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該小說共17章,以馬蘭的孩子在馬蘭基地的生活成長為敘事線索,以展覽式結構推進情節,情景再現共和國第一代核工業創建者“為國鑄盾”的馬蘭奇蹟,完整呈現“馬蘭精神”形成的過程、內涵及其當代價值,為新時代新一代奮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小說從三個孩子——10歲的哥哥嚴新文、6歲的弟弟嚴新武、剛滿周歲的妹妹嚴新育,興高采烈地與父母乘坐軍列開往神秘的核試驗基地羅布泊無人區開始,就在到達基地時,羅布泊以大風暴這一獨有的方式給“闖入者”下馬威,6歲的嚴新武不幸被風暴捲走,獻出了年幼的生命。故事講到5年後中國第一顆核子彈試驗成功結束,馬蘭基地烈士陵園豎起了一座高16.15米的馬蘭基地紀念碑,意為
1964年10月16日15時中國成功爆炸第一顆核子彈,就在這座烈士陵園裡,長眠著為中國核工業而犧牲的第一位、也是最年輕的烈士——嚴新武。
作品目錄
第一章 雲端之旅 第二章 羅布泊式歡迎 第三章 小小尋寶隊 第四章 羅布泊上的彩雲 第五章 追雲的孩子們 第六章 向我開炮 | 第七章 三十七塊彈片 第八章 為國鑄盾 第九章 飄來一朵穿布拉吉的雲 第十章 英雄老羅 第十一章 喝水致病 第十二章 尋到寶藏 | 第十三章 解救軍號 第十四章 醬油拌飯 第十五章 馬蘭精神 第十六章 羅布泊上空的蘑菇雲 第十七章 七千米的驕傲 |
人物介紹
嚴新武
6歲的嚴新武隨家人乘坐軍列前往新疆羅布泊,期間與哥哥嚴新文逗趣,引得整車人都樂起來。在看到車站旁的大卡車時,哥哥新文表現得像只撒歡野猴子,新武卻像個文靜小姑娘,舉著手等著爸爸抱,這讓父親嚴礪不由得嘀咕“倆孩子的名字調換過來才合適”。隊伍在轉乘大卡車前往基地的途中遭遇特大風暴,嚴新武一家所在的車輛側翻,嚴新武和車門被大風捲走。搜救無果後,嚴礪為兒子立了衣冠冢,在他眼裡,“新武是一個好戰士,是馬蘭基地年齡最小的烈士,他雖然很小,但表現得非常勇敢”。
作品鑑賞
要奮鬥就會有犧牲。死亡是該小說中的常態。在惡劣的自然、生活、工作環境裡,死亡的事經常發生,隨時發生,突然發生,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就在眼前突然消失了。新武、保護柴油發電機的兩位戰士、為尋找糧食被風沙掩埋的工兵連王大楞班長、缺藥搶救而犧牲的老楊……現實就是這樣殘酷,歷史就是這么真實,生命的脆弱與無常,讓人不得不思考生命的價值與人生的意義;人們把那些為國捐軀的烈士稱作“真正的英雄”,為紀念“真正的英雄”而矗立的馬蘭基地紀念碑象徵著他們用生命書寫的“馬蘭精神”——愛國、奮鬥、犧牲、自強、節約。
崇拜英雄是馬蘭孩子樸素而真摯的情感。他們在英雄的集體中長大,英雄是他們學習的榜樣,馬蘭精神是他們成長的精神力量。英雄就在他們身邊,他們的父親母親、他們的老師輔導員、他們的叔叔阿姨,馬蘭基地的每一個人都是英雄,包括孩子們自己。身體裡有37塊彈片的徐團長是英雄,編號0546的老騾子羅鐵柱也是英雄,凡是為共和國核事業創建做出貢獻的都是英雄。正如嚴礪對兒子嚴新文所說的:“不是只有衝鋒陷陣才叫打仗,才叫英雄。像羅鐵柱這樣忠誠可靠、對戰友不離不棄的同志,也是大英雄!”孩子們明白了,英雄是一種精神,馬蘭基地的英雄精神叫做“馬蘭精神”。
爭當英雄是馬蘭孩子英雄崇拜的必然而勇敢的行動。馬蘭孩子的理想高度一致:當英雄!嚴新文說,“我的理想是當英雄”,像爸爸媽媽一樣,做一名軍人,為國鑄盾。薇拉也說,“我的理想是像我爸爸一樣,做一名優秀的科學家,為祖國的科學事業貢獻力量”。女孩心中的偶像是蘇聯女英雄卓婭,她穿的裙子就是爸爸在蘇聯買的卓婭的服裝,叫布拉吉。小說塑造了兩類英雄家庭的典型——以嚴礪為代表軍人家庭和陳博士為代表的科學家家庭,在兩個家庭中長大的嚴新文、薇拉代表了新一代馬蘭孩子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他們明白“馬蘭的事業不只是爸爸媽媽的事業,它是我們整個祖國的事業”,“馬蘭的事業,也是我的事業!等我長大了,也要為馬蘭做貢獻!”共和國的偉大事業就這樣在兩代人的心靈相通中自然而然地交接了。
英雄崇拜情結與馬蘭精神的傳承,在馬蘭孩子身上是統一的。孩子是馬蘭基地建設的見證者與參與者,也是哺育著馬蘭精神的馬蘭英雄群體中的重要一員。當烈士家屬王護士生下自己的孩子時,人們將這位在馬蘭出生的第一個孩子,叫做“英雄的孩子”。當中國第一顆核子彈在羅布泊爆炸成功時,馬蘭國小的周老師興奮地歡呼:“馬蘭人都是英雄!”在英雄的馬蘭孩子心中,都有堅定信仰的馬蘭精神,馬蘭精神是中國精神大花園裡一朵永不凋謝的馬蘭花。
作品影響
榮譽表彰
2021年9月1日,該小說入選2021年7月中國好書榜單。
2021年9月24日,該小說入選中華讀書報月度好書榜。
作品評價
《馬蘭的孩子》以全新的視角,驚心動魄、盪氣迴腸的故事,活靈活現、栩栩如生的人物,活潑生動、行雲流水的文學語言,給讀者敘述、描繪了那個年代、那段歲月、那種令人難以置信和想像的艱苦,以及人們為實現讓祖國強盛的夢想去執著追求與拼搏的精神,感人至深,催人淚下。可以說,它為中國兒童文學打開了一個新領域,開拓了新邊界,填補了重要空白,增添了新的血液和典型人物藝術群像。
(《文藝報》評)出版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