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9月14日,生於烏拉圭帕索·德·洛斯托羅斯一個義大利移民家庭,由於貧困,只念過幾年中學,而後便打工謀生,做過速記員,一直堅持在業餘時間寫詩,1945年出版詩集《難忘的前夜》(La víspera indeleble),第一本作品是短篇小說集《今天早晨》(Esta manana, 1949),寫城市中產階級問題。第一本長篇小說《我們之中的誰》(Quien de nosotros, 1953),表現了3個生活互相關聯的人物的挫折。1954~1960年,他3次主編烏拉圭最有威望的《前進》(Marcha)周刊。他的《辦公室的詩》(Poemas de la oficina, 1956)寫得樸素而口語化,立即獲得成功。描寫城市日常生活中的悲喜劇故事的《蒙得維的亞人》(Montevideanos, 1959)出版後,他被認為是烏拉圭最有觀察力的作家之一。1960年的日記體長篇小說《情斷》(La tregua)令他大放異彩,一舉奠定了他的文壇地位。成為烏拉圭文壇“四五一”(Generación del 45)的中堅分子。1957年以記者身分第一次遊歷歐洲。 貝內德蒂政治立場左傾,終其一生堅定支持古巴革命。1959年,他前往美國旅行前,不得不對當局簽署承諾,保證不刺殺美國總統。
《麥草尾巴的國家》(El pais de la cola de paja, 1960)是一本散文集,寫出烏拉圭經濟、政治和道德的沒落。《謝謝你給的火》(Gracias por el fuego, 1965)是一部具有革命政治觀點的長篇小說。1967~1971年,任職於古巴政府的國際文化機構。《古巴筆記》(Cuaderno Cubano, 1969)記錄古巴生活的印象。《胡安‧安赫爾的生日》(El cumpleanos de Juan Angel, 1971)出版於墨西哥,是一本有詩意的自傳體小說,反映了作者政治意識上的危機。
1971年返回烏拉圭,準備在未來大選中扶植一個左翼聯盟,但由於1973年軍人執掌政權,開始反動而黑暗的軍人獨裁統治,貝內德蒂逃離祖國,從此開始長達12年的流亡生活,輾轉於哈瓦那、馬德里、利馬和布宜諾斯艾利斯。《鄉愁和沒有鄉愁》(Con y sin nostalgia, 1977)是一本有關暴力與放逐生涯的短文集。
“人生如機器/沒有答案/不得空閒……”貝內德蒂的詩歌句子短,容易讀,有許多被譜成歌曲,傳唱最廣的一首,當屬流行歌手華安·曼努埃爾·塞拉特作曲並演唱的反美歌曲《南方也存在》(El sur también exis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