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邊綠茶,四川省樂山市馬邊彝族自治縣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馬邊彝族自治縣境內土壤按土類論,以紫色土面積最大,共土壤pH值4.5-6.5,有機質含量高達4%-7%,理化性狀好,適合馬邊綠茶樹生長發育。馬邊綠茶種植歷史悠久,明朝中期,馬邊綠茶開始人工種植。馬邊綠茶有“芽肥葉厚勻成朵、湯清色綠回味甘、香高持久耐沖泡”的特點,馬邊綠茶扁平茶:扁平挺直,光滑勻齊;條形茶:條索緊細,勻整潔淨;捲曲茶:條索捲曲,勻整緊潔,滋味醇厚甘潤,葉底嫩勻完整。
2008年12月0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馬邊綠茶”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邊綠茶
- 產地名稱:四川省樂山市馬邊彝族自治縣
- 品質特點:芽肥葉厚勻成朵
- 地理標誌:國家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
- 批准文號:國家農業部2008年第1119號公告
- 批准時間:2008年12月03日
產品特點,品質特性,營養價值,產地環境,地貌特徵,土壤特徵,水文情況,氣候情況,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
產品特點
品質特性
馬邊綠茶有“芽肥葉厚勻成朵、湯清色綠回味甘、香高持久耐沖泡”的特點,馬邊綠茶扁平茶:扁平挺直,光滑勻齊,色澤綠潤,湯色嫩綠明亮,清香高長,滋味鮮醇爽口,葉底嫩勻明亮;條形茶:條索緊細,勻整潔淨,嫩綠鮮潤,湯色嫩綠明亮,清純鮮爽,滋味鮮醇甘甜,葉底嫩勻成朵;捲曲茶:條索捲曲,勻整緊潔,灰綠油潤,湯色綠明亮,清香持久,滋味醇厚甘潤,葉底嫩勻完整。
營養價值
馬邊綠茶,含茶多酚18.0-35.0%,胺基酸(茶湯)3.0-5.0%,水浸出物42.0-50.0%。
品種 | 福鼎大白茶(對照) | 馬邊綠茶 |
茶多酚(%) | 16.7 | 18.52 |
胺基酸(%) | 4.7 | 3.69 |
咖啡鹼(毫克/千克) | 1918.9 | 1010.35 |
水浸出物(%) | 43.6 | 49.3 |
可溶性糖(%) | 1.33 | 1.77 |
產地環境
地貌特徵
馬邊縣地處橫斷山脈東部、四川盆地和雲貴高原的過渡地帶,境內地形複雜多樣,具有低山、中山、亞高山多種地貌。總體地勢為西南高東北低。東有黃連山,南有茶條山,西有黃茅崗、大風頂、雞公山,北有藥子山。境內山巒迭障,溝壑縱橫,山高坡陡,多斷裂和褶皺,溝深谷狹,地面切割破碎,平壩極少。海拔最高4042米,最低448米,相對高差3954米。
土壤特徵
境內土壤按土類論,以紫色土面積最大,共9829公頃,占耕地面積的54.99%;黃壤面積5037公頃,占土地面積的28.17%;水稻土面積2600公頃,占土地面積的10.67%,土壤pH值4.5-6.5,有機質含量高達4%-7%,理化性狀好,適合馬邊綠茶樹生長發育。
水文情況
馬邊彝族自治縣境內河流水系縱橫交錯,河流屬於金沙江水系和岷江水系,主要有馬邊河、挖黑河、鐵覺河、蕎壩河、瑪瑙河、鎮江廟河等6條,連線大小支流226多條。蕎壩河向東南匯入金沙江,馬邊河自西向東匯入岷江。產地種植範圍水質的屬清潔水平,適宜生產優質馬邊綠茶。
氣候情況
馬邊綠茶種植區域屬於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降水充沛,立體氣候明顯。年平均氣溫16.9℃,年降雨量1044.3毫米,相對濕度80%,山間雲霧繚繞,這是馬邊綠茶獨特的生長氣候條件。
歷史淵源
馬邊綠茶種植歷史悠久。史料記載,三國蜀漢時,從金沙江畔的新市鎮至馬邊,原無通道,諸葛亮南征時率部順金沙江而上謀取大小涼山和滇北,從安上縣上岸,到夷都,蕎壩經馬邊,打通通往成都的戰略通道,“時正當六月炎天,其熱如火”,在那不毛之地,蜀軍眾將士口渴難忍,忽見眼前冒出一泉,爭相飲之,而紛紛中毒,“皆不能言,但指口而已”,成為啞巴,蜀軍一時束手無策,後尋服馬邊河兩岸深山幽谷及山林溪澗中與蘭花、杜鵑等花草灌木雜生共處的野生馬邊綠茶和草藥一起解毒。
北宋,詩人黃庭堅在戎州為官時,寫的《筇竹頌》中辭曰:“偉邛崍之美竹,有山而不險,有水而無波,金聲而玉節,故貫四時而不改其柯。一子遺我,扶予澗阿。坐則倚胡床斐幾,行則隨青笠綠蓑”,描述了馬邊綠茶生長環境。
明朝中期,馬邊綠茶開始人工種植,主要源於佛家僧侶坐禪過久易困,需飲茶以解,所以又稱“茶佛一味”(清嘉慶版《馬邊廳志略》載),馬邊縣內還保存大量的僧侶茶樓遺址。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敘州王啟昆到馬邊籌劃建廳事宜,腳跡遍縣境,著有《煙峰城雜詠》八首,錄一首:“左插雲遮菸草花,右遮半面抱琵琶。雙雙高綰青螺鬢,淡遠峨眉暈曉霞。”
民國十年(1921年),余洪先撰《馬邊紀實》說:“馬邊素稱產茶之區,唯均野生,無特為培植者”。
民國十九年(1930年),馬邊在墾社試辦茶廠,從大竹堡收買生茶改良烘製,包裝改良馬邊綠茶“龍湖”、“鳳眉”等數百斤。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縣長余洪先主張整理舊茶樹,種植新茶樹,開闢茶園,集中種植,統一製造包裝,齊一貨色,訓練技術工人採用機械製造馬邊綠茶,年產2萬擔,專辦出口茶葉。
1959年,馬邊綠茶進京敬獻毛主席。馬邊是彝族自治縣,綠茶被賦予了濃厚的民族文化,彝族同胞在遠方有朋來時、逢年過節時、種田栽秧時、結婚父母時都會飲茶,用以去油膩和酒氣,預示健康。
2003年,馬邊縣成立茶葉合作社。
生產情況
截至2008年底,馬邊尚有萬株野生綠茶樹,分布於馬邊縣1300米以上的深山(袁家溪鄉額洛村,煙峰鄉鄧基阿托、火爐溝等地),馬邊也被認定為中國西部地區發展名優綠茶的最適宜區域之一。馬邊綠茶已獲無公害生態茶園認證9485畝、A級綠色食品茶園認證15500畝、有機茶園認證20026.3畝,全縣擁有具備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的高、中級專業技術人才60餘人,農民技術員870多人。
2010年底,馬邊縣的有機茶園面積(含轉換認證)達3.37萬畝,有機茶鮮葉產量879噸,茶鮮葉產值5716萬元。
2011年底,馬邊縣已成立1個縣級茶葉行業協會和24個茶葉專業合作社。全縣年銷售收入1000萬元以上的茶葉企業7個,全縣茶葉企業5個,其中市級2個、縣級3個,省示範茶葉專業合作社1個,市示範茶葉專業合作社1個。
截至2014年底,馬邊縣茶葉合作社有26家茶葉生產加工廠,合作社實現了銷售額1800多萬元。
產品榮譽
20世紀80年代,馬邊綠茶“白岩迎春茶”、“建新清茗茶”、“蕎茶3號、4號”等系列產品先後被評為四川省名優茶,而後馬邊綠茶“柏香炒青茶”、“白岩迎春”、“永山玉葉”、“龍湖雪梅”、“小涼山毛峰”、“蕎壩貢茶”等系列產品又先後獲四川省名茶葉“甘露杯”獎、中國西部名茶開發“陸羽杯”獎,並在中國西部農業博覽會上被評為“名優農產品”。
2006年1月,馬邊綠茶被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中國綠色食品協會和中國科學院農業項目辦公室列入國家綠色農業示範區建設縣。
2008年被四川省命名優勢特色效益農業茶葉基地,在四川省茶葉產業發展工作會上確定為全省茶葉產業發展核心縣。
2008年12月0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馬邊綠茶”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2012年底,馬邊綠茶獲得四川省著名商標榮譽。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馬邊綠茶農產品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包括四川省樂山市馬邊彝族自治縣的民建鎮、建設鄉、蘇壩鄉、煙峰鄉、高卓營鄉、沙腔鄉、三河口鄉、雪口山鄉、大竹堡鄉、鎮江廟鄉、下溪鄉、榮丁鎮、石樑鄉、勞動鄉、民主鄉、老河壩鄉、蕎壩鄉、梅子壩鄉、袁家溪鄉等19個鄉鎮159個行政村,東到老河壩鄉燈塔村,南到高卓營鄉羊子橋村,西到三河口鄉涉水壩村,北到鎮江廟鄉陰心岩村,地理坐標為東經103°14′-103°49′,北緯28°25′-28°45′。
質量技術要求
- 生產技術要求
(1)產地選擇:馬邊綠茶產地在馬邊彝族自治縣民建鎮、建設鄉、蘇壩鄉、煙峰鄉、高卓營鄉、沙腔鄉、三河口鄉、雪口山鄉、大竹堡鄉、鎮江廟鄉、下溪鄉、榮丁鎮、石樑鄉、勞動鄉、民主鄉、老河壩鄉、蕎壩鄉、梅子壩鄉、袁家溪鄉等19個鄉鎮的159個村,海拔800米-1500米之間的中海拔茶區,是名優生態綠茶生產的最適宜區域。產地環境質量符合《無公害食品茶葉產地環境技術條件》(NY/T5020-2001)的要求。
(2)品種選擇:根據馬邊綠茶的品質特徵,在原料基地建設上採用無性系良種茶樹,主要品種為:福選9號、名山311、名山131等品種,種植前必須按GB11767-89《茶樹種子和苗木》標準對苗木進行質量檢驗和植物檢疫。
(3)生產過程管理:馬邊綠茶生產過程必須嚴格按照《無公害馬邊綠茶栽培技術規程》操作。生產過程中農藥和化肥的使用必須符合《無公害食品肥料使用準則》(NY/T5017-2001)和《無公害食品農藥使用準則》(NY/T5018-2001)。為保證馬邊綠茶的品質,需要注意以下環節:
①精心選址:綠茶茶園選擇在大氣環境質量、基地的灌溉水質量應符合DB51/336中規定的要求,土壤質地良好、無污染、符合標準。同時還要具備茶樹良好生長的基本條件,土壤pH值在4.5-6.5之間,土層深厚,有效土層超過80厘米,養分豐富而且平衡,在0-45厘米土層的有機質含量≥15克/千克,有效氮含量≥120毫克/千克,有效鉀含量≥100毫克/千克,有效磷含量≥20毫克/千克,鎂、鋅等元素不缺。地下水位100厘米以下,年降雨量大於1300毫米,10℃以上積溫大於3700℃,常年相對濕度80%以上。土地選好後,首先清理地面的雜草、樹木、亂石、土堆等;然後初墾,開墾深度50厘米以上,除盡雜草、樹根、宿根等;在種植前進行一次復墾,進一步清理地面,復墾深度30厘米以上。
②合理定植:宜在9月-10月份栽植,採用雙行條栽。大行距150厘米,
小行距33-45厘米,株距20-33厘米,每穴栽2株,每畝栽6000-8000株;定製方法:首先淺鋤,欠細種植溝土壤,然後拉行繩,按大小行距放線開溝,溝深10厘米左右。移栽時,注意根系舒展,逐步加土,層層踩緊踏實,使土壤與茶苗根系密接,埋土過半時,澆足定根水,待水份下滲後繼續加土,直至與泥門相平(原插穗頂端上的短莖剛好埋入土中為宜),不宜過深過淺。
③幼齡茶園管理:
Ⅰ抗旱、防凍保苗:茶苗移栽後,要保持茶園土壤濕潤。一周內無雨,要及時澆水抗旱保苗。最好在茶苗兩旁30厘米處,蓋草10厘米厚,上壓碎土,既保水分又防凍,還可防止雜草生長。此外,可用增施基肥、培土壅根、茶園灌水等措施預防凍害。
Ⅱ間苗補苗:新建茶園,一般均有不同程度的缺株,必須抓緊時間在建園1—2年內將缺苗補齊,最好採用同齡茶苗補,補植後要澆透水;
淺耕除草:茶苗移栽後至4月底前,用寬鋤進行第一次除草,用手拔除茶苗附近雜草;6月底至8月上旬乾旱前,進行第二次和第三次淺耕除草。
Ⅲ定型修剪:
第一次定型修剪:當移栽茶苗高達30厘米以上,莖粗3毫米以上時,在離地面16厘米處留1-2個較強分枝,剪去頂端新梢。凡不符合第一次定型修剪標準的茶苗不剪,留待次年,高度粗度達標準後再剪。修剪工具宜用鋒利的整枝剪逐株修剪,只剪主枝,不剪側枝,剪口要平滑,剪後留柄宜短。
第二次定型修剪:一般在上次修剪後一年進行。用整枝剪在第一次定型修剪的剪口上提高13厘米,剪去上部枝梢,剪後茶樹高度為30-40厘米。修剪時注意剪去內側芽,保留外側芽,以促使茶樹向外分枝伸展,同時剪去根頸處的下垂枝及弱小分枝。若茶苗生長旺盛,只要苗高達到修剪標準,即可提前進行,反之在第二次定型修剪時,茶苗高度不夠標準,應推遲修剪。
第三次定型修剪:一般在第二次定型修剪一年後進行,若茶苗生長勢旺盛也可提前。用籬剪在第二次剪口上提高10-15厘米,即離地面40-55厘米處水平剪除上部枝梢,並用整枝剪將根頸和樹蓬內的下垂枝、弱枝剪去,促進骨幹枝正常生長。
④投產茶園管理:
Ⅰ茶園施肥
茶季施肥:春茶前(即2月中旬)施催芽肥,畝施硫酸銨8千克;春茶後(即5月中旬)畝施硫酸銨8千克;夏茶後(即7月上旬)畝施硫酸銨8千克。施肥方法都是在茶叢邊緣垂直向下位置開溝施肥,溝深5厘米左右即可,施後應立即蓋土。
冬季施肥:10-11月份施用基肥,每年平均畝施腐熟有機肥2000千克,並結合餅肥150千克,過磷酸鈣25千克,硫酸鉀15千克,尿素10千克;施肥方法是在茶叢邊緣垂直向下位置開溝施肥,溝深20-30厘米,施後應立即蓋土。
Ⅱ茶園耕鋤
淺耕:一般在追肥前都要進行淺耕除草,一年3-5次,其中必不可少的有3次。第一次淺耕在春茶前(2月中旬左右)進行,深度10-15厘米;第二次淺耕在春茶結束後(5月中旬左右)進行,深度10厘米;第三次淺耕在夏茶結束後(6月下旬至7月上旬)進行,深度7-8厘米。若茶樹生產季節長,還應該根據雜草發生情況,增加1-2次淺鋤,特別是八、九月間,氣溫高,雜草開花結籽多,一定要搶在秋季開花,植被開花前,徹底消除,減少第二年雜草發生。
深耕:深耕時間一般是在茶季基本結束時,這有利於因深耕而損傷的根系再生恢復。深耕要求20厘米以上,幼齡茶園可在施基肥同時結合挖施肥溝,進行行間深耕,溝深要求30厘米左右。成齡投產茶園的深耕與施基肥結合進行,基肥溝深、寬各30厘米左右,這也是行間深耕的範圍,而在基肥溝兩側則進行淺耕鬆土,以免過多損傷根系。衰老茶園的耕作深度應增加到30-50厘米,寬度50厘米左右,以促進衰老茶園更新復壯。
茶園除草:採取茶園耕鋤除草和人工拔除。
Ⅲ茶樹修剪
輕修剪:修剪時間在秋茶停采後的10月下旬-11月上旬進行,修剪方法是每次修剪在上次剪口上提高3-6厘米,修剪宜輕不宜重,否則會推遲春茶開採期,造成春茶減產。
深修剪:採用輕修剪已不能達到提高產量及品質的目的,則每隔3-5年進行一次深修剪,剪去樹冠上部10-15厘米以上的細弱枝條,再用整枝剪清除
茶蓬中的弱枝、病枝、枯枝及下垂枝。深修剪一般在秋茶結束後進行,為了減少該年經濟損失,也可在春茶結束後進行。剪後須留養一季春茶或夏茶,才可採茶。
重修剪:茶樹在加強肥培管理或深修剪也得不到提高產量及品質的目的,但這類茶樹下部骨幹枝尚健壯,可以運用重修剪加以更新復壯。重修剪高度,一般是減去樹冠1/3至1/2,以離地30-40厘米為宜,剪去上部全部枝幹,並清除樹蓬內的弱枝、枯枝和下垂枝,僅保留少部分壯實枝幹,供茶樹生長。重修剪時期一般在春茶前或春茶後進行。剪後該年發出的新梢不採摘,並在11月份從重修剪剪口上提高7-10厘米進行輕修剪。重修剪後第二年起可適當留葉採摘,並在秋茶末再進行一次輕修剪(在上次剪口上提高7-10厘米)。待樹高70厘米以上,可正式投產。
台刈:茶樹重修剪已不能提高產量,可運用台刈來更新。台刈一般用台刈剪或柴刀在離地5-10厘米處剪去上部所有枝幹。注意剪口要光滑,使之迅速形成一層膜,防止雨水沖刷,最好選擇晴天台刈,太陽越大越好。台刈時期在3-8月均可進行,最好在春茶前進行。台刈後,當萌發的新枝長到40厘米左右時,應進行第一次定型修剪,即離地35-40厘米,剪去上部枝葉,當新枝長到60厘米以後,在上次剪口上提高5-10厘米進行第二次定型修剪。以後結合輕修剪、留葉打頂採摘等措施培養樹冠面。
Ⅳ茶園病蟲害防治
境內茶園病蟲害防治以綜合防治為主,在使用農業防治、物理、機械防治和生物防治三種方法不能有效地控制病蟲危害時,可以使用NY/T393中規定的農藥品種進行防治,並且同一農藥一年內不能在同一茶園重複施用。
④鮮葉採摘與管理:
Ⅰ鮮葉採摘技術
按標準采:馬邊綠茶名茶原料,一般是採摘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初展的芽葉,有的甚至只採一個茶芽;大宗綠茶,一般以採摘一芽二葉為主,兼采一芽三葉和同等嫩度的對夾葉。
及時分批采:一般名茶有5%達到採摘標準時開採,大宗春茶有10%-15%達到採摘標準時開採,夏秋茶有10%達到採摘標準時開採。採摘周期一般名茶為2-3天,春茶4-6天,夏秋茶6-8天。
留葉采:一般採用全年留魚葉或春夏茶留魚葉、秋茶留一葉采。在生產實踐上往往以茶樹“不露骨”為留葉適度,即以樹冠葉子相互密接,見不到枝幹外露為宜。
Ⅱ鮮葉裝運
採下的鮮葉要及時運到茶葉加工廠,經專人驗收後儘快攤放在清潔陰涼的屋內。運送鮮葉的容器採用透氣性好、清潔的竹編筐,筐的容量以50-100千克為宜,運送途中避免擠壓,減少損傷。一般要求鮮葉採摘後4小時內就要進廠,如不能及時送到茶廠,一定要避免日曬雨淋,並在乾淨通風處攤放保鮮,然後儘快送往加工廠。
Ⅲ鮮葉管理
進廠鮮葉必須來源於綠色食品茶葉生產基地,要嚴格執行驗收制度,原料質量和等級劃分執行國家有關茶葉質量標準,及時攤放貯青,並要有專人管理;貯青室要清潔衛生、陰涼、通風乾燥,防止廢氣、廢物污染,防止鮮葉發熱紅變等。鮮葉中如發現紅變或其他污染變質葉應剔除,不得用來制茶。
⑤馬邊綠茶加工技術:
Ⅰ扁形茶加工工藝
鮮葉攤放→青鍋→攤涼→輝鍋→提香。
Ⅱ條形茶加工工藝
鮮葉攤放→殺青→攤涼→揉捻→解塊攤涼→毛火→攤涼→整形提毫→攤涼→足火烘乾
Ⅲ捲曲茶加工工藝
鮮葉攤放→殺青→攤涼→初揉→解塊攤涼→炒二青→攤涼→復揉→解塊攤涼→炒三青→攤涼→輝鍋
- 產品質量安全規定
馬邊綠茶執行《無公害食品茶葉》(NY5244-2004)標準。
- 包裝標識等相關規定
(1)分級:根據鮮葉、加工技術、感官指標,馬邊綠茶產品分為扁形茶、條形茶和捲曲茶,各類茶又按品質各分一檔、二檔和三檔。
(2)包裝:無公害馬邊綠茶農產品的銷售包裝必須符合SB/T10035-92《茶葉銷售包裝通用技術條件》。所用包裝材料符合食品衛生要求,應乾燥、清潔、無毒、無異氣味。
(3)標識:標誌使用人應在其產品或其包裝上統一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誌(馬邊綠茶名稱和公共標識圖案組合標註形式)。
(4)運輸:鮮葉運輸工具或容器應具有很好的通氣性,清潔、乾燥、無異味、無污染;運輸時應防潮、防雨、防暴曬;裝卸時輕放輕卸,嚴禁與有毒、有異味、易污染的物品混裝混運。
(5)貯藏:加工後符合標準的無公害馬邊綠茶產品必須在清潔、乾燥、陰涼、無異味的環境中儲藏,不應與其它有毒、有害、易串味物質混放。儲藏必須符合SB/T10095-92《茶葉儲藏養護通用技術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