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先家

馮先家

馮先家,男,漢族,1964年11月生,中共黨員,大學學歷,現任山東省青州市王墳鎮侯王村黨支部書記。黨齡:28年。

侯王村有303戶,1017口人,其中60歲以上的老人有113人。自他任支部書記十幾年來,始終堅持以文化建設引領村莊發展、村級和諧、村民富裕,探索出了一條“文化興村”之路。這個偏遠的山村先後榮獲“全國文明村”、“山東省文明村”、“山東省孝文化教育基地”等稱號;馮先家也先後被評為“第四屆中華十大孝親敬老楷模”、“當代中華十大慈孝人物”、“濰坊市勞動模範”、“濰坊市優秀基層黨組織書記”;今年4月又被評為全國“孝老愛親好人”,榮登“中國好人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馮先家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964
簡介,以孝服人,文化興村,文明富民,

簡介

馮先家,男,漢族,1964年11月生,中共黨員,大學學歷,現任山東省青州市王墳鎮侯王村黨支部書記。黨齡:28年。

以孝服人

“老百姓就認這個理兒”
馮書記看望村里老人馮書記看望村里老人
1998年11月,馮先家當選侯王村黨支部書記。他憋著一股勁想帶領村民發家致富。不想剛上任幾天,卻被村里接二連三不孝敬老人的事“纏住了”。村里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一直跟著女兒生活,與入贅女婿有點矛盾。有天早晨因一件小事,女婿把老人趕出了家門。這件事雖然最後圓滿解決了,但卻對馮先家觸動很大:如果村風不正,村民連孝敬老人、善待父母都做不到,村莊怎么能發展?他一下子抓住了解決問題的“牛鼻子”。
“清官難斷家務事”,像孝敬老人這樣的事,很難有個標準,但馮先家還是劃出了“硬槓槓”。這是一份侯王村村民簽訂的《家庭贍養協定》:60歲以上老人與子女分居的,子女每年供應老人口糧600斤(其中細糧占80%);每月給老人50元零花錢;讓老人住向陽的正房,且居住面積不少於15平方米;冬天,老人必須有火爐取暖,保證供煤不少於1500斤;夏天,必須有一台電扇或空調;每年為老人置辦3身衣服,有單有棉……
這份看似簡單的“贍養協定”,被村民親切地稱為“孝老法典”。有了這個“框框”,村裡的老人心裡有了底兒,子女們心裡也有了“標準”,因贍養老人而發生的家庭矛盾越來越少了。馮先家說:“孝老敬親是天經地義的事兒。我們這么做真正觸及了村民們的心靈深處,老百姓就認這個理兒!”一孝引來村風正,各項工作也逐漸走上了正規。

文化興村

“讓人人獻出一顆孝心”
“要讓孝老敬親成為一種文化。”馮先家開始探索文化興村、文明富民的路子。村黨支部印發了《致全體村民的一封信》,從“知孝、倡孝、督孝、評孝、傳孝”5個方面弘揚“孝老敬親”美德。村黨支部積極為老人辦實事:免費為60歲以上的老人繳納農村合作醫療;免費為70歲以上的老人安裝電話;向“空巢老人”發放“便民服務卡”,及時提供生活保障服務;每逢老人過生日,春節、中秋節、老人節等重大節日,村幹部都專門給老人送去慰問品……
發放慰問品發放慰問品
2008年冬天,村里為70歲以上老人每人送了一件棉大衣。王存正老人也領到了一件,他無論走到哪兒都穿著,逢人便說:“俺村可是全國有名的‘孝老村’,這件棉大衣穿起來真暖和!”村里還專門設定了“敬老監督台”,村委會每季度採取座談、入戶、家訪等方式了解村民孝老情況,年底對 “贍養協定”落實情況進行總評,經村民代表會議投票評選出10個“孝敬父母好兒女”、10個“孝敬公婆好兒媳”和10個“和諧家庭”。村“兩委”敲鑼打鼓地送喜報、發獎牌,大張旗鼓地表彰獎勵。
文化廣場是侯王村最醒目的建築,是村集體投資45萬元建設的。廣場上設有“孝文化”警句格言、“二十四孝”、“孝文化長廊”、“弟子規”、“中國當代偉人孝德榜”等內容,村里還建起了“農家書屋”、“遠教站”等文化活動場所,村民在休閒的同時就能受到文化教育。從2008年開始,侯王村連續舉辦了三屆 “孝文化藝術節”。2010年4月28日,全國各地的孝文化專家和學者出席了在侯王村舉辦的中華“以孝治村”研討會,對侯王村的做法進行了研討。馮先家說:“留住了老人和孩子,就穩住了年輕人的心,農村的根也就扎的實,也就解決了偏遠山區‘空心村’問題。”

文明富民

“讓山里人過上和城裡人一樣的生活”
侯王村孝文化廣場侯王村孝文化廣場
侯王村的孝文化影響範圍越來越廣,王墳鎮黨委以侯王村為中心,與鄰近的董王村、沙嶺村組建聯合黨支部,帶動周邊村莊共同富裕。
馮先家首先啟動了“土地流轉”。經過多方徵求意見,最終確定:村集體根據歷年畝均糧食產量及當年糧食價格,確定當年每畝地的基本租金,集約租種村民的土地,然後再對外招商發包或由合作社經營管理,用來種植旱菜、發展優質果樹。這樣一來,村民、集體都增加了收入。
目前,侯王村868畝土地,有600多畝進行了流轉。村里建起了320畝的有機農業示範園,與山東農業大學、山東科技大學合作,建立起了產學研一體的實驗基地,成立了旱菜合作社、果蔬合作社,註冊了自己的商標。有機農業、優質果品、果品加工成為侯王村發展經濟的“三駕馬車”。為方便農民銷售蔬菜,村里建起了大型農貿市場,輻射帶動了周邊30多個村莊。去年,全村人均收入超過1萬元,今年有望突破1.2萬元。
“讓山里人過上和城裡人一樣的生活”,這是馮先家擔任支部書記後的最大夢想。如今的侯王村大街小巷全部硬化,修建了12公里環山路,村容乾淨整潔;新打深井2眼,新上變壓器2台,家家戶戶用上了自來水、沼氣池、太陽能,安裝了數位電視。村里還建起了辦公樓、幼稚園、少年宮、老年活動中心、殘疾人安置中心和三個文化活動廣場。
2002年老人節,侯王村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表彰大會。“十佳孝敬父母好兒女”、“十佳孝敬公婆好兒媳”、“十佳和諧家庭”新鮮出爐,台上戴紅花、領獎牌、發喜帖,台下讚嘆聲不斷……從不孝到孝順,再到“孝中選優”,馮先家推行的“以孝治村”結出了累累碩果。
“村風正了,民心齊了,乾什麼事也就一順百順”,馮先家如是說。昔日偏僻落後的小山村,如今是富裕文明的新農村。一條條幹淨整潔的硬化街道,一棟棟整齊氣派的社區居民樓,一排排嶄新光亮的太陽能路燈,馮先家帶領“侯王人”實現了祖祖輩輩幾代人想都不敢想的事。“讓山里人過上和城裡人一樣的生活”,這一直是馮先家擔任支部書記最大的夢想。
“讓孝心深入民心,以孝心凝聚人心;以‘孝文化’提升文明,用‘孝文化’促進和諧”,這是馮先家常念的“以孝治村經”。13年來,他堅持“以孝治村”,以文化引領村莊和諧發展,走出了一條“文化興村”之路。
而馮先家,當地的老百姓稱他“山裡的好支書”、“老人們的好兒子”。
讓孝心深入民心,以孝心凝聚人心;以“孝文化”提升文明,用“孝文化”促進和諧。按照六中全會精神,侯王村正在踐行文化興村,深入創先爭優,建設富裕、和諧、幸福新農村!
敬老楷模敬老楷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