而臨時以劍門號代替。
太康號是一艘標準排水量為1150噸的護航驅逐艦,總體火力較強。章江號總體火力較弱。兩艦組成特遣支隊意在取長補短。然而,由於太康號意外出現故障,而臨時以劍門號代替。
可是,太康號在1965年7月底赴馬祖海域執行任務時,聲吶音鼓護罩不慎被撞壞,美國顧問團認定此艦需要維修。馮啟聰立即決定,讓標準排水量為890噸的巡邏艦劍門號接替太康號執行“海嘯一號”計畫。
1965年8月5日清晨六點,台灣海軍劍門和章江軍艦,緩緩地駛出左營軍港。艦上官兵並不知道他們即將面臨一場海上惡戰。
特遣任務支隊橫渡海峽的路線,模擬著由高雄往香港的貨輪航線。原本行動應極機密,但劍門和章江尚未跨越海峽中線,即已遭中共設於廈門口外的青山雷達站釘梢。
1965年8月5日15時12分,台灣方面截獲了解放軍青山雷達站發出的三次報告,報告稱“發現不明目標,可能是美國軍艦”。計畫督導組判斷,特遣支隊儘管沒有被確認是台灣軍艦,但已引起中共軍隊的高度關注,於是立即電告胡嘉恆,可胡並未作出反應。
1965年8月6日0時30分,台灣通信站再次監聽到解放軍雷達站的報告,稱目標為台灣海軍的劍門號和章江號。1時50分,劍門號報告,已與解放軍的魚雷快艇交火。海戰打響後,在解放軍的魚雷快艇攻擊下,章江號及劍門號先後被擊沉。
多位台海軍將領在回憶中都提到,馮啟聰在率督導組南下左營之前,曾指示一名督導官通知空軍總司令部的擎天作業室,希望空軍能適時配合。然而,當1965年8月6日海戰打響後,空軍竟聲稱不知道“海嘯一號”計畫。兩個多小時後,他們才匆忙派飛機增援,可為時已晚,兩戰艦已被擊沉,蹤影全無。
海戰發生後,台灣島內的報紙連續三天以頭號新聞刊登海戰經過,使海軍總司令劉廣凱感到巨大壓力。1965年8月11日,剛接任海軍總司令五個多月的劉廣凱黯然下台。馮啟聰不久出任海軍總司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