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孢囊線蟲病

馬鈴薯孢囊線蟲病

馬鈴薯孢囊線蟲病是由馬鈴薯金線蟲、馬鈴薯白線蟲引起的、發生在馬鈴薯的病害。採樣田塊馬鈴薯植株較矮,葉片黃化,長勢較差。拔起植株可看到部分根繫上有淡黃色至金黃色的球形顆粒,為球孢囊屬線蟲的雌蟲或孢囊。其數量較大,肉眼可見,多的有數百粒以上。

馬鈴薯孢囊線蟲病是嚴重威脅馬鈴薯產業的重要病原線蟲,危害非常嚴重,是國際公認的最重要檢疫性有害生物,也是我國重要的進境植物檢疫性有害生物,2020年被列入農業農村部《全國農業植物檢疫性有害生物名錄》。據報導,馬鈴薯金線蟲一般會造成馬鈴薯減產20%,在熱帶地區,危害嚴重時造成產量損失80~90%,甚至絕收。

馬鈴薯孢囊線蟲病由於病原線蟲在孢囊內部,而且大多數卵要在寄主植物存在時才孵化,可以說是最難防治的一種線蟲,需要採用休閒、輪作、抗病品種和藥劑防治的綜合措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鈴薯孢囊線蟲病
  • 外文名:Potato cyst nematode disease
  • 別名:馬鈴薯根線蟲病、馬鈴薯金線蟲病
  • 病原:馬鈴薯金線蟲、馬鈴薯白線蟲
  • 為害作物:馬鈴薯
  • 為害部位:根部
病原特徵,為害症狀,分布範圍,侵染循環,流行規律,防治方法,農業防治,化學防治,

病原特徵

馬鈴薯孢囊線蟲病病原為馬鈴薯金線蟲Globodera rostochiensis Skarbilovich,1959)和馬鈴薯白線蟲Globodera pallida Behrans,1975)。
馬鈴薯孢囊線蟲病
馬鈴薯金線蟲:AB.孢囊;CD.孢囊陰門錐區域
雌蟲:蟲體近球形,具突出的頸部。白色至淡黃色。頭部具有融合的唇和1或2個明顯的唇片。頸部環紋不規則,大多數體壁變成網紋型脊,頭骨架發育弱。口針錐部約占口針長的50%,與桿部區別明顯,口針基部球向後傾斜,口針從頭架延伸到口針長約75%處。中食道球大,幾乎球形,瓣門呈新月形。排泄孔明顯,位於頸基部。雙卵巢充滿整個體腔。陰門橫裂,周圍角質層輕微環形凹陷,形成陰門膜孔。陰門位於兩個細的唇突狀新月形區域之間。肛門與陰門膜孔間角質層約有12個平行的脊,少數交叉相連。
馬鈴薯孢囊線蟲病
馬鈴薯金線蟲卵和二齡幼蟲
孢囊:孢囊球形或近球形,頸部突出,尾部圓滑,無任何突起的圓錐體狀結構。其色澤金黃或黑褐色。表皮層具有“Z”字形的脊狀紋。陰門錐為單環膜孔型,無陰門橋、下橋和其他內腺突,無泡狀突。卵存在於孢囊中,不形成卵囊。新鮮孢囊的陰門區完整,但較老的孢囊標本部分或全部陰門膜孔丟失。肛門明顯,不形成膜孔,有時可見“V”形結構。
二齡幼蟲:分離得到各種線蟲的混合物。根據口針強壯、長約20微米、基部球顯著膨大且為幼蟲的特點,容易將孢囊屬線蟲與其他各種線蟲區分。總計分離到孢囊屬線蟲二齡幼蟲約500條,蠕蟲形,角質層環紋規則,側區4條側線。熱殺死後蟲體通常略腹彎,體長405~444微米。頭部圓形,輕微縊縮,4~6個環紋。口針強壯,長19.4~21.9微米,口針基部球近圓形,略向後傾斜,前面較平,口針錐部約占口針長的50%。食道腺向後延伸至約35%體長處。排泄孔位於近尾部約20%體長處。半月體明顯,2個體環長,位於排泄孔前1個體環處。尾部漸變細,末端細圓,透明尾約占尾長的1/2。
圖註:A.二齡幼蟲整體;B,C,G.二齡幼蟲頭部;D,H.二齡幼蟲尾部;E.二齡幼蟲側區;F.卵 。

為害症狀

馬鈴薯孢囊線蟲病不引起具有鑑定價值的地上部症狀。但是,根的損傷,引起被侵染植株好像缺水或缺礦物元素。嫩葉蒼白色,在乾旱的條件下嚴重萎蔫。大量的線蟲群體引起矮化、早衰,並經常出現側根增生。在開花期,微小的未成熟的白色或黃色雌蟲,撐破根的表皮露在根外。馬鈴薯孢囊線蟲病可以提高輪枝菌萎蔫病和細菌萎蔫病(褐腐)的發病率。

分布範圍

馬鈴薯孢囊線蟲病一般認為起源於南美的安第斯山地區,19世紀中後期傳入歐洲,1941年在美國發現,分布很廣,五大洲內40多個國家有記載。如歐洲的英國、法國、德國、荷蘭、奧地利、愛爾蘭、比利時、丹麥、俄羅斯、芬蘭、冰島、瑞士、瑞典、塞爾維亞、捷克斯洛伐克、波蘭、希臘、義大利、盧森堡、葡萄牙、西班牙、挪威。美洲的加拿大、美國、秘魯、委內瑞拉、玻利維亞、阿根廷、墨西哥、巴拿馬。非洲的阿爾及利亞、南非、突尼西亞。亞洲的印度、日本、巴勒斯坦、黎巴嫩、以色列。大洋洲的澳大利亞和紐西蘭。
中國未見正式報導有發生,1979年11月,廣東動植物檢疫局在從荷蘭進口的馬鈴薯種薯中發現了馬鈴薯金線蟲;2021年6月,四川省越西縣發現馬鈴薯田塊部分植株較矮,葉片黃化,長勢較差,挖取植株根部,發現根繫上有淡黃色至金黃色的球形孢囊,疑似馬鈴薯孢囊線蟲病。

侵染循環

兩種病原線蟲的生活史基本相同。一生中經過卵、幼蟲和成蟲。雌蟲死亡後形成孢囊。線蟲的卵一般不排除體外,一齡幼蟲在卵殼內。脫皮後二齡幼蟲破卵殼,逸出孢囊外進入土壤中,遇到寄主時。從近根尖端處入侵。三齡幼蟲在根內渡過。四齡雌幼蟲體後部露出根表面,四齡雄幼蟲仍在根內。最後第四次脫皮,雄成蟲從根內逸出進入土壤,不再取食,尋找雌蟲交配。生活10天左右便死去,雌蟲大部露於根表面,可以釋放引誘雄蟲的物質,因而1條雌蟲可以誘來許多雄蟲,可能與多條雄蟲交配。雌蟲老熟後,體內充滿卵,最多1雌蟲體內有卵500粒。變成孢囊後,壁粗糙而且厚,比較堅硬,保護內部的卵,成熟的孢囊落於土壤中渡過冬天。一般1年1代,有時有不完全的2代。
田間自然條件下,病原線蟲通過水流、灌溉水和雨水傳播,農具和人的鞋底可以攜帶線蟲孢囊,病土的翻動和搬運也是傳播途徑之一,另外,大風也有傳播作用。病原線蟲完成1個世代雖然只要30~50天,但大部分卵有蟄伏特性,第二年才孵化,因此當年田間病害的再侵染不重要。病原線蟲遠距的傳播主要是粘附在種薯上的病土,或其他帶根的繁殖材料的調運。線蟲卵由於有孢囊的保護,對乾燥等不良環境條件抵抗力很強,在沒有寄主的土壤中,也可能存活28~30年之久。

流行規律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

化學防治

藥劑防治的工作多半集中於研究用有效的化學殺線蟲劑處理土壤,在一些國家裡行之有效的熏蒸劑有1,3-氯丙烯和甲基溴
在只種一季馬鈴薯的地區,oximecarbamates、涕滅威、草肟威都是很好的藥劑。其用量是每公頃3~5千克藥。另外克線磷、滅克磷也是很有效的藥劑,但在有機質豐富的土壤里,效果較差。值得注意的是,所有殺線劑對人類均有害,在運用時需要特別小心地操作,以保證安全。同時這些藥劑也很貴,因此大面積用藥應考慮經濟效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