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鏈球菌獸疫亞種(S.equi subsp. zooepidimicus) 舊稱獸疫鏈球菌,常存在於皮膚、呼吸道、扁桃體及生殖道,可致各種家畜的炎症和敗血症。其中以馬最易感,引起子宮炎、流產或不孕症、牛的乳腺炎,對羊和豬及禽類可引起敗血性鏈球菌病。自然康復後可形成免疫力,國內研製的鏈球菌弱毒苗有一定的免疫效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鏈球菌獸疫亞種
- 外文名:S.equi subsp. zooepidimicus
- 舊稱:獸疫鏈球菌
- 常存在於:皮膚、呼吸道、扁桃體及生殖道等
- 分子量:8.02×10—4.01×10
- 屬於類型:蘭氏分群的C群β溶血鏈球菌
簡介,醫用價值,
簡介
馬鏈球菌獸疫亞種經發酵,以葡萄糖、酵母粉、蛋白腖等為培養基,可生產透明質酸鈉。透明質酸鈉為保健食品原料,使用量≤200 毫克/天。
圖片為馬鏈球菌獸疫亞種顯微鏡圖
![圖片為馬鏈球菌獸疫亞種顯微鏡圖 圖片為馬鏈球菌獸疫亞種顯微鏡圖](/img/e/cfd/gMxYzNzITOwQTN5QzMxI2YzYDMkJGZxYDOhRzMwYzY1EzMjJWNygTOvMWaw9SbvNmLz9mYlNmYu4GZj5yZtl2ai9yL6MHc0RHa.jpg)
分子式:(C14H20NNaO11)n,n為200-10000 |
分子量:8.02×10—4.01×10
醫用價值
馬鏈球菌獸疫亞種(Streptococcus equi ssp. zooepidemicus, SEZ)屬於蘭氏分群的C群β溶血鏈球菌,能夠感染多種動物及人類。在我國,該菌是豬鏈球菌病的主要病原,能引起豬的腦膜炎、敗血症、關節炎、心內膜炎及突發性死亡,並對相關從業人員的健康構成潛在威脅。儘管目前國內市場上已有多種預防C群鏈球菌疫苗,但其免疫保護效果往往不能令人滿意,因此安全、高效的新型疫苗仍有待研究。本實驗室已採用免疫蛋白組學方法篩選馬鏈球菌獸疫亞種ATCC35246株細胞壁相關蛋白,並成功鑑定出10種免疫原性蛋白。多數蛋白在馬鏈球菌獸疫亞種上未曾見報導,其是否為保護性抗原仍需進一步鑑定。本文根據GenBank上已公布的這10種蛋白的基因序列,分析選擇免疫原性較好部分的基因序列設計併合成引物。以馬鏈球菌獸疫亞種ATCC35246株基因組DNA為模板,通過PCR技術,擴增出目的基因並定向克隆至表達載體pET-32a(+)、pET-28a(+)中,然後將重組質粒轉化至大腸桿菌BL21(DE3)。通過PCR鑑定和重組質粒雙 切鑑定後,挑取陽性克隆菌進行IPTG誘導表達。經SDS-PAGE鑑定,目的蛋白均獲得良好的表達,大小與預期值一致。Western-blot顯示,融合蛋白均可被豬源ATCC35236株康復血清識別,表明其具有天然蛋白的部分抗原性。重組融合蛋白經親和層析純化後,與等量ISA206佐劑進行乳化。通過皮下免疫途徑分組免疫ICR小鼠,並以ATCC35246全菌滅活苗和PBS作為對照組。用間接ELISA 法檢測小鼠血清IgG 抗體,並通過體外調理吞噬試驗測定抗血清的調理活性。結果表明重組蛋白免疫小鼠後能有效產生免疫應答,血清中抗體水平有明顯升高,且有良好的補體依賴的調理吞噬功能。二免後以5LD50 ATCC35246 強毒株進行腹腔攻擊,結果顯示試驗組存活率優於PBS對照組,其中免疫EF-G融合蛋白組小鼠的保護率達到50%,免疫TF、TK、GAPDH、PPH融合蛋白組均達到37.5%,表明原核表達產物免疫ICR小鼠,可使其對同源菌株攻擊產生一定的保護作用,在亞單位疫苗研製中具有套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