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騮(粵語指猴子)

馬騮(粵語指猴子)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馬騮是廣東話猴子的意思,代表比較機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騮
  • 粵語拼音:Maa5 Lau1
  • 漢語拼音:【Mǎ Liú
  • 解釋:猴子的別稱 
【名稱】馬騮
【典故】
為什麼稱猴類為馬騮呢?先要從古漢語注音說起。漢語本來的注音方式是讀如某字(直音法),隨著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傳入,其聲明學為漢語引入了反切這種注音方法。用作反切的兩個字,前一個字叫反切上字,簡稱切上字或上字,後一個字叫反切下字,簡稱切下字或下字被注音字叫被反切字,簡稱被切字。反切的基本原則是上字與被切字的聲母相同,下字與被切字的韻母(包括介音)和聲調相同,上下拼合就是被切字的讀音。例如,《廣韻》“冬,都宗切”,就是用都的聲母、宗的韻母和聲調為冬注音。反切的產生,是為了補救讀若、直音注音方法的不足,是漢字注音方法的一個巨大的進步,標誌著漢語語音學的開始。 詳見詞條“反切”。
反切注音方式在古時的社會各階級都得到廣泛套用,反切剛剛產生的時候是容易學習和掌握的。當時一般人不僅可以通過反切認字,製造反切來注音,而且還能用反切來打啞謎、說隱語。後來反切變得難懂了,甚至有些讀書人也往往不懂。這是因為語音不斷發展變化,用當代音去讀古人造的反切,自然不免隔膜。從中古到現代,漢語的聲母和韻母都發生了很大變化。
這正是近現代人使用中古反切感到不方便的根本原因。語音變化對反切原則的影響很大,但大體上有規律可循。古時多數民眾受教育程度較低,一些生僻字在口口相傳過程中往往出現原字丟失只留反切音的現象,此種現象在我國西北地區的“晉語”和東南地區的“粵語”中都有極多的體現。“馬騮”即為“猱”的反切音(使用反切中嵌詞規律),“猱”意指猴子,久久相傳,原字不見,只余反切。
因古語發音與今語有差別,故一些字的反切音與今日的國語或方言已不能一一對應。
粵語中其他類似的辭彙還有“角”說“圪落”,“筆直”說“直不叻”(疑“不叻”即是古之“筆”的分音“不律”)等。
【引申義】像猴子一樣機靈頑皮的小孩
【用法】多用於父母對子女、師傅對徒弟、上司對下屬等上對下關係的稱謂,往往含有一定的親昵意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