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通伯

馬通伯

馬通伯(1854一1929) ,號其昶,人,家居桐城縣城內。自幼勤學,博覽經史百家之書,深得桐城派義法之要旨,補諸生十餘年,屢應鄉試不第。曾捐資助河工,奏獎中書科中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通伯
  • 別名:馬其昶
  • 出生地:桐城縣
  • 出生日期:1854
  • 逝世日期:1929
人物簡介,主要著作,後世評價,

人物簡介

1895年授經於安慶,1897年主講廬江潛川書院,1901年授經合肥李仲仙家,李子國孫文章雅暢,全賴先生教誨。1904年任桐城縣公立中學堂總理八年,主掌全校教務。通伯秉該校創始人吳汝綸“養成濟世人才”之宗旨,積極汲取新知,嘉惠桑梓,並注重全民教育,開設師範班培養師資,以利教化。增開倫理課程,授以人倫道德之要領,並示以身、家、朋、國之關係。重視體育操練,常使學生做野外演習。一次帶領學生登山春遊,集合學生教導:“有志之士,當效班超,既鬚髮憤習文,尤須聞雞習武。文武兼備,方能治國齊家。日後中國之昌盛,大任肩於爾曹也。"
通伯主持桐城中學堂時,灌輸民主思想,激勵學生革命精神。1908年清廷詔舉人才,安徽巡撫馮煦以先生應詔,授學部主事。辛亥革命辭職返里。民國初元曾主安慶高等學堂。越丁年,重返京主京師法政學堂教務兼備員參政院。會修清史,受館長趙爾巽聘為總纂,先生撰稿尤多,褒貶矜慎。在袁世凱授意下,參政院下設籌安會,議更國體,重先生名,遣使固邀之,先生陳說百端,堅拒不就,即日束裝南歸。越年,袁政權敗,先生復入都,居清史館,成《清史稿· 儒林· 文苑傳》 各若干卷。民國十五年(1926)病痹還桐城。1929年12月卒,享年七十有五。

主要著作

通伯為學、不附世俗,歸於自得。平生撰述,於經有:《易費氏學》、《詩毛氏學》、《尚書誼話》、《禮記讀本》、《大學·中庸·孝經合話》。於史有:《清史稿》、《桐城首舊傳》、《左忠毅公年譜》。於諸子百家有:《老子故》、《莊子故》、《屈賦微》、《金剛經次話》。其自為之書曰:《抱潤軒集》,凡月百餘卷。

後世評價

先生少習古文辭,從同里方存之、吳汝綸、武昌張廉卿諸先生游,其文益工。及游京師鄭東甫、何鳳孫輩,益進而治經。旁列眾說,折衷去取,潛思而通其故,常獲創解。為文遵循先輩所傳之義法,而高潔純郭,深造孤詣。劉大傑所著《文學發展史》稱通伯之文如“孤桐絕響”。先生撰吾邑魯舊傳數百篇,又為清史總纂,對名臣魁儒遺聞軼事,搜討尤勤,得使清代國史與桐城鄉史留傳後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