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鞍山北洞文化遺址
- 代表:我國舊石器多元文化
- 距今約:15至18萬年
- 首次系統發掘:1986年
簡介,歷史發掘,
簡介
馬鞍山北洞文化遺址:馬鞍山文化是我國舊石器多元文化的代表。馬鞍山北洞文化遺址上部層位年代屬晚更新世後期,距今約15至18萬年;下部層位則距今2萬年以上,與貴州黔西觀音洞及鄰近四川、雲南、湖北房縣等地同時代遺址亦有相似標本。
歷史發掘
1986年首次系統發掘的萬餘件化石中,找到大熊貓、劍齒象、中國犀、巨貘等華南晚更新世動物群的代表性動物齒化石,出土一件人的下頜骨並附著前臼齒和臼齒;人類用火遺蹟有灰坑、灰燼、燒骨等。所獲骨器製作除打擊技術外,有骨錐、骨鏟、骨叉、耳陲、胸陲、還有骨鑷和刻紋的骨棒,都是舊石器時代罕見的文化遺物。遺址中存在兩個文化類型:出自層位上部的2-6層器物,以小型工具為主,頻似四川富林文化,更遠可追溯至我國北方的小石器文化傳統,它代表一種交流文化。出自層位下部7-8層的文化遺物,與黔西觀音洞文化接近,代表一個區域性文化。
1990年第二次系統發掘,獲2萬件碎骨片,400多枚動物齒化石,石製品1300多件。碎骨片的專項研究中分析指出,這些碎骨的產生主要是遺址的占有者——馬鞍山人的生活活動:敲骨吸髓和製作骨製品所造成的。文化性質與1986年發掘物相同。馬鞍山南洞1990年發掘,出土化石萬餘件;動物齒化石300多件,經初步整理鑑定為15種屬;石製品202件,其中43件已加工成器的工具、磨光石斧2件、它暗示遺址所在區域內在較長時間存在古人類活動;還獲人牙化石4枚,分別為40歲左右,25-26歲,2-3歲的晚期智人。文化性質與北洞相同。總之從時間和文化內涵兩方面考慮,以及出土文化遺物的豐富,它對研究我國舊石器多元結構和文化圈具有重要意義。這些發掘物,給我們描繪了馬鞍山晚期智人以狩獵為主的生活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