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黃萎病綜合防控技術規程》(DB15/T 1922-2020)是2020年7月28日實施的一項中華人民共和國內蒙古自治區地方標準,歸口於內蒙古自治區馬鈴薯生產與種植標準化技術委員會。
地方標準《馬鈴薯黃萎病綜合防控技術規程》(DB15/T 1922-2020)規定了通過品種選擇、農業與生物防治對馬鈴薯黃萎病防控的技術措施。該標準適用於內蒙古馬鈴薯種植地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鈴薯黃萎病綜合防控技術規程
- 外文名:Technical Regulation for Integrated Control of Potato Verticillium Wilt
- 標準號:DB15/T 1922-2020
- 發布日期:2020-06-28
- 實施日期:2020-07-28
- 中國標準分類號:B 16
- 國際標準分類號:65.020.01
- 批准發布部門:內蒙古自治區市場監督管理局
- 行業分類:農、林、牧、漁業
- 標準類別:方法標準
- 性質:推薦性地方標準
- 狀態:現行
- 歸口單位:內蒙古自治區馬鈴薯生產與種植標準化技術委員會
制定過程,制定背景,編制進程,制定依據,起草工作,標準目次,內容範圍,引用檔案,意義價值,
制定過程
制定背景
馬鈴薯已經成為全球第四大重要的糧食作物,其營養價值豐富。中國的馬鈴薯產業迅速發展,在經濟作物中所占的比重逐漸增大。馬鈴薯黃萎病作為土傳維管束病害,是馬鈴薯生產中的重要病害,直接降低了馬鈴薯的產量和品質,嚴重製約了馬鈴薯產業的持續發展。近年來,馬鈴薯黃萎病在內蒙古種植區呈現病情逐年加重、病害逐漸擴展的趨勢。種植區連年種植及選用品種多對於該病害表現出感病性,使得該病害發生嚴重較難防治。關於該病害的防治,中國國內仍以化學防治為主,防治不理想的同時造成諸多問題。藥劑的大量施用,破壞了土壤原有的生態環境,導致土壤微生物群落嚴重失衡,益生菌及群落多樣性逐漸減少。同時化肥農藥的過量使用,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土壤板結等問題,使該病害日趨嚴重。中國國內對於馬鈴薯黃萎病綜合防控技術相關報導及研究極少,有必要結合馬鈴薯黃萎病的研究成果,加強品種抗性,土壤改良、生態防控等農業管理措施並結合化學防治對馬鈴薯黃萎病進行綜合防控,形成一套規範的馬鈴薯黃萎病綜合防控技術規程。
編制進程
地方標準《馬鈴薯黃萎病綜合防控技術規程》(DB15/T 1922-2020)由內蒙古農業大學提出,由內蒙古自治區馬鈴薯生產與種植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歸口。
編制組對內蒙古馬鈴薯主產區的黃萎病的發生、分布、危害等方面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研究,並依託公益性行業(農業)科研專項經費項目“向日葵和馬鈴薯黃萎病綜合防治技術方案”平台,開展了中國及內蒙古地區馬鈴薯黃萎病綜合防控技術的研究,包括抗性品種的選育,加強水肥管理提高植株長勢和抗病性,選用生防菌劑進行生物防治等,經過積累,已經初步形成了一套防控馬鈴薯黃萎病的有效的技術規程,為保證內蒙古地區馬鈴薯產業的穩步發展,為內蒙古地區的經濟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標準起草以研究結果為依據,標準起草組嚴格按照內蒙古自治區地方標準的編寫格式、結構和表述規則撰寫標準初稿,並徵求了我區馬鈴薯相關研究專家們的意見和建議,並經起草小組多次討論、修改,最終形成了地方標準送審稿。
2020年6月28日,地方標準《馬鈴薯黃萎病綜合防控技術規程》(DB15/T 1922-2020)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內蒙古自治區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
2020年7月28日,地方標準《馬鈴薯黃萎病綜合防控技術規程》(DB15/T 1922-2020)實施。
制定依據
地方標準《馬鈴薯黃萎病綜合防控技術規程》(DB15/T 1922-2020)依據中國國家標準《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的結構和編寫》(GB/T 1.1-2009)規則起草。
起草工作
起草單位:內蒙古農業大學、內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農牧局植保植檢站、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科學院、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中國農業大學。
主要起草人:周洪友、王東、邱廷艷、孟煥文、趙遠征、馬平、張力群、李社增。
標準目次
前言 | Ⅰ |
---|---|
1 範圍 | 1 |
2 規範性引用檔案 | 1 |
3 品種選擇 | 1 |
4 農業防治 | 1 |
5 生物防治 | 2 |
參考資料:
內容範圍
地方標準《馬鈴薯黃萎病綜合防控技術規程》(DB15/T 1922-2020)規定了通過品種選擇、農業與生物防治對馬鈴薯黃萎病防控的技術措施。該標準適用於內蒙古馬鈴薯種植地區。
引用檔案
GB/T 8321農藥合理使用準則 | NY/T 1276農藥安全使用規範—總則 |
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準則—通則 | - |
參考資料:
意義價值
地方標準《馬鈴薯黃萎病綜合防控技術規程》(DB15/T 1922-2020)的制定,有利於維持農業生態平衡,改善土壤環境和營養,減少環境污染,對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指導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