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錫五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陝西志丹
- 出生日期:1899年
- 逝世日期:1962年4月10日
- 職業: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
- 畢業院校:馬克思主義
個人簡歷
馬錫五,別名馬文章,是陝西省志丹縣(原為保全縣)蘆草溝村人,一八九九年一月八日(農曆戊戍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出生在一個貧苦農民家庭。
馬青天
![毛澤東主席與馬錫五親切交談 毛澤東主席與馬錫五親切交談](/img/6/734/cGcq5iYilTY1UTYwIzN3IWO5EmY2MTOlFjY5czLtVGdp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
人物生平
![馬錫五 馬錫五](/img/f/7e0/cGcq5SZ4I2YlNWNxkTY3ADMkhjMiNDZxEGZ1MzLtVGdp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
審判特點
![《馬錫五同志調解婚姻訴訟》 《馬錫五同志調解婚姻訴訟》](/img/9/ab8/cGcq5yN4czYxEjMiFjY1MDZxMmM4MTZwQWM3M2LtVGdp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
審判方式
典型案例
1943年,華池縣溫台區四鄉農民封彥貴為貪圖彩禮,騙自己的女兒封芝琴(小名封捧兒)與自幼定親的張柏解除婚約,暗中把女兒賣給了慶陽縣48歲的朱姓地主。封芝琴發現受騙後,堅決不從,並表示願維持原有的婚約與張柏結為夫妻。而張家得知封彥貴買賣女兒後,便召集親鄰乘夜搶回封芝琴與張柏成親。封彥貴眼看人財兩空,氣急敗壞,告張家搶人。縣司法處受理後,對違法搶婚者判刑6個月,同時判封芝琴與張柏婚姻無效。
封芝琴對此判決不服,當聽說馬錫五專員要到華池縣檢查工作時,決定攔路告狀。1945年4月11日《新華日報》發表的《一件搶婚案》中,對此作了詳細報導馬專員馬錫五是邊區婦孺皆知的,他在隴東當了這幾年專員,每年總要到所屬各縣巡視幾次工作。這裡是華池縣境……迎面走過來一個二十幾歲的鄉下姑娘,當她發現面前來的是馬專員,不覺怔一下,然後立即深深地一鞠躬……
這就是封捧兒,是封家園子搶婚案的女主角,她碰見了馬專員,就這樣告起狀來……封捧兒凌凌亂亂支支吾吾向馬專員訴說了一遍。“好吧”,馬專員說:“我現在到鄉公所去,你放心,我總要搞好這件事才走。”就這樣馬專員受理了這件案子。
馬錫五首先在當地鄉村幹部和民眾中作了調查,詳細詢問了事情的前後經過。為了了解當地民眾對這件事情的看法,馬錫五和鄉區幹部訪問了許多老百姓。通過調查訪問,了解到民眾對封張兩家的糾紛雖然看法不盡相同,但對於封芝琴和張柏這一對好好的小夫妻被拆散,民眾表示不滿。這就證明前次縣司法處的判決的確不妥當。在此基礎上,馬錫五又派平日和封芝琴接近的婦女與她談話,以了解她的想法。並親自徵求封芝琴的意見。封芝琴的態度很明朗。她表示:“死也要與張柏兒結婚。”
全部真相都弄清楚後,馬錫五立即會同華池縣司法處負責同志在當地鄉公所進行了民眾性的公開審理,邀請鄉親們參加案件審理,讓大家發表意見。民眾既對這種座談式的審判感到新奇,也為自己能參與審案而興奮。老百姓到的很多,有一些只是來看看“專員審案子”的,瞧瞧熱鬧;有一些則是來發表意見的,既然有權利說話,他們早就心裡癢得慌了。審理開始,首先是一般地訊問當事人,然後重要的節目到了:請大家發表對全案的意見。許多人說了話,有老頭子,也有青年人,有男的,也有女的。大家議論紛紛,發表不同的看法。大多數人的意見是:封捧兒既然同意,一對少年夫妻沒有問題,不能拆散。摸清民眾的意見後,進行了判決:承認封芝琴和張柏這對青年的婚姻有效,同時對買賣女兒者和非法搶親者都給以處罰。“這一回真正把問題解(決)了,不像前次那樣光通過法庭判決而問題沒有真正解決。這一回大家都覺得入情入理,非常恰當,受罰的承認自己罪有應得,一對小夫妻更是皆大歡喜。”
馬錫五對“封芝琴婚姻案”的公正審理,不僅使一對反對封建婚姻制度,爭取婚姻自主的青年心愿得以實現,也使民眾在參與案件審理充分發表意見的同時,受到了教育,提高了自覺遵守邊區婚姻條例的意識,有力地打擊了買賣婚姻的陋習。“封芝琴婚姻案”的公正判決一時成為美談,並迅速傳遍邊區。
![古元木刻《馬錫五調解婚姻糾紛案》 古元木刻《馬錫五調解婚姻糾紛案》](/img/7/bc9/nBnauYGN5IjY4IzNxEDZjFTYiJWZ1YWMwYWYwQ2MmlzNjJ2MmNGM3Q2M4M2LtVGdp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
![巧兒向馬專員告狀(《劉巧兒》劇照) 巧兒向馬專員告狀(《劉巧兒》劇照)](/img/b/f14/nBnauEGM5YmZ3cjM2Q2N4IGOwEmZ1kDNzcTMmRDZihzM3UmMkVWY0QjYiR2LtVGdp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
“每當演出《劉巧兒》,常常使我想到這位勤懇為人民辦案的馬專員。”
新鳳霞
“封芝琴婚姻案”發生後,邊區著名民間藝人韓起祥以此為基礎創作了長篇說唱文學《劉巧兒團圓》,在邊區廣大地區演唱。由於順應了邊區青年大膽爭取婚姻自主、反對買賣婚姻的強烈意願,再加上故事曲折生動,很快走紅陝甘寧邊區,並傳唱到其他解放區。
1950年4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七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規定廢除包辦強迫、男尊女卑、漠視子女利益的封建婚姻制度,實行男女婚姻自由、保護婦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婚姻制度。
“巧兒我自幼兒許配趙家,我和柱兒不認識怎能嫁他?上一次勞模會上我愛上人一個……這一回我可要自己找婆家……”這是以《劉巧兒團圓》為腳本改編創作的反映青年爭取婚姻自主的評劇《劉巧兒》中膾炙人口的唱段。
馬錫五對這部宣傳婚姻法的劇目十分關注、關心。著名評劇表演藝術家,巧兒的首演者新鳳霞這樣回憶:有一天在民主劇場演出,散戲後馬錫五同志到後台看望我們。“他身穿老區的粗布灰制服,滿面笑容,和藹可親。他一進後台大家就把他圍住了……連前台的工作人員也來後台跟馬錫五同志坐在一起談心,都要聽聽他看完《劉巧兒》的意見。馬錫五說:劉巧兒這個角色演得好,很真實,唱得也好。趙柱兒演得也樸實,和真的柱兒很像。”同時,他也熱情地提出了改進意見,主要是演員的化妝,要符合當時當地的習慣,如巧兒辮子上扎紅絲繩不對,應當是用紅絨線繩扎辮子,還應戴上樸素的耳環;趙柱兒頭上扎的毛巾結子應打在前頭,打在後頭是河北農民的扎法,而不像陝北農民了……《劉巧兒》劇組根據馬錫五和一些當年在邊區工作過的老同志的意見進行了認真的改進。
之後,更加接近現實、接近生活的《劉巧兒》受到了廣大觀眾的熱烈歡迎和普遍讚譽。新鳳霞在回憶文章中曾對當時的演出盛況及其影響作了如下描述:1950年,為宣傳婚姻法,《劉巧兒》演遍了農村、工廠……有一回我們到順義縣演出,散戲後我正在卸妝時,進來一位老頭,還有一位十六七歲的女孩兒跟著。老頭對我說:“戲很好看。看戲後我決定不做‘巧兒她爹’,我女兒要學劉巧兒。我跟閨女說了,明天就去退彩禮。”說著,老漢低下了頭,臉上帶著很難為情的樣子。女孩走到我面前,紅著臉小聲說:“謝謝。”原來,女孩自己找了對象,父母不同意;父親做主給女兒包辦了婚姻,收了彩禮。女孩兒反對,吵著鬧著要死要活。沒想到看了《劉巧兒》,老漢改變了想法,決定退彩禮,女孩兒為這太感謝我們了,非要親自向我道謝不可。他們爺倆歡天喜地地走了,看見他們幸福,我也感到幸福。
1956年,長春電影製片廠將評劇《劉巧兒》搬上銀幕,“劉巧兒”的故事傳遍全國,劇中的劉巧兒和趙柱兒成為了那個時期爭取婚姻自由、反對封建包辦的男女青年心中的偶像。
![巧兒與柱兒(《劉巧兒》劇照) 巧兒與柱兒(《劉巧兒》劇照)](/img/f/598/nBnauMjZ4IWYlhzY1ImY1I2MyATNjFmZjVmYhFmM0QGZyUjM5UDM2EmM2Q2LtVGdp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
![封芝琴與張柏 封芝琴與張柏](/img/d/03b/nBnauMWNldTNykTOlZGMlVjZjJzN3UjZ2IDNzUWZ0kDN1MGOmhDNiVGZyY2LtVGdp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
馬錫五,陝西志丹縣人。1930年追隨劉志丹參加革命活動,193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他是隴東人民熟悉和愛戴的領導人。在長期從事革命鬥爭並擔任重要領導工作期間,他始終堅持走民眾路線,堅持實事求是,正確貫徹和維護黨的政策與原則,1937年9月任慶環分區專員公署專員,1940年7月,慶環分區與隴東分區專署合併為隴東分區專署,馬錫五任副專員、專員,1946年4月,被選為陝甘寧邊區高等法院院長。
在長達10年之久的時間裡,馬錫五與隴東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情誼。尤其是在1943年兼任邊區高等法院隴東分庭庭長期間,為健全邊區的法制,他幾乎走遍全區所有村莊,走家串戶,深入民眾,調查研究,設立流動法庭,公開審理,公平辦案。他不僅正確公正地審理了著名的“封芝琴婚姻案”,還通過詳細了解案情,大膽走民眾路線,審理平反了當時影響較大的曲子縣所謂的“三兄弟謀財殺人案”,釋放了被錯押的三兄弟,懲辦了真正的兇手。此後,他又受理了合水縣五區六鄉的兩起對縣判不服的土地糾紛案,他派分庭有關工作人員深入實地調查,做了大量調查工作,合理、妥善地解決了這兩起有影響的土地糾紛案。這幾起在邊區頗有影響案件的正確處理,讓邊區民眾認識了為人民辦好事的“馬青天”,邊區到處傳頌著馬專員深入民眾,公平斷案的佳話。同時,邊區司法戰線上也正式總結並形成了著名的“馬錫五審判方式”。
“馬錫五審判方式”的主要特點即深入調查,不輕信呈狀,在司法工作中貫徹黨的民眾路線,通過深入民眾開展全面的調查而弄清案情事實;合理調解,將判決和調解相結合,在堅持政策法令的原則下,對一般民事案件進行合理的調解;實行座談式而非坐堂式,“民門”而非“衙門”。集中為一點,就是“充分的民眾觀點”。“馬錫五審判方式”從1943年開始形成,到1944年在陝甘寧邊區和各抗日民主根據地推廣,使抗日民主根據地的司法工作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平。馬錫五的名字成為抗日民主根據地人民司法戰線上的一面旗幟。
馬錫五密切聯繫民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品質和作風,以及他的卓越政績,得到了人民的讚譽,受到了黨和邊區政府的表彰和獎勵。1943年1月,在西北局高級幹部會議上,西北局和邊區政府表彰和獎勵了全邊區推選出來的領導經濟建設成績昭著、刻苦奉公、在民眾中有威信的22名領導幹部,馬錫五就是其中之一。毛澤東主席在給他的獎狀上親筆題詞為:“一刻也離不開民眾。”在馬錫五心中,人民民眾是最偉大的,最有智慧的,“三個農民佬,頂一個地方官”,這就是馬錫五的信條。他平易近人,謙虛樸素,善於接近民眾也樂於接近民眾,他時常走村串戶,和鄉親們談天說地,了解民眾的疾苦,對於民眾反映的問題,他總是認真地去解決。他為民眾解決了一個個冤案,他處理的案子件件入情入理、公平公正,不僅使民眾感到滿意,而且增強了人民民眾對民主政權的信任,大大提高了黨和政府的威信。在邊區民眾口中馬錫五被譽為“馬青天”,但他卻只把自己看作一名為大家做事的“公家人”。
是的,馬錫五是一名“公家人”,是一名堅持從民眾中來、到民眾中去,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公家人”;是一名將調查研究貫徹於工作全過程、廣泛聽取民眾意見,得到民眾交口稱讚的“公家人”。
“民眾在幹部的心裡有多重,幹部在民眾心中就有多重。”1962年4月11日,《人民日報》發表謝覺哉同志為悼念馬錫五寫的輓詩,輓詩集中體現了人民民眾對馬錫五的讚頌和懷念
你是從民眾泥土裡長出的一棵樹,
民眾泥土是你智慧的源泉
你做司法工作:
不為陳規束縛,
不被形式糾纏。
能深入,能顯出;
既細緻,又自然。
多少人民叫你“馬青天”。
你一些好的判例並未完全搜輯,
《劉巧兒》只是個小小的流傳。
病,奪去了你的生命,
你的品質、智慧、作風,
永遠留在同志們的心田。
![晚年封芝琴 晚年封芝琴](/img/4/c45/nBnauczY3EzYmV2Y2IjM4kTYyQjYxgzNxYDMjlTMzIWN1EGMxMTO3MzYlF2LtVGdp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