馭海史話/海洋大視野科普文叢

馭海史話/海洋大視野科普文叢

《馭海史話(人海和諧共生之路)》(作者王靜)講述了人類與海洋過去和現在的聯繫,主要闡述了人類對海洋生命及棲息地造成的各種影響。《馭海史話(人海和諧共生之路)》包括大氣和海洋的污染以及商業性的捕魚等,導致瀕臨滅絕的海洋生物種類不斷增加,使得巨大的海洋資源被人為地破壞。書中呼籲人類與海洋應該健康和諧共處,保護這個看似強大實則脆弱的海洋環境。

基本介紹

  • 書名:馭海史話/海洋大視野科普文叢
  • 出版社: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
  • 頁數:196頁
  • 開本:16
  • 品牌:河北科學技術
  • 作者:王靜
  • 出版日期:2013年9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37562156
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作者簡介

安徽蕪湖人,2011年畢業於安徽新華學院,曾從事教學工作2年。學上學位,愛好寫作,發表過《讓歌聲在學生心中飛揚》《教學隨感三則》等學術論文近10篇。自2012年起一直從事圖書編輯工作。參與編輯的圖書有:《生命之水在哪裡》《人類:不要最後一個出局》《別讓它們離開我們》等。

圖書目錄

第一章 源遠流長的人海文化
四方涌動眾海神
中外都有美人魚
海神之家——海洋的來歷
海洋是生命成長的搖籃
古人類進化史上的“海猿說”
人體的海洋印記
字字句句人與海
詩為海狂
獻給海洋的音樂讚歌
有愛有恨故事中
第二章 和諧人海——“吃”的底線
海洋產品知多少
未來的仿生海洋食品
豐盛的糧倉和菜籃子
開闢藍色農牧場
藍色保健箱
流行食品——磷蝦
魚中珍品——美味加吉魚
快樂健康——有“貝”無患
海藻美容瘦身的奧秘
走和諧人海之路
第三章 海洋的予與求——人、能源、環境
大海賜給的生命之泉
動力轉換——智慧的駕馭
海底的“工業血液”
大海的結殼——人類的寶貝
源源溴素海中來
大海的饋贈——“可燃冰”
海底噴溢熱液流體
取之不盡的海洋能源
石油污染——海洋的悲傷與憤怒
由石油泄漏引發的思考
人海和諧遭遇嚴峻的挑戰
海洋會吞噬人類嗎
第四章 和諧人海面面現
最早的人海共生之路一渤海國與貝丘
中國人海和諧的傳承文化
人海和諧的延伸——媽祖
空間上的分享——海上工廠
人海新和諧——海洋運動與旅遊
獻給海洋的盛會——海洋節日
與海洋動物的和諧——向海豚學習
海洋文明的未來走向
人類對海洋的探索
我國的海洋文明史
海底是人類的未來家園
第五章 和諧人海趣聞
海龜的故事
海上探珠
犼龍相鬥
大箭鴉和小令旗
秦皇人海
安期島的故事
乾隆皇帝與“海龍湯”
龍珠
人生百歲,只慶有餘
不一樣的漁家喪俗
別具一格的海島民俗文化
魚汛諺語創豐收
漁歌漁謠唱響生活之宏歌
民間表演藝術
國旗國徽與海洋
海洋與十二生肖
豐富多彩的海龍王祭祀活動

文摘

大約在38億年前,地球在岩漿噴發、暴雨傾盆的劇痛中,在咆哮的海洋中,分娩出了最初的生命。生命在海洋里蔓延開來,它們爬上正在形成的陸地,又隨著昆蟲、、鳥類飛上天空。生命的歷史經歷了地殼的緩慢變化和激烈動盪。它的生成離不開海洋和陸地的形成、地殼的隆起以及地形的侵蝕。有時,地理、氣候、生態和遺傳方面某些微小的變化也會對生命整體進程產生連鎖反應。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沒有水就沒有生命。水在組成生物體中,按重量講是占首位的。水參與了生命物質的構成,水是良好的溶劑,除少數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之外,大部分物質都溶解於水。而表現生命特徵的各種新陳代謝過程,如吸收、排泄及一切生物化學反應,都需要在水溶液中才能進行。
1953年,美國芝加哥大學的尤里·米勒突發奇想,在燒瓶里加滿氨、甲烷、氫和沸水的混合物,然後,再加上高壓電力,讓燒瓶里產生耀眼電光,噼里啪啦的聲音,以便模擬出大氣放電對原始海洋的轟擊,產生形成生命的最初的有機物質,從而奠立了生命來源於海洋的現代研究基礎。
到了現代,許多研究者認為,米勒的實驗有些譁眾取寵,它並沒有真正再現生命形成年代的實際環境。這個理論最有力證據是地質學家的最新發現。他們從澳大利亞和南非的35億年前的岩石中,發現了古老的菌類。哈佛大學古生物學家安德魯·科諾爾說,化石中這些菌類,與今天的標本相差無幾。所以生命一定是在35億年前形成的。然而,在35億年前,大氣中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和氮,而非甲烷和氨。“氨和甲烷在大氣中從來沒有占過優勢”賓州大學的大氣科學家詹姆士·卡斯汀如是說。雷電也不再作為催化劑,據他認為,生命是在冰櫃里形成的,不是在沸騰的大鍋里誕生的。
40億年前,太陽比現在弱30%,地球上被這樣蒼白的陽光照射,海洋就會結冰,冰面雖然把大部分陽光反射掉,但卻保證了冰面以下不再冰結。早期與生命有關的化學反應,可以在冰層下面的水中發生。每隔數百萬年,就有一顆小行星或其他天體撞擊地球,使冰融化。冰下層的生物才能重見天日。這個“冰櫃說”的優點在於,當嬌嫩的生命正在形成時,冰層為其提供一個厚厚的保護層。另外,比較寒凍的環境也可以保證初生的有機分子活得長久一些。至於哪種說法更科學,可能還要一段時間的研究。
自從原始生命在海洋中誕生之後,荒涼死寂的地球別開生面,成了宇宙間的一顆明珠。但是,地球上的那些極簡單的原始生命,發展成為今日“萬類霜天競自由”的生物界,經過了漫長的坎坷歷程。海洋不僅孕育了原始生命,並且充當了生物成長與進化的搖籃。這是由於廣漠的水域對初級生物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從本質上講,包括人類在內的一切生物,都是由單個細胞組成的。
生命形成之初,當時的環境條件顯然是相當惡劣的。地球上基本沒有氧氣,生物在缺氧的環境中生存。在原始大氣層中,也沒有現今存在著的能夠吸收紫外線的臭氧層。從太陽上射出的紫外線,可以長驅直人,一直射到地面和海面上來。
在有機物向生命轉化之時,紫外線曾起過積極的“催生”作用。“世界上一切事物無不具有兩重性”,紫外線對已經形成的生命來說,卻又具有嚴重的殺傷作用。值得慶幸的是,海水能夠吸收、散射紫外線。深深的海水構成了防護紫外線的可靠屏障,保護了地球上最初的極其脆弱的幼小生命。
但是,溫室里長不出傲霜的青松,優越的環境裡育不出形態機能更加高級的物種。在海洋中,水藻長不成參天大樹,魚類也變不成翔空越澗的飛禽走獸。更談不上人類的誕生。它們必須從動盪、流動的水中登上陸地才行。可是,要生物脫離海洋這種優越的環境向陸空發展,又談何容易!只是在地球發展史上,由於海洋的滄桑之變,以及突然的災難發生(如隕石擊中地球),才會迫使植物、動物棄水登入。此後,在與天斗,與地斗,與自己種群之間斗的過程中,逐步改變自己體內的諸因素,使生物各項器官適應已經變化了的環境。經過幾十億年的千迴百折的歷程,才演變成今日這樣繁榮昌盛的生物世界。而人類的出現則是較近的事情。P13-15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