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青(南京廣電集團廣播傳媒中心廣播新聞事業部欄目主持人)

馬青(南京廣電集團廣播傳媒中心廣播新聞事業部欄目主持人)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8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馬 青,女,漢族,1975年出生,江蘇省第十三、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現為南京廣電集團廣播傳媒中心廣播新聞事業部《馬青時間》欄目主持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青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975年
  • 職業:編輯、主持人
  • 工作單位:南京廣電集團
人物履歷,擔任職務,人物事跡,

人物履歷

現為南京廣電集團廣播傳媒中心廣播新聞事業部《馬青時間》欄目主持人。

擔任職務

江蘇省第十三、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南京市第十四次黨代會代表

人物事跡

從“走馬南京”到“馬青時間”
“喧譁時需傾聽,沉默時需表達”這是伴隨南京人近16年的《馬青時間》的開場,而後熟悉的聲音響起“《馬青觀察》交流對新聞的看法,大家好,我是主持人馬青……”
面前的馬青,身形嬌小,長髮披肩,明媚的笑容,溫柔的嗓音。很難讓人將她與直播間裡富於理性、敏銳睿智的新聞評論主播聯繫起來。計算機信息管理專業畢業的馬青本與“電台主播”毫無關係,卻因為熱愛播音、喜歡主持,在1993年與南京廣播電台結緣。沒有新聞專業背景,她從“學徒”做起,學播音、跑新聞、寫採訪,涉足社會行業多個領域,從老年人生活、文化娛樂、稅收財經、生活服務直至新聞節目。邊學習邊實踐的這幾年,讓馬青對社會的了解有了豐富的體驗,對新聞有了自己的態度,這給她後來的社會新聞評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998年,積澱多年的馬青抓住機會,開始獨立做節目。
2002年,南京廣播新聞節目轉型,敢闖敢試的馬青想發出自己的觀點和聲音,她向台里申請,嘗試做新聞評論。說起自己第一篇新聞評論的“滑鐵盧”,馬青記憶猶新。當時,她創立“走馬南京”,時長7分鐘,嵌在一個午間新聞欄目中。第一期節目播出後不久,馬青外出採訪一個活動,機緣巧合的是,採訪對象正好聽了那期新聞評論,但並不知是馬青的節目。他問馬青:“你們電台是什麼人都能做主播嗎?”他認為,那期新聞評論將雞毛蒜皮的小事大作文章,觀點片面、以偏蓋全,完全沒有抓住新聞事件中的關鍵點。27歲的馬青感到無地自容。她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做好新聞評論,“光有衝勁是不足的”,儘管自己了解了許多社會領域,但是思考力不足、抓新聞選題的敏銳性不強,對社會生活的了解還停留在表面。
挫折沒有擊倒年輕的馬青,她在反覆的自省中,更加趨於理性,不斷提升自己深度思考的能力。沉澱積蓄了三年,2005年馬青“三十而立”,那一年元旦她帶來《馬青時間》。以個人的名字命名欄目,既是電台對馬青成長進步的認可,也打上了馬青成熟自信的烙印。“我對新聞有自己的態度,但那只是我個人的評論。我的節目並不以說服誰為目的,我收集和呈現同類事件的不同觀點、分析觀點背後的立場,讓聽眾自己選擇,明晰道理。”曾經鋒芒畢露的馬青,柔和智慧地引導輿論、表達看法。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發展,網上眾聲喧譁而理性迷失,作為廣播媒體人,傳達理性的聲音,她認為自己責無旁貸:“一個事件從發生、到眾人關注、發酵、評論,在網上發展太快了。許多人等不及真相的到來,窺見一角便要定性、下結論,帶著自己的情緒發泄,傳播戾氣和毒害,儘管最終輿論反轉,但傷害的結果不可逆轉”,“通過節目呈現多元觀點,甚至是相反立場的觀點。其目的不是為了說服你,而是告訴你另一種可能性,想讓大家知道這個世界就是有不同的聲音,希望大家能對事情多一些思考,耐心等待真相、多看不同的角度,多些理解,產生共情和同理心”。她希望幫助聽眾,突破朋友圈時代自我封閉的圈,去找到個人觀點在這個時代的坐標位置。
從“新聞評論”到“人大代表”
2018年,馬青有了一個新身份——省人大代表。
“做媒體多年,我常常感到自己欠缺行業的專業度,提出的觀點和建議有時會浮於表面,難以抓住問題實質,特別是擔任人大代表以來,更加感覺如此。”馬青說到,“以前,我們經常會喊一些口號,比如‘這個需要立法’、‘這個需要法律來填補空白’……但是真正參與到人大立法工作中來的時候,我終於知道立法,絕不是一句口號就可以解決的。”一個個真實的案例擺在面前,一個個現實的“困難點”擺在檯面上,看著論證會上“群儒爭辯”,馬青對人大代表工作有了新認識。真正代表民意,必須深入調研,傾聽來自不同領域的聲音,尋找最大可能、尋求兼顧各方的最優解,達成社會共識,讓這個社會更有序更健康。
“做媒體容易從個案出發,而作為一名人大代表,必須要有全局觀”。“評論的時候,往往容易就事論事,將目光放在個案上,但是在履職人大代表後,我關注到了數據、了解了全貌,對個案也就有了新的看法。”同時,馬青越來越關注事件背後沉沒的聲音:“發言的網民是少數,要‘打撈沉沒的聲音’”。傾聽不同的聲音。將這些聲音帶到人大會上,充分發揮本職工作優勢,同時也將“專業”的聲音帶出來,引導聽眾多角度思考。“專家說的話,為了精準表達,往往使用專業術語,晦澀難懂,如果不經過‘接地氣’的轉化,很難明白。”參與人大工作後,馬青開始思考,如何讓更多人更客觀、更全面地看待社會事件。通過人大代表身份,督促相關部門依法履職,架起與百姓溝通的“橋樑”,將專業的意見轉化成老百姓通俗易懂內容。
結緣檢察,做年輕人的知心姐姐
2019年南京發生多起套路貸案件,多名年輕人受害,甚至個別引發悲劇結果。自此,南京檢察機關連續兩年,每年選擇本地8所高校,開展“檢察機關法治宣傳進高校”活動,向在校大學生特別是新生,宣講案例進行法治宣傳,主題從防範套路貸、網路詐欺到禁毒、人身安全等五個方面。馬青受邀參與活動。
活動之前,馬青已經關注到套路貸和網路詐欺犯罪問題,掌握了許多相關情況。她依然認真準備、精心制訂活動方案。她走訪檢察官了解相關法律法規,調研年輕人的心理特點和消費觀念,擬定整場沙龍討論思路乃至腳本。
活動現場,她卻不拘泥於腳本,善於發現和挖掘受邀嘉賓專業優勢和個人特點,發揮嘉賓或風趣、或嚴謹、或信息量大等長處,與學生形成良好的溝通互動。現場的年輕人時而逗得開懷大笑,時而陷入聆聽與深思。馬青每個問題拋出後,總得到不少學生的回響。有同學現場說,這樣的活動真好,希望以後還可以繼續。
“我很欣賞檢察院辦的這個系列活動。對於新入學的大學生,寒窗苦讀十二年,走進高校,開始接觸社會,但完全沒有社會經驗,這時候需要我們的幫助指導。”“活動不是說教式宣傳,而是用一個個鮮活的案例告訴大家發生了什麼,分析可能遇到的危險是什麼,提出防範和解決的途徑。傳達給年輕人這樣一些法治觀念:遵守法律是我們社會行為的底線,法律的運用又是保護我們合法權益的武器。這樣的溝通方式是成年人相處的姿態,很容易被大學生們接受。”
“活動中的案例宣講人,都是年輕的檢察官助理,站在講台上,青春洋溢,無形中給剛入學的新生是一種引領和榜樣。他們與大學生們基本是同齡人,也曾經是他們中的一員,用年輕人的語言講述,有些梗是他們心照不宣的,更能打動年輕人。”
與檢察結緣,馬青更深入地了解檢察工作,也提出了自己的希望。檢察公益訴訟保護公益,非常好。希望通過完善工作機制,大膽創新探索,依法履行好憲法賦予的法律監督職能,做好社會公共利益的代表,不斷滿足人民民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無論是在新聞評論主播的崗位,還是履職人大代表的過程,馬青大踏步往前,與時代的脈博同頻躍動,在眾聲喧譁中做理性智慧的引領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