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腺疫

馬腺疫是由馬鏈球菌馬亞種引起馬屬動物的一種急性接觸性傳染病,屬於三類動物疫病。以發熱、上呼吸道黏膜發炎、頜下淋巴結腫脹化膿為特徵。

基本介紹

  • 西醫學名:馬腺疫
  • 英文名稱:Strangles
  • 所屬科室:外科 - 傳染科
  • 主要症狀:發熱,上呼吸道黏膜發炎,頜下淋巴結腫脹化膿
  • 傳染性:有傳染性
病原學,流行病學,臨床症狀,病理變化,診斷,防治方法,

病原學

馬鏈球菌馬亞種舊稱馬腺疫鏈球菌,為鏈球菌屬C群成員。菌體呈球形或橢圓形,革蘭氏染色陽性,無運動性,不形成芽孢,但能形成莢膜。在病灶中呈長鏈,幾十個甚至幾百個菌體相互連線呈串珠狀;在培養物和鼻液中的為短鏈,短的只有幾個甚至兩個相連。
本菌對外界環境抵抗力較強,在水中可存活6~9天,膿汁中的細菌在於燥條件下可生存數周。但菌體對熱的抵抗力不強,煮沸則立即死亡。對一般消毒藥敏感。

流行病學

傳染源為病畜和病癒後的帶菌動物。主要經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也可通過創傷和交配感染。
易感動物為馬屬動物,以馬最易感,騾和驢次之。4個月至4歲的馬最易感,尤其1~2歲馬發病最多,1~2個月的幼駒和5歲以上的馬感染性較低。
本病多發生於春、秋季節,一般是9月份開始,至次年3、4月,其他季節多呈散發。

臨床症狀

本病潛伏期為1~8天。
臨床常見有一過型腺疫、典型腺疫和惡性腺疫三種病型。
一過型腺疫:鼻黏膜炎性卡他,流漿液性或黏液性鼻汁,體溫稍高,頜下淋巴結腫脹。多見於流行後期。
典型腺疫:以發熱、鼻黏膜急性卡他和頜下淋巴結急性炎性腫脹、化膿為特徵。表現病畜體溫突然升高(39~41℃),鼻黏膜潮紅、乾燥、發熱,流水樣漿液性鼻汁,後變為黃白色膿性鼻汁。頜下淋巴結急性炎性腫脹,起初較硬,觸之有熱痛感,之後化膿變軟,破潰後流出大量黃白色黏稠膿汁。病程2~3周,愈後一般良好。
惡性腺疫:病原菌由頜下淋巴結的化膿灶經淋巴管或血液轉移到其他淋巴結及內臟器官,造成全身性膿毒敗血症,致使動物死亡。比較常見的有喉性卡他、額竇性卡他、咽部淋巴結化膿、頸部淋巴結化膿、縱隔淋巴結化膿、腸系膜淋巴結化膿。

病理變化

鼻、咽黏膜有出血斑點和黏液膿性分泌物。頜下淋巴結顯著腫大和炎性充血,後期形成核桃至拳頭大的膿腫。有時可見到化膿性心包炎、胸膜炎、腹膜炎及在肝、腎、脾、腦、脊髓、乳房、睪丸、骨骼肌及心肌等有大小不等的化膿灶和出血點。

診斷

1 根據臨床症狀和病理變化可做出初步診斷,確診需進一步做實驗室診斷。
2 實驗室診斷
病原檢查:以膿汁塗片染色鏡檢可檢查病原菌。

防治方法

一般可用馬腺疫滅活苗或毒素注射預防。
發生本病時,病馬隔離治療。污染的廄舍,運動場及用具等徹底消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