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蒂農
- 外文名:Jean Martinon
- 國籍:法國
- 出生日期:1910
- 逝世日期:1976
人名,個人成就,人生經歷,指揮家特色,指揮的作品代表,知名度,唱片作品,
人名
個性鮮明的法國指揮大師——馬蒂農
(Jean Martinon, 1910—1976)
個人成就
在世界指揮藝術史上,同時既是指揮家又是演奏家,或既是指揮家又是作曲家的雙料大師是很多的,前者包括早期的庫謝維茨基、瓦爾特、克列姆佩勒、明希、賽爾、巴比羅利和後期的海丁克,普烈文和馬澤爾等人。後者則包括富爾特文格勒、薩金特、多拉蒂及布利茲等人。
人生經歷
讓·馬蒂農於1910 年出生在法國的里昂。他從很小就開始學習音樂,13歲時便進了家鄉的里昂音樂學院中學習,後來他又轉到了著名的巴黎音樂學院學習小提琴、作曲和指揮,1928 年,他曾在畢業的前夕獲得了巴黎音樂學院的小提琴比賽的第一名,在校斯間,他曾跟隨法國著名作曲家丹弟和魯塞爾學習作曲,跟隨著名指揮家德索米埃斯和明希學習指揮。 1929 年馬蒂農從音樂學院畢業以後,便廣泛地開展了他那以指揮、作曲和小提琴演奏為主要內容的藝術活動,在這段時間裡,他曾與法國的許多樂團進行過合作,並且創作了很多他的早期作品。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馬蒂農不幸被逮捕而關進了集中營,在集中營中兩年多的時間裡,馬蒂農寫出了許多日後成為他的名作的作品,後來,他曾在獲釋以後,在巴黎指揮首演了其中的一部作品,並為此而獲得了波爾多交響樂團常任指揮的席位。馬蒂農從戰後開始,便把戰前以創作為主的藝術方向逐漸改為以指揮為主的藝術方向,這期間,他曾指揮了許多法國樂團。 1946 年,馬蒂農來到了倫敦愛樂樂團,在這裡為他的老師,指揮大師明希擔任助手。 1948 年,他開始出任艾里恩廣播樂團的常任指揮。進入到50 年代以後,他已成為了一位有著一定影響力的國際指揮家了。 1951 年,馬蒂農擔任了法國著名的交響樂團——拉穆勒管弦樂團的音樂指導,並在那裡一直出色地工作了七年,直到1958 年才卸任離去,這一年,馬蒂農跨越重洋,走出了歐洲,來到了位於中東地區的以色列,受聘擔任了以色列愛樂樂團的常任指揮。 1963 年,馬蒂農繼指揮大師賴納之後,擔任了美國著名的芝加哥交響樂團的常任指揮,把自己指揮經歷的範圍又從中東擴展到了美國,其實這並不是馬蒂農首次在美國開展指揮活動,早在1953 年,他就曾來美與波士頓交響樂團進行過一段合作。然而馬蒂農這次擔任芝加哥交響樂團的常任指揮,卻並沒有取得預想的成功,也許是由於馬蒂農本人身上的那種細膩的個性和法國式的情感因素,與賴納身上的強悍嚴格的個性及作風之間存在的巨大差異所至的吧,評論家們都認為馬蒂農在擔任芝加哥交響樂團常任指揮的幾年時間裡,與樂團之間的合作關係是不佳的,而馬蒂農本人恐怕也認識到了這一點,他感覺到,自己的藝術生命還是要在祖國的藝術土壤中才能夠得到延續,於是他便在1968 年離開美國而重新回到了法國,這一年,他開始受聘擔任了法國國家廣播交響樂團的音樂指導與常任指揮,在這個法國重要的交響樂團中,馬蒂農一直幹了七年,直到1975年才辭職離去,並在自己生命的最後一年,擔任了海牙外僑管弦樂團的音樂指導與常任指揮。馬蒂農在回國後所從事的指揮生涯當中,非常出色地發揮了他在這方面的過人才華,他的技藝、風格、能力和經驗,都隨著他的勤奮的藝術實踐而提高到了一個相當可觀的高度上,一般來說,人們對他晚年的指揮活動都是極為讚賞的,而這時,他實際也早就臍身在世界著名指揮大師的行列中了。
指揮家特色
馬蒂農作為一名指揮家,他的特色是很顯著的,在20 世紀的指揮史上,他是繼蒙特和明希之後,又一位具有鮮明風格和個性的法國指揮大師,如果要是從這樣的角度來看待他的話,那么他的地位就有著非常典型的特殊性了,一般來說,法國的藝術家總是帶有著一種細膩而衝動的情感和追求色彩變化的特點,這實際上是與法國這個國家的文化傳統以及各方面的特色相聯繫的,在這一點上,對於法國指揮界代表人物之一的馬蒂農來說也是不例外,馬蒂農在指揮演奏時,十分強調和追求樂隊織體層次的變化,用以達到一種具有高度透明性的色彩變化,此外,他對於樂曲的句法結構也掌握得十分細膩,常常能夠非常清晰地理順各個聲部之間的關係及音響和音色的平衡感。他還有著異常靈巧和敏銳的節奏感。在這方面,他的控制能力是非常出色的,而以上的這一切,恐怕都與他是一位優秀的作曲家有著一定的關係,正因為他十分精通作曲法,因此他總是能夠從一個音樂創作者的角度來看待、分析和解釋一部作品。此外,有的評論家還認為馬蒂農是一位訓練樂隊的優秀專家,稱他在這方面有著“出色的本領”,認為他能夠憑藉自己的方法將樂隊鍛鍊出深厚的功力,並使其合奏效果井然有序,充滿著豐富的變化和強烈的藝術性。
指揮的作品代表
馬蒂農作為一名優秀的指揮家,他的指揮曲目也是很廣泛的,首先,他在對法國作曲家的作品的演釋上,有著異常獨特的個性和精湛的理解能力,在國際上,他始終是被人們看作為法國作品指揮專家的,特別是對於柏遼茲、德彪西、丹弟和魯賽爾等人的作品,他的演釋的確可以稱得上是權威性的,此外,對於巴托克和普羅科菲耶夫等人的作品,他的演釋也是具有很高的權威性的。
知名度
馬蒂農作為作曲家的知名度其實並不遜於他作為指揮家的知名度,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他就是一位十分出色的作曲家了,1946 年,他還因為在作曲方面的特殊貢獻而獲得了巴黎市政府頒發的巴黎市作曲獎,而且還是第一位榮獲馬勒獎的法國人。他在自己一生的藝術生涯中,不但作為指揮家和小提琴演奏家而享譽世界,而且還作為一名優秀的作曲家,為後人留下了相當豐富的作品。他的作品體裁十分廣泛,其中包括四部交響曲、兩首小提琴協奏曲、一首大提琴協奏曲、兩部弦樂四重奏以及清唱劇、舞劇及根據古希臘劇作家歐里庇得斯的戲劇而創作的歌劇《海丘巴》等等。他創作的音樂作品有著相當高的藝術性,其中既有著現代派的風格技藝,又有著豐富和誘人的民族性及抒情性,在創作的方向和風格上,他的許多想法和作法都十分接近於普羅科菲耶夫和巴托克,難怪他作為指揮家指揮這兩位作曲家作品時是那樣的得心應手。
唱片作品
馬蒂農所指揮錄製的唱片也是很豐富的,其中柏遼茲的《幻想交響曲》和普羅科菲耶夫的《第五交響曲》以及一系列法國作品的唱片,是他最為拿手的錄音。在當今世界上,指揮法國作品十分出色的指揮家是很多的,然而能像馬蒂農這樣充分掌握這類作品的靈魂的指揮家是並不多見的,由此看來,他的確是一位個性鮮明的法國指揮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