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郎自然村,屬於山區。距離村委會2.00公里,距離鎮8.00公里, 國土面積3.22平方公里,海拔1420.00米,年平均氣溫16.20℃,年降水量1400.00毫米,適宜種植水稻、玉米等農作物。有耕地378.00畝,其中人均耕地1.24畝;有林地2541.00畝。全村轄1個村民小組,有農戶68戶,有鄉村人口297人,其中農業人口253人,勞動力156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28人。2015年全村經濟總收入365.2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760.00元。 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為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郎自然村
- 耕地總面積:378.00畝
- 海拔:1,420.00米
- 年平均氣溫:18℃
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農村經濟,特色產業,人口衛生,文化教育,村務公開,基層組織,發展重點,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378.00畝(其中:田173.00畝,地205.00畝),人均耕地1.24畝,主要種植水稻、玉米、馬鈴薯、蔬菜等作物;擁有林地2,541.00畝;水面面積46.20畝;荒山荒地1,800.00畝,其他面積70.00畝。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15年底,全村有68戶通自來水,有0戶飲用井水, 有68戶通電,有60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60戶 ,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68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68戶。
該進村道路為屬於柏油、水泥路面 ;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8.0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8.00公里。
全村有效灌溉面積為165.00畝,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65.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57畝。
該村到2015年底,有4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55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15年農村經濟總收入365.2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97.00萬元,畜牧業收入77.00萬元(其中,年內出欄肉豬408頭,肉牛26頭,肉羊0頭); 林業收入61.00萬元, 第二、三產業收入3.00萬元, 工資性收入19.2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760.0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9.2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6人 ,在省內務工10人,到省外務工6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養殖業,主要銷售往本縣。2009年 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50.5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 72.79 %。該村目前正在發展馬鈴薯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馬鈴薯、蔬菜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68戶,共鄉村人口294人,其中男性153人,女性141人。其中農業人口296人,勞動力156人。該村以 壯 族為主(是壯族、苗族混居地),其中壯族214人,苗族52人,漢族3人,其他民族 24人。
到2009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86人(人員名單附後),參合率 97.95 %;享受低保7人(人員名單附後)。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2公里,距離鎮衛生院8公里。該村建有公廁1個,人畜混居的農戶3戶,占農戶總數的 4.41 %。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布都國小,中學生就讀到古木中心校。該村距離國小校2.00公里,距離中學8.00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30 人,其中小學生24人,中學生6人。
該村建有科技文化活動室1個,業餘文娛宣傳隊1個,2008年被文山縣評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先進集體”。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9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69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383.77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18.00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485.00元(人均1.66元),一事一議籌勞275個(勞均2個)。有固定資產2.5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不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 。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支部1個,黨小組1個,黨員總數12人,黨員中男黨員11人,女黨員1人。該村設有團支部1個,團員25人。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
1、部分民眾科技意識不高,產業結構調整觀念落後,缺乏風險意識。2、民眾經濟還較困難,農業生產投入嚴重不足,制約了全村經濟的發展。3、馬鈴薯、蔬菜、養殖業均未形成規模。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
1、改變以糧食種植為主的傳統農業發展思路,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發揮產業化經營在新農村建設中的推動作用;2、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修建農田排灌溝渠,提高農業生產水平。3、加大科技培訓力度,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4、培育勞務經濟,增加非農產業收入。 5、加大馬鈴薯、蔬菜生產,提高科技含量,促進養殖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