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龍屯

馬龍屯

馬龍屯,貴州六盤水市“烏蒙山國家地質公園”的其中之一景點,位於水城縣西北部,建並撤前是小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馬龍屯
  • 面積:18平方公里
  • 人口:4300
  • 海拔:1800米
基本情況,險峻,歷史,氣候,姜家碉,

基本情況

是現都格鄉最高寒最貧困山區。屯上居住著苗、彝、漢、水、布依五種民族,該屯奇高無比,路途艱險,矗立於“歸集”壩子中央。北盤江從“三岔河”呼嘯而來,沿屯腳流過,有如玉帶環繞,屯身層層似塔,素有“寶塔”之稱。站上“塔”頂的大山便能將“歸集”全景盡收眼底。古時便有“歸集三個屯,十人到此九人病,來時騎大馬,回去拄拐棍。”的順口溜,充分道出了“歸集”的妥倮、棋盤、馬龍三屯的高聳、險峻。其實,真正“拄拐棍”的不是棋盤、妥倮,而是有著悠久歷史的馬龍屯。
馬龍屯上的早晨馬龍屯上的早晨

險峻

說她險,險到極處。至今僅有夾岩、梯子岩、城門和三十六道彎四條路可通屯上,而且處處成“卡”,真有一人當關萬夫莫開之勢。傳說自封“水邑王”的水城宣慰使安坤被吳三桂打敗後曾逃來這裡駐守了一年多。1949年11月,國民黨第19兵團團部、第49軍軍部及其第249師主力和第327師殘部共5000餘人,敗退至水城。其一部踞於玉舍、濫壩、楊梅、馬龍。游擊隊夜斷龍場、楊梅、玉舍、濫壩路線以阻敵援兵,並由邊防大隊1、2、3中隊和民兵隊伍,分路圍攻馬龍屯,繳戰3天,遂破屯,計斃敵18,俘140,繳獲槍枝90支和炮1門。
馬龍屯風光馬龍屯風光

歷史

相傳,早在一千七百多年前,屯上便有了大批的人居住,大多足彝族。屯卜的“咪啥嘎”、“惹嘎”、“忍嘎”、“角母唑”等均系彝族命名,即現在的“山神樹背後”、“山背後”、“岩洞背後”、和“金竹林邊”,中心會集點是現大山與大溝兩村交界處的“馬家屋基”。據地方志稱,當時的頭人名叫“魯姆”,即彝語中“馬龍”的譯音。儘管日曆不斷往後拋卻,可是這些具有歷史紀念意義的地名仍一代代傳下來,直至今天。

氣候

馬龍屯上氣候較寒,土地濕潤,真是盛夏時節的避暑寶地。經年盛產桃、李、梨、蘋果、花紅等果實。“金竹林邊”更是古樹參天。其秀麗山水招來了眾多風水先生的青睞。古蹟最為出名的是姜家大洞、姜家碉和魚塘;姜家洞在屯西的“忍嘎”半岩上,此處是解放前大惡霸地主姜老九的“天鐵保壘”。上下均無路可通,進出時架上三架活動的木梯便可來去自如,閒時將梯取下,任你神仙也難進洞裡。人們稱之為“避戰洞”。
馬龍屯

姜家碉

姜家碉在屯中原小鄉政府辦公樓左側。據有點年紀的人說,石碉有13丈左右,碉身呈圓形:大的碉石重達800公斤,小的也不下300公斤。可惜,解放後被人們拆下來砌地坎搭廁所等,現僅遺下碉址。碉下是一平進天然洞,長約3公里。洞內有潺潺清泉,有千姿百態的石乳、有漫流洞內的陰河……其境有似地下仙宮。
馬龍屯上的農家馬龍屯上的農家
著名的魚塘位於屯北岩邊,塘內常年出水,加上四周山水齊向塘內流淌而使魚塘經年水晶照天;形似梳妝鏡,面積約300平方米。塘內怪石林立:如碉似塔、似傘如花,怪異萬千!好象能工巧匠們的傑作全跑進了塘里。每年的盛夏,那怕水再涼,附近的人們也要成群結隊地跳進塘里“玩弄”一番,真是百般情趣。
馬龍屯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子民,馬龍人世世耕耘在這塊貧瘠的土地上。他們用自己的雙手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修通了遠近聞名的“三十六道彎”,鑿通了“跑馬洞”……並在亮晶晶的魚塘里投放了魚苗。誰說高寒山區不能養魚?近年來,馬龍人民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自然優勢:廣種果木多栽樹,兼種生薑並藥材。部分農民發了大財當上萬元戶。建並撤後,鄉政府又將這裡劃入了“林區”,在上級政府的支持下於2008年開始延建發(耳)馬(龍)公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